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丞吧 关注:85贴子:2,760
  • 15回复贴,共1

〖资料〗一些关于衣饰图案的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3-18 15:15回复
    我要更新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5-27 09:03
    回复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紒”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二、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
      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


      3楼2016-06-04 16:28
      收起回复
        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
        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
        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如图所示。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
        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
        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4楼2016-06-04 16:33
        回复

          反绾式
          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
          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绾成元宝,称“元宝髻”。反绾成高墙,称“高髻”。如《簪花仕女图》之发式。
          据《妆台记》记载:“开元中梳反绾髻、回鹤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归真髻,贴五色花子。”
          这种反绾梳编较难,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_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莲花冠:
          此图录于《太原晋祠女塑》之莲花冠。
          其冠似莲花,以金翠妆饰,束戴于顶髻上。
          唐宋妇女多好用。
          花冠:
          此图录自唐寅《孟蜀宫妓图》之花冠。
          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
          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凤冠:
          此图录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凤冠。
          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
          多于大礼时戴用。

          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
          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常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

          【以上文章作者不明,本人认为这个很详细地说出了发式的知识,作为帖子的大门,为大家揭开历史的尘封,让然然带你走近古代女子妆台】
          其变化一般有“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再反绾成高髻朝天。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号朝天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亦类似这种发型。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
          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
          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注云:垂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之”)亦类似这种发式。


