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洛夫斯基吧 关注:141贴子:766
  • 3回复贴,共1

《暴风雨的儿女(暴风雨所诞生的)》情节摘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生地:西乌克兰沃伦地区
1907年,波兰社会民主工党党员拉耶夫斯基在家中被捕,随后被流放。妻子亚德维加独自抚养他们仅7岁的儿子莱蒙德。
1915年,(一战爆发)波兰贵族莫格利尼茨基老伯爵的长子、爱德华在俄国近卫军任职,而次子斯塔厄斯拉夫在另一方的奥地利军队做军官。老管家的儿子普希戈德斯基在斯塔厄斯拉夫手下当传令兵。(1915年,德奥军队占领西乌克兰边境地带)。
1915年底。传令兵普希戈德斯基发现妻子弗兰西斯卡被老伯爵凌辱,去伯爵家“闹事”,结果被打晕后送到前线,普希戈德斯基投降俄军后,被押解到西伯利亚战俘营。
1917年,(十月革命),普希戈德斯基跟随匈牙利人沙伊诺,参与了战俘营起义,加入远东红色游击队。爱德华伯爵在巴黎转投法军陆军部,仍任上校。
1918年,当地糖厂因欠薪引发工潮,工人和德国守备军发生交火,工潮被镇压后,作为工人代表的莱蒙德被辞退。几个乡村的农民开始自发暴动,大小地主人人自危。
德军骑兵连驻扎在莫格利尼茨基家小庄园。
爱德华伯爵潜回故乡,策划组建代表波兰贵族利益的本地政权。在家中,爱德华见到妻子柳德维加,并秘密会见耶稣会的叶罗尼姆神甫,寻求当地教会的支持。(德国因内部起义频发,已到强弩之末)。
爱德华伯爵借夫人柳德维加三周后的生日为由,花光随身携带的的德国马克(他知道马克即将贬值),准备大摆盛宴,联络当地各处贵族和地主。莱蒙德被莫格利尼茨基家雇佣劈材,伯爵家拉马车的马受惊狂背,莱蒙德斧劈惊马,救下车中的柳德维加。
普希戈德斯基返乡,途中认识了遇到了带任务回乡的拉耶夫斯基,他认出拉耶夫斯基是国际旅的政委。
拉耶夫斯基在犹太姑娘萨拉的指引下,回家并见到阔别多年的妻儿。之后找老“朋友”们联系。
普希戈德斯基在士兵中宣传,被德国人逮捕。
周五,莫格利尼茨基的宴会上,德国军官和大小地主纷纷上门。在书房中,波兰贵族、大地主、教会势力、工厂主和旧军官秘密谋划夺权,沃伦区主教认为应固守波兰和西乌克兰局部,主张牺牲一部分大地主的利益,乌克兰腹地是“烫手山芋”,暂时不要去争夺。德国军官在一间屋中被贵妇灌酒,一群青年在狂醉中“组建”波兰军,犹太缝纫厂老板对银行经理抱怨待遇“不公”,还提到要解雇萨拉,爱德华伯爵的幼弟莫格利尼茨基乘乱糟蹋了管家的女儿赫利娅,叶罗尼姆神甫“以主之名”,连哄带吓让赫利娅不能声张。得知丈夫普希戈德斯基被捕,弗兰西斯卡请求斯捷芳尼娅(爱德华伯爵的二弟媳)帮忙求情。
周六,犹太姑娘萨拉刚被缝纫厂老解雇,银行经理就到萨拉家催房租,扬言不交房租就将一家六口赶到大街上。后来又发“善心”,要萨拉第二天去他那,他给萨拉“找个事做”,……(作者略去了,那个欺压同族的经理不定被萨拉打成什么样子),之后,萨拉全家被赶到大街上。
周日,在拉耶夫斯基领导下,工人地下组织的六个领导人给水塔司机格里戈里家开会议,商议偷卸步枪和抢夺弹药等暴动事宜,莱蒙德在远处放哨,糖厂锅炉工安德里来找格里戈里的女儿奥列霞,安德里见到莱蒙德,妒火上撞,险些冲突,奥列霞把他们劝开。安德里抢了警察的手枪。
与此同时,爱德华伯爵与德国军官摊牌,德国军官同意配合“政权交接”,波兰武装占领城市,并发出公告,声明要保护私有财产,消灭布尔什维克。波兰军官接管监狱,将暴动农民。糖厂工潮中被抓的工人和普希戈德斯基继续关押,其余人释放。地下工作者帕特莱仍被关押,他托付捷克面包工人普舍尼切克向外面带几句话。诈骗犯焦别克投靠波兰势力,做了密探。
拉耶夫斯基指挥秘密印刷了一批传单,并连夜帖发出去。拉耶夫斯基得知萨拉全家被银行家赶了出来,他把房子让给萨拉家。莱蒙德准备组建当地的共青团,莱蒙德动员安德里,安德里答应。
柳德维加向爱德华伯爵求情,让他饶普希戈德斯基一命,爱德华伯爵嘲笑她“妇人之仁”,拒绝了。
周一,密探焦别克奉命调查传单的事,他带人毒打并逮捕了面包工人普舍尼切克的老爹和帕特莱的妻子,还开枪打死了围观的抗议工人。工人出现异动。下午三点,安德里拉响汽笛,想以此唤醒民众。
爱德华伯爵为平息可能发生的暴动,调兵去糖厂,导致监狱和弹药库守卫空虚。士兵围攻锅炉房,安德里面临绝境。生死时刻,安德里的弟弟瓦西卡从秘密通风口爬入,将安德里救走。
地下革命委员会决定当夜发动工人暴动,并联系霍尔缅卡村等处的农民武装。莱蒙德带来了做过机枪手的工人,和糖厂工潮后藏匿的机枪,萨拉也参加暴动。安德里因手被烫伤,留下来做联络工作。格里戈里出发前,将女儿奥列霞托付给安德里。
