梦来去吧 关注:29贴子:11,676

原来这才是春秋笔法哟,呜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春秋笔法 chūn qiū bǐ fá
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成语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文学解释】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1楼2008-07-21 13:55回复
     五、语近意遥,以浅藏深 艺术作品中常常选择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场面,用浅近通俗的语言迭设悬念,将读者引入彀中,从浅中悟深,在有限的画面之外,创造出广阔的艺术天地,从而收到语近意遥、言短味长、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全诗口语化,虽然怨妇唯恐黎明来得太快,难以重温美梦,但溥的开端凝聚在“打起黄莺儿”,为什么要打?打是为了“莫教枝上啼”。莺歌美妙,为什么不准它叫呢?是怕“惊妾梦”。黄莺啼晓,本该醒了,怨妇做的是什么梦?为什么怕惊醒呢?末句答复是:怕惊醒“到辽西”的梦。句有余味,篇有余意:她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什么人在那里?为什么在那里?“春怨”到底怨什么?迭设悬念,都留给读者去思索,想象,真是语近意遥,浅中藏深。
     六、背面敷粉,以表掩里 有些语言似乎感情显豁,但读者切勿轻信上当,因为表面的感情是虚假的,内里的真情藏在背后,如喜掩盖着悲,褒掩盖着贬等。请看李商隐《闺情》:
     红露花房白蜜稗,黄蜂紫蝶两参差。
     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衾不得知。
     首句写一朵美艳的花,花房和睥都指花心,红露指红色露水,白蜜指白色蜜汁。第二句说黄蜂与紫蝶不是同时来到,向这朵鲜花采蜜。第三句点明那个女人在春窗下做了一个风流梦,这里“春”字指《诗经》中“有女怀春”的“春”。末句说妻子在睡眠中做了一个风流梦,同衾人(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这些都是背面敷粉,以表面似乎轻薄的艳情掩盖了寄托深而措辞婉的实质。
     七、喷腾跳跃,以点代面 艺术笔墨可以跳跃,可以飞腾,可以喷出。只要点出几个有特征、有代表性的物象,即可牵动读者的思绪,去补充略去的空白,零散的点就构成意境,组成完整的画面。即使省去开端,挖掉中腹,删除结尾,但事情的来龙去脉,感情发展的线索,依然隐约可见。这种“不露山水”的技法,似乎与数字上的两点定线,三点定圆等法则有相通之处。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一段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作者春秋笔法的诀窍,就在于以感情的触角喷腾跳跃,以点代面地写出细微的视觉、听觉、嗅觉,意觉,从而构成北京秋味的心灵图示。不仅对客观世界逼真的描摹,而且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调动五官,心往神驰,突破时空的界限,让思想和情绪喷腾起来,融万物于笔端,把作者抑郁、愤懑、孤寂、哀伤的内在情思“不露山水”而曲折地跳跃于字里行间,既有情化自然的艺术美,又处处隐约抒发出一个“真”的有“个性”的我。在这幅以点代面的绘画中凝聚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彷徨愁苦的浓厚感情,确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楼2008-07-21 14:01
    回复
      2025-07-26 01:56: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原来春秋笔法也被有心人彻底研究过了,还拿出来资源共享,不过好像还是古文里面的春秋笔法比较'有味'一点哩


      5楼2008-07-22 20:16
      回复
        我也赞同。

        我们曾经有过那么辉煌的过去。民国就是一


        IP属地:江苏6楼2008-07-24 20:26
        回复
          在春秋时代,家是高于国的。著名的管仲,一打仗就当逃兵,这样的行为也能得到原谅,因为,按鲍叔的解释,管仲不是胆怯,而是家有老母。伍子胥过昭关,借吴兵以伐父母之邦,来报私仇,当时的人觉得他是正当的,司马迁还赞扬他“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


          7楼2008-07-29 12:25
          回复
            有人在上海介绍说,一个念过“读经班”的小孩子和别人吵架,说对手“小人也”。啧啧


