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命运”,现在人所持的看法,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持宿命论,认为什么都是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另一种持自主论,认为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命运,人的一生所有一切完全是由自己的意志支配的,只要努力就能改变,通过努力可以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畅销的成功学,普遍就属于这类。
这两种看法,实际上是比较极端的。
“命”,是宿世所造之业产生的影响今生的力量,比如一个人今生的禀赋、遭遇、愚智、寿夭、美丑等等。那么“运”就是一个人今世的意志,因为人心有能把握业、操纵业的理智、意志等功能。所以,“命运”这个词,说明人一生的境遇由“命”和“运”这两者构成和决定。上述第一种看法,否定了“运”,而第二种看法,否定了“命”。
以佛法而言,世上大多数没有修行的人,一生的命运,基本上是固定了的,比如一生之中的财富、配偶,以及寿命之类都属于定业,这类人很容易随既有的业力运转而走完一生,这就是被‘命’所‘运’,改变命运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业的果报不但决定造业者现在所承受的一切,决定造业者未来、临终、死后、来世的去向,而且还能决定造业者的心理模式、心理素质。所以很多人在面临多种选择时表面上有自主性,然而其选择还是受“业力”形成的性格和心理模式所制约的,即被“命”所制。所以这类人的一生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由宿命所决定。
少数的修行人(主要为佛弟子),却能够通过修学智慧(主要是出世间智慧),忏障积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叫做‘运命’。佛教相较于其他宗教,改命的力量最为强大,因为佛教不仅像其他宗教那样强调止恶修善,反省忏悔自己的过失,关键在于其大多数修行都与般若相关,而般若是不共外道的,菩萨行六度中,除般若之外,其余五度的内容: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其他宗教都有讲,但是其他宗教中的这些内容,跟佛教的这五度,还很不一样,因为佛法中所讲的这五度皆以第六般若(智慧)度,为前的导首,般若度在经中喻为头、目,前五度则为足。六度在修行时都必须以般若智慧观照所修、能修、修行“三轮体空”,不起对相、名、人我、功德乃至空、解脱成佛等的执着。只有以三轮体空的无所得心去修行,才能叫做堪以抵达涅槃彼岸的“波罗蜜多”。佛教中这些与般若相关的修行,都包含实相的力用,即使多劫的重罪,都有灭除的效果。
尽管如此,佛教并不认为一切重大定业都可以完全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谓“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
这两种看法,实际上是比较极端的。
“命”,是宿世所造之业产生的影响今生的力量,比如一个人今生的禀赋、遭遇、愚智、寿夭、美丑等等。那么“运”就是一个人今世的意志,因为人心有能把握业、操纵业的理智、意志等功能。所以,“命运”这个词,说明人一生的境遇由“命”和“运”这两者构成和决定。上述第一种看法,否定了“运”,而第二种看法,否定了“命”。
以佛法而言,世上大多数没有修行的人,一生的命运,基本上是固定了的,比如一生之中的财富、配偶,以及寿命之类都属于定业,这类人很容易随既有的业力运转而走完一生,这就是被‘命’所‘运’,改变命运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业的果报不但决定造业者现在所承受的一切,决定造业者未来、临终、死后、来世的去向,而且还能决定造业者的心理模式、心理素质。所以很多人在面临多种选择时表面上有自主性,然而其选择还是受“业力”形成的性格和心理模式所制约的,即被“命”所制。所以这类人的一生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由宿命所决定。
少数的修行人(主要为佛弟子),却能够通过修学智慧(主要是出世间智慧),忏障积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叫做‘运命’。佛教相较于其他宗教,改命的力量最为强大,因为佛教不仅像其他宗教那样强调止恶修善,反省忏悔自己的过失,关键在于其大多数修行都与般若相关,而般若是不共外道的,菩萨行六度中,除般若之外,其余五度的内容: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其他宗教都有讲,但是其他宗教中的这些内容,跟佛教的这五度,还很不一样,因为佛法中所讲的这五度皆以第六般若(智慧)度,为前的导首,般若度在经中喻为头、目,前五度则为足。六度在修行时都必须以般若智慧观照所修、能修、修行“三轮体空”,不起对相、名、人我、功德乃至空、解脱成佛等的执着。只有以三轮体空的无所得心去修行,才能叫做堪以抵达涅槃彼岸的“波罗蜜多”。佛教中这些与般若相关的修行,都包含实相的力用,即使多劫的重罪,都有灭除的效果。
尽管如此,佛教并不认为一切重大定业都可以完全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谓“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