安德里对奥列霞做出亲昵举动,之后非常自责。
工人武装夺得弹药,并解放监狱,救出同志。密探焦别克躲入厕所粪坑,侥幸逃命。波兰军队节节败退。夏别利联系的农民武装也乘机攻占莫格利尼茨基的小庄园,夺得德国军马。之后农民武装带着战利品撤走,不肯再帮一点忙。
波兰方面求得德军武装干涉,工人暴动失败。工人武装退出城市,组建红色游击队,革命委员会成员则潜伏在城里。
大贵族波托茨基从华沙带来指示,众人议论纷纷。波托茨基单独向爱德华伯爵交底,波兰方面认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彼得留拉可以利用,波兰的野心不止是要白俄罗斯、立陶宛和乌克兰的全部土地,还要参与肢解俄罗斯。
爱德华伯爵志得意满,柳德维加却不愿与他同床,爱德华伯爵对妻子进行婚内强奸。
周二,波托茨基与爱德华伯爵合谋解除德国武装,爱德华伯爵向霍尔缅卡村的农民武装许以重利,农民武装也参与了进来。在波兰方面给德国军人发放慰问金时,突然开走满载武器的军列,把徒手的德国兵赶出城市。之后波兰军向准备领赏的农民武装下了黑手,11名领头的农民在市政厅前被当众绞杀。
军列开走后,落入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彼得留拉部队)之手。几个队员不愿对“布尔什维克”司机下手,最后司机被放走。
一周后,教会得到了革命委员会的线索并通知波兰方面。拉耶夫斯基发现革命委员会的部分成员被密探盯上,通知剩余人员和革命工人出城(没有纪律和经验的革命工人,有几个有决心走的,大家可想而知)。当天晚上,城里大搜捕,革命委员会成员多数被捕,拉耶夫斯基逃脱。
霍尔缅卡村的农民武装再次联系了游击队,民族主义武装也派人谈合作。得知革命委员会成员要被枪毙,游击队决定袭击莫格利尼茨基庄园,绑架伯爵家人当人质。
柳德维加痛苦地发现,自己的丈夫并不是献身波兰民族解放的浪漫英雄,他的卑劣的政治手段另她毛骨悚然,公公和小叔子的丑事让她厌恶,她已经不再爱她的丈夫和这个家庭。
游击队占领庄园,老伯爵、叶罗尼姆神甫被抓住并关押在索斯诺夫卡村,柳德维加和斯捷芳尼娅妯娌俩被几个小战士软禁在地主猎房里。游击队提出交换人质,爱德华伯爵只好答应。
莱蒙德、萨拉和奥列霞跳舞解闷,安德里不爽,竟请斯捷芳尼娅和他跳舞,斯捷芳尼娅忍气吞声,只好将就。深夜,战士们全部熟睡,斯捷芳尼娅逃走,搬来波兰搜索队。波兰军打死外边的3名游击队员,围困猎房。猎房里的小战士只有2男2女,他们决定死战到底。
柳德维加不愿再见流血,斡旋达成协议,小战士释放人质并缴械,波兰军释放小战士。但波兰军官出尔反尔,将投降的小战士毒打并准备枪决,柳德维加以自杀相威胁,勉强把人救下,但波兰军官拒不放人。安德里恨自己和斯捷芳尼娅跳舞。
(结束)


IP属地:天津1楼2016-03-26 22:22回复
    人物的最终命运。
    1.“双雄”,莱蒙德获救后,经过一系列的斗争考验,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安德烈一度失去了奥列霞,因此痛不欲生,后来还是结为夫妇。【"双雄"格局的作品在俄语文学中常见,如《战争与和平》,作者挚友维克多 金的代表作《敌后》(也译成《另一边》)也采用这种格局,受到作者的赞扬。】
    2.指挥员,夏别利,最终成为红军师长。他与奥列霞曾一度订婚,却背弃了婚约。
    3.命运的主人,普舍尼切克。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与弗兰齐斯卡娅相爱,却因观念不和,以及弗兰齐斯卡娅在周围人有意无意的讥笑和“同情”中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对生活的信心产生了动摇,以及普舍尼切克不愿继续拖累女方的心态,两人一度分手(个人认为,作者在故事中既融入了曾经他与别莲富斯的理想冲突,也借用了与妻子拉雅之间分而又合的生活经历),后来归队当了炊事员,继而成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无腿机枪手,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与弗兰齐斯卡娅复合,并安上假肢重新站了起来。(我对这个人物期待是最大的,可惜作者的笔过早地永远停下来了)
    4.犹太女革命家,萨拉。全家在波兰军的一次虐犹暴行中遇害,她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红军战士和宣传者。
