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吧 关注:21,768贴子:324,000
  • 1回复贴,共1

如何改变命运,能看懂是你的福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命运”,现在人所持的看法,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持宿命论,认为什么都是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另一种持自主论,认为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命运,人的一生所有一切完全是由自己的意志支配的,只要努力就能改变,通过努力可以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畅销的成功学,普遍就属于这类。
这两种看法,实际上是比较极端的。
“命”,是宿世所造之业产生的影响今生的力量,比如一个人今生的禀赋、遭遇、愚智、寿夭、美丑等等。那么“运”就是一个人今世的意志,因为人心有能把握业、操纵业的理智、意志等功能。所以,“命运”这个词,说明人一生的境遇由“命”和“运”这两者构成和决定。上述第一种看法,否定了“运”,而第二种看法,否定了“命”。
以佛法而言,世上大多数没有修行的人,一生的命运,基本上是固定了的,比如一生之中的财富、配偶,以及寿命之类都属于定业,这类人很容易随既有的业力运转而走完一生,这就是被‘命’所‘运’,改变命运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业的果报不但决定造业者现在所承受的一切,决定造业者未来、临终、死后、来世的去向,而且还能决定造业者的心理模式、心理素质。所以很多人在面临多种选择时表面上有自主性,然而其选择还是受“业力”形成的性格和心理模式所制约的,即被“命”所制。所以这类人的一生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由宿命所决定。
少数的修行人(主要为佛弟子),却能够通过修学智慧(主要是出世间智慧),忏障积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叫做‘运命’。佛教相较于其他宗教,改命的力量最为强大,因为佛教不仅像其他宗教那样强调止恶修善,反省忏悔自己的过失,关键在于其大多数修行都与般若相关,而般若是不共外道的,菩萨行六度中,除般若之外,其余五度的内容: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其他宗教都有讲,但是其他宗教中的这些内容,跟佛教的这五度,还很不一样,因为佛法中所讲的这五度皆以第六般若(智慧)度,为前的导首,般若度在经中喻为头、目,前五度则为足。六度在修行时都必须以般若智慧观照所修、能修、修行“三轮体空”,不起对相、名、人我、功德乃至空、解脱成佛等的执着。只有以三轮体空的无所得心去修行,才能叫做堪以抵达涅槃彼岸的“波罗蜜多”。佛教中这些与般若相关的修行,都包含实相的力用,即使多劫的重罪,都有灭除的效果。
尽管如此,佛教并不认为一切重大定业都可以完全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谓“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


1楼2016-03-21 19:42回复
    《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第三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比较重的业报。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修行者观修实相,当达到见道前“四加行位”的第三位“忍位”时,便已转、消重业,不堕恶道,继而入见道位以上,便永断恶道之因,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的清净,两者大有差别。《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
    如果不能如实认识业的因果本末,以理智、智慧自主其心、自主其业,则心灵必定会被自己造作的业力枷锁所系缚,命运会被自己所发动而异化了的业力所主宰。
    佛法对“命运”的认识可谓深入透彻,我将题主的问题拆分为二,从佛法的角度来谈一下“命运”:
    1.命运是如何产生的?
    2.为什么命运可以更改,改变命运的原理是什么?
    答:
    “业”:众生命运的决定力量
    业力因果(略称“因果”),是佛法“二谛”之一“世俗谛”的主要内容。与多数宗教将人生苦难和命运的主宰乃至世界和人类的创造者说成是神明不同,佛法中明确指出:三界一切,业力所造,人生诸苦,以业为因。“业”,被佛法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直接动力,众生命运的决定力量。
    发起业的前提是“思”
    “业”的释义是“造作”,《俱舍光记》卷十三解释:“造作名业”。造作,即有意识地发起行动、活动、运作,现代汉语仍把有目的地做什么叫造或作。有意识,用佛教术语来讲,即先要有心所法(心理活动)中“思”的发动,“思”,即思虑、思考、决意。《阿含经》中,一般说业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实际上,身、口二业中,也必然有思或意业,是意业之果,名“思已业”。思,可谓佛所说业的最重要特性,因而有“业即是思”的说法。业是心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意欲、决意及其引发的身、口、意的活动,谓之“故作业”(有意的造业)。无意识的行为,佛学不称为业,如走路时无心(无意识)踩死虫蚁等,不得杀罪、不受业报。《中阿含经》卷三《思经》佛言:
    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
    从造业的处所,分为:身、语(口)、意三业
    身业指身体的动作、行为,语业指语言及写文著书念咒歌咏等,意业纯属心理活动,主要指遍行心所中的“思”,即思考、决定。
    三种意业:
    关于思或意业,又有三种之分:一审虑思,进行考虑;二决定思,经考虑而做出决定;三动发胜思,直接发起言语动作及正在言语动作时的思虑、决意。
    从伦理角度,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
    无记业,谓不属善不属恶,无法判定其道德属性,故名无记(无法归于善恶两边之任意一边)。佛教判定善恶业的标准,是视业所引起的后果对自他今生后世的损益而定,凡能招感对自他今生后世有益、受乐得福的可爱果报者,为善业,反之,能招感对自他今生后世无益有害、酿成苦果的业为恶业。《成唯识论》卷五释云: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
    受善恶报的前提是要有烦恼,由惑(烦恼)造业,才有苦果。所以恶业仅属于有漏业的范畴,而修学佛法,完全证到一切智,断尽烦恼之后,就再不会造恶业,所以完全证到一切智,断了人我执的三乘圣者都是不会造恶业的。
    从造业之心是染是净的角度,分为:有漏业、无漏业


    2楼2016-03-21 19: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