            8楼2008-07-29 12:26
            回复
              佛教本有业说,进入中国后,与本地观念融合,积累功德是重要的修行。我们今天熟见的念珠,通常不过一百多粒;而早期曾流行用小豆来计算宣诵佛号的次数,要数出几十石豆子,才算为功。 

              袁了凡本是儒学中人。后来发生的事,改变了他的观念。他在栖霞山遇到一位云谷和尚,教给他命运可以改变的哲学。他按云谷的法子修行功德,第二年便中举,打破了算命先生的预言。后来又中进士,又生儿子,袁了凡遂彻底改弦,去推广现世现报的新道德体系。 

              这种体系最大的特点,第一是将行善的好处(以及行恶的坏处)世俗化,不必建立在成仙成佛的指望上。第二点更重要:你在道德银行里的储存,是种活期存款,自己能随时花用,不必非得由子孙或自己的来世享用。 
              本来以袁了凡的社会地位,不配领导一种运动,但他对道德体系的改造,太合人们的需要,想不成功也难。袁了凡还是功过格的推广者。功过格的正式出现,本是早在十二、三世纪的事,但它只流传在修道之士中间,和普通人关系不大。从袁了凡开始,功过格在全社会通行。


              9楼2008-07-29 12:29
              回复
                我们为什么要作好人,要做好事?——道德动机是全部道德问题的根本


                10楼2008-07-29 12:30
                回复
                  2025-07-26 01:5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赵苞是东汉末年的辽西太守。就职的第二年,派人把母亲和妻儿接到任上来。路过柳城(在今天的朝阳县),遇上鲜卑人入塞钞掠,赵苞的母亲和妻儿被劫。鲜卑人便把她们当作人质,来进攻郡城。赵苞率兵接战,鲜卑人把他的母亲推到阵前。——这时,赵苞该怎么办? 

                  在汉代,这个问题的意义与在今天很不同。今天的读者或许会要联想到“恐怖主义”或“民族大义”之类,但这两样,在那时都不存在。而重要的,是母亲被劫一事。古代,“孝”在价值观中的地位数一数二,陷父母于危境,甚至死亡,是不能考虑的事情。 

                  类似的难题经常发生,尽管不都如赵苞的处境那样极端。君权与父权,忠与孝,家与国,难道是天生的冤家?楚国直躬的父亲偷别人的羊,直躬去告发。孔子认为这样不是正直,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算正直。强调君权的韩非子不同意孔子,他还看到了孝与忠的不可调和,说“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而“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后世则有人说,在家为慈父孝子,在国必为贪官污吏,——你把公家的东西都搬到家里来,算不算一种孝顺呢?该怎样协调这些关系? 

                  在春秋时代,家是高于国的。著名的管仲,一打仗就当逃兵,这样的行为也能得到原谅,因为,按鲍叔的解释,管仲不是胆怯,而是家有老母。伍子胥过昭关,借吴兵以伐父母之邦,来报私仇,当时的人觉得他是正当的,司马迁还赞扬他“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 

                  秦汉以后,天平越来越往君权的方向倾斜。“忠”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以前,“忠”的意义广泛,后来只指对皇帝及其家族的忠诚;以前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包含双方的义务关系,后来变成单向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孝呢?汉人编了一本《孝经》,在里面,什么都成了孝,“孝者所以事君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这本书应该叫《忠经》才对。同样是汉人编的《礼记》,讲打仗不勇敢就是不孝。打仗勇敢固然很好,但这和孝有什么关系?——这是汉人在设法模糊忠与孝的冲突。 

                  但这种冲突毕竟没办法给全抹掉。一方面,君主的统治是仿照父权建立起来的,把父权否认光了,君权何所依傍?另一方面,个人生活,家庭关系,都是如此强大的事实,怎能视而不见?所以赵苞的处境,依然没有一种两全的出路。刘邦说“幸分我一杯羹”,在汉代给吹捧为“不以父命废王命”。但刘邦是皇帝,赵苞不是,怎么敢那么说? 