          5楼2016-06-04 16:41
          回复
            (一)发饰
            1.假髻
            隋唐五代妇女盛行高髻,不仅以假发补充,而且还像汉代巾帼那样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夫妇墓出土一件木胎外涂黑漆的义髻,其底部小孔留有金属簪的锈迹,此墓出土女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上绘精致花纹。该地唐墓出土一件纸胎涂漆描花的头饰,与峨髻相近,南京南唐二陵俑也戴此种头饰,惟没有繁缛的花纹,出土时称为纸冠,也可能为义髻之一种。此外回鹘髻也是假髻,巾子则是衬垫头发所用。
            2.发钗
            隋代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长沙隋墓曾出土银质镶玉的发钗,钗首作花朵形,名为钗朵。中晚唐以后,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花饰简单,另有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晚唐适应高髻的实用出现长达30厘米至40厘米的长钗,仅江苏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也有发现。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
            五代时用细金丝盘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土一批南唐保大年间的金首饰中,有一件双蝶花钿簪,用金丝盘成两只相向飞舞的蝴蝶,两翅满镶黄色琥珀。
            4.步摇簪
            唐代贵妇簪步摇,陕西西安韦泂墓壁画,陕西乾县李重润墓石刻都有插步摇簪的人物形象。《杨妃外传》说唐玄宗叫人从丽水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自给杨贵妃插于鬓上。“云鬓花颜金步摇”,是唐诗人对杨贵妃的描写。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1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6楼2016-06-04 16:43
            回复
              5.梳篦和宝钗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绘画如张萱《捣练图》、周昉《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捣练图》所画插梳方法,有单插于前额、单插于髻后、分插左右顶侧等形式。《纨扇仕女图》仕女插梳方法有单插于额顶、在额顶上下对插两梳及对插三梳等形式。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养人乐廷瑰夫人花梳插于右前额,旁插凤步摇簪,头顶步摇风冠。至晚唐、五代,头上插的梳篦越来越多,有多到十来把的。榆林窟五代女供养人壁画曹议金眷属头上都插有6把梳篦,金银花钗,金钿花及珠玉项链。元稹《恨妆成》:“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宫词》:“归来别施一头梳。”正说明这种插梳风尚。汉代梳多为马蹄形,唐代把造型拉长成月牙形,五代以后,梳背变成压扁的梯形,宋仁宗时,髻高有至三尺,白角梳长一尺二寸的。隋唐五代作为头饰的梳篦常用金、银、铜制作,上饰精细的花纹,湖南长沙南门纸园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江苏扬州三元路唐墓出土金錾花栉,高12.5厘米,背部半圆形,中央刻镂卷草花叶和一对飞天,其中一个吹笙,一个持拍板,四周绕以联珠纹,镂空鱼鳞纹及缠枝梅花与蝴蝶相间,极为华丽。
              (二)颈饰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细金工技术的进步,金银首饰制作空前精致。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周皇太后的外孙女李静训九岁夭亡,葬于西安玉祥门外,随葬器物中有一条金项链,链条系用28颗镶各色宝石的金珠串成,项链上部有金搭扣,扣上镶有刻鹿纹的蓝色宝石,下部为项坠,项坠分为两层,上层由两个镶蓝宝石的四角形饰片紧靠圆形金镶蚌珠环绕红宝石的宝花作坠座,下层就是坠座下面悬挂的滴露形蓝宝石。
              .N&L"T7Q/A*k0D,r5d3f
              唐代的颈饰从敦煌莫高窟绘画和彩塑佛像上所见,多系项圈与璎珞组合而成,更为豪华富丽。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壁画供养人霍丹王公主身上所戴多条玉石项链,与高大的义髻金凤冠及金步摇相配,十分雍容华贵.
              (三)臂饰
              1.手镯
              隋唐五代时手镯制作华贵精美,陕西西安何家皂唐代窖藏出土白玉镶金玉镯,玉分作3段,每段两头部都金花绞链相联,可以开启,华贵无比。与沈括《梦溪笔谈》所记,从六朝陵墓出土“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为九龙绕之”的玉臂钗异曲同工。隋唐时一般的手镯,镯面多为中间宽、两头狭,宽面压有花纹,两头收细如丝,朝外缠绕数道,留出开口可于戴时根据手腕粗细进行调节,戴脱方便。这类手镯有金制的,也有以金银丝嵌宝石的。安徽合肥西郊南唐墓出土的银嵌料珠手镯,以两股银条为镯身外缘,宽面留出空缝,空缝间夹有一根银丝,穿着一排不同色彩的料珠,式样极为新巧。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相当五代的辽墓中出土凿花金手镯,镯身装饰两道宽度相等的花纹,看似两副手镯合于一体。
              1944年在四川成都锦江江岸不远的前四川大学原址一座晚唐墓中发现一件银镯,镯环空心,断面呈半圆形,里面装有一张极薄的佛教经咒印本(见《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5期),印有坐于莲座上的六臂菩萨、梵文的咒文及汉字印卖咒本者的姓名住址。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曾盗走一张与此类似的宋代经咒印本,刊着“若有人持此神咒者,所在得胜,若有能书写带在头者,若在臂者,是人能成一切善事,最胜清净,为诸天龙王之拥护,又为诸佛菩萨之所忆念……”。由此得知,唐宋时期还有在手镯内藏带经咒护身的风俗,后世认为戴手镯能辟邪、长寿,正是古代宗教思想留下来的传统观念。 -J*M3`!k&R2x1F;N
              2.臂钏
              臂钏又名跳脱、条脱,是由捶扁的金银条盘绕旋转而成的弹簧状套镯,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十几圈不等。根据手臂至手腕的粗细,环圈由大到小相连,两端以金银丝缠绕固定,并调节松紧。隋唐时的臂钏,在陶俑和人物绘画中可见到佩戴的形象,如1956年湖北武昌周家大湾隋墓出土陶俑,唐阎立本《步辇图》抬步辇的九名宫女及周昉《簪花仕女图》中贵妇,就带有自臂至腕的金臂钏。
              四)指环
              戴指环是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风习,汉魏以来,又成为男女青年寄情定信的纪念品。后汉繁钦《定情诗》:“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隋代丁六娘《十索诗》:“二八好容颜,非意得相关,逢桑欲采折,夺枝倒懒攀,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题解中说,中山李章武到华州旅游,与一美貌女郎相爱,同居月余,临别时女郎以玉指环相送,并写词日:“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所以自古以来,指环不仅是一种形式美的装饰,而且也是爱情的象征。1958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隋墓曾出土一颗用蓝色玻璃料制成的指环,直径2.2厘米,作小圆环状,靠一侧稍扁宽,色泽光亮,小巧别致。