    5.柳德维佳与丈夫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最终离异。她不是革命之敌,也不会成为革命的朋友。后来远遁英国(小说中提到她在英国有财产),离开了伤心之地。


    IP属地:天津3楼2016-03-26 22:3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9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9-01-21 09:39
      回复
        奥烈霞将成为勇敢的师长夏别利的妻子,她不愿嫁给安得列.她对夏别利说:"我会当你妻子的,不过要等到战争结束后."可夏别利不知怎么鬼迷心窍和她吹了,奥烈霞不能原谅他的变心.随后,她又遇上了在战争中侥幸活下来的安得列.他失去奥烈霞以后,完全绝望了,想寻死,结果他们又走到了一起.普舍尼奇克的命运也是有趣而不平常的.他在战斗中失去了一条腿,成了部队的负担.他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人,找不到自己的生活位置.就这样到了春天时,他在磨坊里工作,遇见了弗兰齐斯卡娅.她用一颗伟大的女人之心爱怜着他,用自己的情去温暖他,但她并未和他久居在一起,因为人们都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她和她的朋友,女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她离他而去.普舍尼奇克本能地追上部队,请求参加游击队,可大家嘲笑道:"放鹅去吧,我们可没闲功夫和你磨蹭!"他仍然请求收留他,哪怕当个伙夫,要知道他可是个职业点心师.他被领到营地,开始做饭,烤苹果馅饼,做游击队员从未尝过的美味食品.他得到了众人的爱戴.但他有一颗战士的心,他无法与自己的命运妥协.他给战士们擦拭机枪,帮他们拆卸,常这么干,最后闭上眼睛也能进行,不久他便当上了机枪射手,敌人都怕他弹无虚发,胆大包天的无腿机枪手的美名传开了,他荣获过两枚勋章.现在他安上了假腿.他凯旋归来后遇到了弗兰齐斯卡娅,她重又回到了他那儿.这就是书中人物关系的大概。(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我的幻想》,1936年9月)
        《暴风雨的儿女》(以后简称《暴风》)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未完成的作品,其写作风格与《钢铁》有很大的类似之处。老作家绥拉菲摩维支认为《暴风》的文学技巧更加细致成熟,虽然他更偏爱《钢铁》,“就好像一个人更钟情于初恋”。
        我印象最深的青年革命者是莱蒙德和安德里,莱蒙德冷静、成熟干练,安德里热情,狂飙突进,这两种性格在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中表现得淋漓极致。莱蒙德在伯爵家帮工时,给伯爵夫人柳德维加拉车的马受惊背向悬崖,莱蒙德临危不乱,用劈材的斧子劈死奔马,把柳德维加救下。安德里在听说波兰密探打死工人后暴怒,在根本没考虑后果和退路的前提下,拉响汽笛,试图号召罢工,并死守在锅炉房,与试图抓捕他的几十名波兰士兵斗了3个多小时,幸而被弟弟从暗道救出。这两个人一冷一热,一理性一感性,相当互补,构成了很好的双雄搭档。(当然,主角还是安德里。)
        作者在描写两人时更偏重于安德里,他误以为莱蒙德追求自己女友奥列霞时的妒火上撞,听说被捕的革命委员会成员将被处决时的愤怒激动,与奥列霞共处时的心绪难平,邀请斯捷芳尼娅跳舞的鲁莽冲动,都被描绘得极为传神;他被波兰军围攻时拼死抗争的一声怒吼,使小说第一部在结束前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不得不提一下,捷克面包工人普舍尼切克的光芒在第一部中被掩盖了。在未写出的章节中,普舍尼切克在战斗因伤截肢。与弗兰齐斯卡娅相爱,却因观念不和,以及弗兰齐斯卡娅在周围人有意无意的讥笑和“同情”中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对生活的信心产生了疑问,以及普舍尼切克不愿继续拖累女方的心态,两人一度分手(个人认为,作者在故事中既融入了曾经他与别莲富斯的理想冲突,也借用了与妻子拉雅之间分合的过程),他在绝望中自强,后来归队当了炊事员,继而成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马车机枪手,立下赫赫战功,并与红军侦察兵保尔有一面之缘(他就是保尔试图自杀前想的那个残疾战士)。最终与弗兰齐斯卡娅复合,并安上假肢重新站了起来。我对这个人物期待是最大的,可惜作者的笔过早地永远停下来了。