                  宋代的哲学家程颐,给赵苞出了个主意,说他可以先辞掉辽西太守,再以私人身份去鲜卑人那里赎回母亲。这个主意在实际中全不可行,而且也没有触到问题的实质。——不妨看另一个更鲜明的命题:假设君王与父亲都得了一种重病,而只有一丸药,只能救一人,那么,该救谁呢? 

                  这个问题是曹丕提出来的。程颐肯定知道这个命题,但没有回答过。 

                  忠孝冲突,揪扯了好几千年。孝,以及与之对应的宗法结构,是古代唯一能平衡中央集权的东西,但当君权越来越强大,“忠”越来越被强调时,与之颉颃的“孝”,也越来越添进些可怕的内容,——割大腿肉来给父母治病,这样的人,到唐代已至少有三十多位,到后世则更有刺心截肠,剔肝抠眼等等,十分恐怖。为什么会走到这样的极端? 

                  也许问题不在于“忠”“孝”这些范畴本身,而在于缺少一种普遍的正义观,高于具体人际关系的价值。前面我只说“家国”,“忠孝”,“君父”,一直不曾说“公私”,就是因为古代几乎没有我们今天愿意称之为“公”的结构,家也是私,国也是私,——是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的私有之物(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的皇帝都是僭主)。我们可以说“古代社会”,但得意识到那种“社会”并无清楚的边际,也无自己的价值体系。那种社会没有管理,像个战场,任由强者逐鹿,也任由“忠”“孝”之类的狭念像野兽一样不受羁束地驰骋冲突。 

                  最后,赵苞选择了忠。他的母亲被杀。下葬后,赵苞也呕血而死。他实在是没有别的出路。


                  11楼2008-07-29 12:33
                  回复
                    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桃花扇》,小时候看的是电影,不明所以然,光记得有个歌伎特可歌可泣,非要情哥哥去做烈士。最近好好读了桃花扇,才知道是另一回事。
                    然后再看到下述精辟文章,更知道了是非曲折——


                    古代王朝轮番更替,要属明朝的败亡最发人深思。明末君子的作为,实在令人痛心,让我们看到原教旨的道德主义,只会做两种事情,一种是逼娼为良,另一种是逼良为娼。比如著名的阮大铖,本来谈不上如何好,谈不上如何坏,他也一直在想办法与东林党(君子集团)拉关系,但一旦被东林划入坏人之列,再也无法归正。东林要推一个人任首辅,需要一大笔活动经费。阮大铖出了一万金。东林用了他的钱,却接着骂他。阮寓在南京写诗编戏,按说不碍别人的什么事了,但又被君子驱逐。最后的结果,就是将阮大铖逼成了东林的对头。


                    13楼2008-07-31 12:40
                    回复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14楼2008-08-27 18:13
                      回复
                        满楼红袖招。与,楼上帘招,异曲同工。妙


                        15楼2008-08-27 18:16
                        回复
                          今天有时间了,我要好好来学习下高深的东西,再认识下上海碧云天,高人.一会儿再来写学习心得.


                          16楼2008-09-29 15:54
                          回复
                            春秋笔法原来是这样,这倒很附合中国文化的特征."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这段真是很好的概括.

                            本意是没有明表,可倾向诱导是一定存在的.这就让我想起这几年那些所谓媒体人经常强调的无 国界和客观.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怎么可能做到呢?能做到的也不过是"春秋笔法"乐,不承认是不行的.


                            17楼2008-09-29 16:31
                            回复
                              2025-07-26 01:44: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时道德这个东西不能说得太多太深,我觉得最简单的衡量就是自己做事自己觉得心里过得去吗?或者换过角度设身处地再想想又过得去吗?自己内心里平衡了就好,不平衡就说明还是有问题.每种环境下形成的道德观也是不同的.


                              18楼2008-09-29 16: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