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播音主持从专业的角度看提问的技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免不了要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而沟通和交流中又免不了适当的“提问”。但提问是要讲求方法和技巧的,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快速获取信息,还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相反,如果不经思考、唐突发问,势必会阻碍对方应答,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下面我们就从播音主持专业的角度入手来谈谈有技巧的提问。
首先,提问要简单明了,开门见山。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中,有的记者提问时,往往让人家“发表感想”“谈谈体会”,问人家“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表面看,似乎这是采访者的行话也是最常说的话。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上乘的提问方法,因为这种问题实在太笼统了,没有针对性,叫人不知从何谈起。所以提问切忌笼统,含糊不清。简单明了,直奔主题有时却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提问要逐渐深入,让人便于回答,乐于回答。中央台的一位记者曾这样采访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您是哪一年开始唱歌的?”接着问“考上海音乐学院时唱的什么歌?”并且请她边唱边介绍在上海学习时的难忘经历。随后记者问到:“在你的歌声里,倾注了对党深厚的感情,您是不是借这个机会,向听众介绍一下老一辈革命家是怎样关心你成长的?”这一问,才旦卓玛很兴奋,滔滔不绝、激情满怀地讲了毛主席、周总理对她的关怀,道出了“党的光辉照我心”的主题,这也使本次提问得到了升华。
再次,问题宜小不宜大,要小中见大。 曾经有一个电台制作了一则名为《评酒记》的报道,其中谈到一位名叫金凤兰的姑娘第一次参加评酒活动。记者是这样向她提问的:“品酒全靠闻、看、尝,你是怎么掌握这一手技术的?”简短的问话,独具匠心,不仅抓住了品酒的要领——闻、看、尝,也抓住了听众的心理——一个小姑娘怎么也参加评酒活动?怎么也会品酒?同时这个问题又是金凤兰的切身体会,十分具体,这就令被采访者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最后,提问要考虑到对方的愿望。也就是说,没有共同兴趣的问题尽量少提或不提,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要用通俗的语言去问。比如说我们要想报道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那么向气象部门提问时,就要考虑到听众的认知度问题,尽量规避气象术语,像“短期”“中期”“长期”“气象云图”等,大家很难理解到底是多久、是怎样。这时我们就应该“翻译”一下,改为“今天、明天甚至两个星期内是否刮风、下雨、降温”。用比较简单而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就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了。
此外,生活中的交流提问和专业的提问方法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提问的方法也各异。比如:对方不善言谈,我们就要耐心地多启发他,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的初次接触,怕难为情,我们就可以改变一下谈话的气氛,不妨先和对方聊聊日常的生活、工作,“拉拉家常”,等对方放松了,我们再进行提问;如果对方非常健谈,口若悬河,但常“开无轨电车”,离题太远,这时我们就要抓住要领,引他入题。不过,切忌打断别人说话,这样会扫了对方兴致。我们可以选择时机进行插话,彬彬有理地告诉对方:“您说的真好,真想能继续这样谈下去,不过,我还是希望您能再具体说下刚才那件事,我很感兴趣……”这样,就很有礼貌地使双方的谈话回到最初所需要的主题上来了。
当然,要想提高提问的水平,最根本的还在于提问者自身整体素养的积淀。这里包含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专业素养等等,也要懂一点心理学,掌握一些播音技巧,如词和句的重音和轻音,语句的分解和口气,语调的快慢、高低、刚柔、强弱、抑扬顿挫等等,掌握了以上这些,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设计各种问题,使我们提出的问题更专业、更巧妙,同时也可以以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对方,使对方愿意交流、倾吐心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免不了要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而沟通和交流中又免不了适当的“提问”。但提问是要讲求方法和技巧的,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快速获取信息,还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相反,如果不经思考、唐突发问,势必会阻碍对方应答,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下面我们就从播音主持专业的角度入手来谈谈有技巧的提问。
首先,提问要简单明了,开门见山。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中,有的记者提问时,往往让人家“发表感想”“谈谈体会”,问人家“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表面看,似乎这是采访者的行话也是最常说的话。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上乘的提问方法,因为这种问题实在太笼统了,没有针对性,叫人不知从何谈起。所以提问切忌笼统,含糊不清。简单明了,直奔主题有时却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提问要逐渐深入,让人便于回答,乐于回答。中央台的一位记者曾这样采访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您是哪一年开始唱歌的?”接着问“考上海音乐学院时唱的什么歌?”并且请她边唱边介绍在上海学习时的难忘经历。随后记者问到:“在你的歌声里,倾注了对党深厚的感情,您是不是借这个机会,向听众介绍一下老一辈革命家是怎样关心你成长的?”这一问,才旦卓玛很兴奋,滔滔不绝、激情满怀地讲了毛主席、周总理对她的关怀,道出了“党的光辉照我心”的主题,这也使本次提问得到了升华。
再次,问题宜小不宜大,要小中见大。 曾经有一个电台制作了一则名为《评酒记》的报道,其中谈到一位名叫金凤兰的姑娘第一次参加评酒活动。记者是这样向她提问的:“品酒全靠闻、看、尝,你是怎么掌握这一手技术的?”简短的问话,独具匠心,不仅抓住了品酒的要领——闻、看、尝,也抓住了听众的心理——一个小姑娘怎么也参加评酒活动?怎么也会品酒?同时这个问题又是金凤兰的切身体会,十分具体,这就令被采访者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最后,提问要考虑到对方的愿望。也就是说,没有共同兴趣的问题尽量少提或不提,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要用通俗的语言去问。比如说我们要想报道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那么向气象部门提问时,就要考虑到听众的认知度问题,尽量规避气象术语,像“短期”“中期”“长期”“气象云图”等,大家很难理解到底是多久、是怎样。这时我们就应该“翻译”一下,改为“今天、明天甚至两个星期内是否刮风、下雨、降温”。用比较简单而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就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了。
此外,生活中的交流提问和专业的提问方法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提问的方法也各异。比如:对方不善言谈,我们就要耐心地多启发他,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的初次接触,怕难为情,我们就可以改变一下谈话的气氛,不妨先和对方聊聊日常的生活、工作,“拉拉家常”,等对方放松了,我们再进行提问;如果对方非常健谈,口若悬河,但常“开无轨电车”,离题太远,这时我们就要抓住要领,引他入题。不过,切忌打断别人说话,这样会扫了对方兴致。我们可以选择时机进行插话,彬彬有理地告诉对方:“您说的真好,真想能继续这样谈下去,不过,我还是希望您能再具体说下刚才那件事,我很感兴趣……”这样,就很有礼貌地使双方的谈话回到最初所需要的主题上来了。
当然,要想提高提问的水平,最根本的还在于提问者自身整体素养的积淀。这里包含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专业素养等等,也要懂一点心理学,掌握一些播音技巧,如词和句的重音和轻音,语句的分解和口气,语调的快慢、高低、刚柔、强弱、抑扬顿挫等等,掌握了以上这些,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设计各种问题,使我们提出的问题更专业、更巧妙,同时也可以以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对方,使对方愿意交流、倾吐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