        作者将相当多的笔墨用来描写柳德维加伯爵夫人,柳德维加是一个有思想、心地善良的贵族女性,既同情民众的遭遇,又不能理解革命,丈夫爱德华成为波兰地方军政领导人后,她厌恶丈夫的卑劣手段和对下层民众的嗜血镇压,最终她与丈夫决裂。
        《钢铁》中不太常见对女性的大段心理描写(除冬妮娅外),但在《暴风》中,作者将柳德维加复杂的内心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柳德维加原先将丈夫想象成一个浪漫英雄,并很实受地接受丈夫的护翼,老管家的儿子因宣传革命被捕,她找爱德华求情,被爱德华嘲笑“妇人之仁”,与丈夫感情出现裂隙。随着爱德华绞杀之前短暂笼络的武装农民,她发现自己所信奉的人道精神与爱德华视民众如草芥的独裁意志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她试图违抗丈夫的意志,结果遭婚内强奸,之后又从早年家书中发现,丈夫与小叔子、公公一样道德败环,原先自己假想的美好小世界全面崩塌。她不愿人们厮杀流血,却被卷入了斗争风暴,在被红色游击队绑架获救后,她看到波兰军人毒打并要杀害小战士们,立即出手救人,她身心受到重创,后来去了英国,逃离了被血浸染的伤心之地。
        当年有声音,责难不该把一个反革命贵族的妻子捧得这么高,作者巧妙地回答:“资本主义内部分化,更能显示伟大革命取得的胜利。”我个人认为,作者因为成了职业作家,写作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不再像《钢铁》中塑造冬妮娅时顾虑那么重。
        《暴风》中对敌人的抨击和讥嘲与《钢铁》一脉相承,对宗教反革命势力照讽不误,而“拉达”换成了波兰武装。
        小说中,叶罗尼姆神甫和主教选择与波兰合作镇压革命,却为个人利益各怀鬼胎,还有一个教士通过给革命者的亲戚做忏悔,套得重要情报,并密报给波兰政府。这个剧情是不是很熟呀?这是作者第四次在作品中向《牛虻》致敬。
        在《暴风》中,波兰武装头子爱德华伯爵色厉内荏,大贵族波托茨基狡猾阴险(他的管家是《钢铁》中古罗柏上校的座上宾,暗示波兰与“拉达”的勾结),密探焦别克投机钻营。作者似乎恨波兰武装远胜过民族主义“拉达”(有点类似与我们看待日军和国军的区别)。我们在《钢铁》中没见过“拉达”屠杀革命者,这种事都是波兰人干的,在《暴风》中民族主义游击队也放过了乌克兰族的“布尔什维克”司机,白色波兰方面则有两次要杀害被捕的革命者,但都没成功,一次被武装工人劫狱,一次后来交换人质。在《暴风》未完成部分,准备揭露波兰军人毁灭乌克兰文化,屠杀少数民族的罪行。
        《暴风》中的环境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这也和书名相呼应。从敌我双方筹划时的阴云密布,汽笛拉响时的小雨沥淋,工人起义战斗时的风雨大作,起义失利时的大雾弥漫,游击队袭击庄园时的漫天飞雪,游击队坚持斗争时的刺骨严寒,对紧张的情节叙述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使我想起《钢铁》中筑路一段的环境描写。
        作者在《暴风》中取得了一个突破,就是描写大宴会场面。在俄语文学中,大宴会场景描写是考验文学水平的试金石,相当于钢琴的“炫技”。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几次写大宴会,几十、上百个人物组成的各派势力交错碰撞,各个角色的立场、想法、性格一一展示。在《暴风》中,爱德华伯爵大摆盛宴,贵族、资本家、地主、教会高层、德国军官、中小投机“散户”、仆从佣人纷纷登场。奥斯特洛夫斯基借聚会描绘了上、中、下层人们的“众生相”,揭露敌人阴谋,讽刺小市民的自私和投机,对下层民众抱以同情,同时也证明了自己过人的的文学才华。


        IP属地:天津5楼2020-02-08 2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