              7楼2016-06-04 16:43
              回复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纹样
                隋唐五代时期除政府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各大类:
                (一)联珠团窠纹
                纹样基本骨骼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作用性骨骼,圆周饰联珠作边饰,圆心饰鸟或兽纹,圆外的空间饰四向放射的宝相纹。这种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的影响。也可能是当时出口贸易适销的花样。盛行于北朝至唐代中期。
                (二)宝相花纹
                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自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灵感来自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三)瑞锦纹
                由雪花的自然形态加工成多面放射对称的装饰形态,寓“瑞雪兆丰年”
                (四)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
                取花叶的自然形做成对称形小簇花,作散点排立。流行于盛唐。
                (五)穿枝花
                以波状线结构为基础,将花、花苞、枝叶、藤蔓组合成富丽缠绵的装饰纹样。流行于唐、宋、明、清。也称唐草纹。
                (六)鸟衔花草纹
                多为鸾凤、孔雀、大雁、鹦鹉等禽鸟嘴中含着瑞草、璎珞、同心百结、花枝等,有的作飞翔式,有的作栖立式。
                (七)狩猎纹
                作自由散列式或联珠团窠式。
                (八)几何纹
                有龟甲、双距、方棋、双胜、盘绦、如意等形式。隋唐时期纹样造型丰腴、主纹突出,地部疏朗,常用对称构图,色彩鲜丽明快。至五代纹样渐趋写实细腻,如孟蜀时成都蜀锦有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搭韵、铁梗襄荷等,这些花式名称,宋代继续流行,并对明清时期织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楼2016-06-04 16:45
                回复
                  1、笄簪钗
                  笄:骨笄,玉笄
                  簪:玉簪
                  玉搔头
                  玉葱茏,玉茏葱。简称“珑王忽”
                  象帝
                  金簪
                  金凤簪:清。作展翅凤凰形,细部用盘丝,垒丝工艺制作,凤簪稍有摇动,其羽翅便随之颤动。
                  蜂恋花金顶簪:明。顶花以白玉作花瓣,大红宝石做花蕊,傍有金蝶蝶须嵌珍珠两颗,花四周饰红、蓝宝石,簪柄弯处托以“古线”纹。
                  珠簪
                  通簪:气筒。一种空心簪,以鹿角或竹木制成,两端通气,四周有孔,插入发髻间,是髻心通气。
                  犀簪:用于簪发,尘埃不著于发。
                  玳瑁簪
                  虾簪:以虾须制成。
                  钗:古称“蓖”。一股为“笄”,两股为“钗”。
                  玉钗
                  玉鸦钗:“玉丫钗”。形似鸦翅。
                  玉燕钗:“燕钗”,燕形。
                  玉蝉钗:蝉形。
                  金钗
                  金雀
                  金蝉
                  垒丝金凤钗:凤钗为一对,一俯一仰,凤头用金叶制成,颈、胸、腹、腿等全用细如发丝的金线制成长鳞状的羽毛,整齐排列。背上两翅如刀形,上长下短,尾羽从体后回旋向上,及于讽首。脚胫用蛇状金丝缠绕而成,脚趾抓于云体之上,云体尾尖向后,用大小金丝编组而成,云体下端为钗股,股上端之粗圆形金丝,自云体穿入其内。
                  玳瑁钗
                  银钗
                  花钗:镂金、银花
                  凤钗
                  翠云钗:形如翠云
                  鸳钗:鸳鸯形
                  鸾钗:鸾形
                  灵钗:用大龟壳之缘制成
                  玉制之钗脚,亦称“玉股”。
                  钗之头部饰物,作虫形,“玉虫”。
                  钗上的花状,“钗朵”。
                  “镊”,“念”:缀附于簪钗端的垂装饰物。
                  钿:金翠珠宝制成。
                  花钿:“钿朵”,花形。
                  金钿
                  碧钿:碧玉质或碧绿色之钿。
                  翠钿:翠玉制成或镶嵌而成。
                  宝钿
                  翘:状若翘起之鸟尾。
                  翡翠翘:翠鸟之长尾。
                  凤翘
                  双翅;尾成双。
                  胜:编织或剪裁之首饰。
                  人胜:人形之采胜。
                  方胜:方形胜。
                  玉胜
                  花胜
                  金胜
                  采胜:多用于节日佩带
                  幡胜:立春时佩带,用剪纸或绸绢制成旗幡形。
                  宝胜
                  阖采:插的花朵及发髻上的饰物。
                  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金镶玉步摇,四蝶银步摇)
                  金步摇
                  九枝花
                  五兵佩:晋,兵器状。
                  六珈
                  双箪

                  玉螺:踊玉做成的螺贝形
                  吊朵:悬于发上。
                  金九凤垫根儿:九双凤凰为衬
                  金支:“金枝”
                  草虫头:金玉制成的草虫形
                  草裹金:以草虫果以金属饰物
                  雪柳:用绢花装簇的花枝。宋,元宵
                  柳叶形金饰:唐
                  鱼须滴:汉
                  啄针儿
                  楸叶:立秋,戴叶的习俗
                  珠花


                  10楼2016-06-04 16:48
                  回复
                    我想偷偷抱走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6-26 00:28
                    收起回复
                      然后去宫吧水经验,哈哈哈哈哈哈哈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6-26 0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