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把邮政从海关内分离出来。
在海关兼办邮政时期所发行的邮票,面值是以银两计算,清代国家邮政开办以后,恰逢清政府币制改革,把原按海关白银(关平银)计算的两、分、钱、厘、毫改为银元制,以元、角、分计算。当时规定银一两 合银元一元六角或制钱一千六百文。
1897年1月,大清国家邮政开始发行使用新面值的邮票。在筹印新的邮票的同时,将库存“海关小龙”邮票、“万寿”纪念邮票及红色印花税票 加盖暂作“洋银”(注一)面值。
在最初加盖时,阿拉伯文数字是相当于小五号的字,这样加盖出来的邮票,通称“小字”改值邮票,如“小龙加小字”、“万寿加小字”。因“小字”不够明显,后来将阿拉伯文数字改为相当于五号的字,通称“大字”改值邮票,如“小龙加大字”、“万寿加大字”“小龙加小字”与“小龙加大字”邮票 。
“小龙加小字”改值邮票是比较常见的。由上海海关造册处承盖,黑字。版模高17毫米,英文面值数字在汉文面值以下,相距2.5毫米。被加盖票均为“海关小龙”光齿11专度,从未见有毛齿111/2度票。
约1896年底至次年2月发行。
全套三枚:1分洋银盖于1分银票、2分洋银盖于3分银票、5分洋银盖于5分银票。
发行数量:1分洋银票38000枚、2分洋银票42000枚、5分洋银票56840枚。
“小龙加大字”改值邮票是我国早期邮票里较为少见的;它的产生原因,集邮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用来加盖的“海关小龙”邮票,除——部分是邮政当局库存的外,多数是由各地邮局退交回来的。广东省南端北海县(现属广西省)距上海路程遥远,当退回的邮票到达时,已在1897年3月以后,这时已经改用“大字” 加盖改值了。这批在“海关小龙”邮票上加盖“大字”者,由于原票是来自北海县,因此俗称“北海票”。这种说法来源于棉加义,他曾说:“北海为1896年时分局最远者,故迟至1897年3月之后,始将所存之票寄回上海加盖,其时加盖‘小字’及‘大字’长距之时期均过,故付诸第三期之短距离加盖,此票加盖后,并无一枚寄回北海,且未在他处使用,市上所见用过之品,均为请求销印者。”不过,棉加义所说是否可靠,多年来被许多邮学家怀疑,首先加盖用的原票是不是来自北海县,没有确切的证据;其次按他的说法,“北海票”似乎未正式发行,但是周今觉藏有一个由芜湖寄往德国的实寄封,上面贴着全套“北海票”,邮戳日期为 1898年2月。德铿曾说:“由芜湖寄往德国的实寄封是我经手办的,共两件,一件请友人寄还给我,藏在我的邮集中,还有一件后来落在周今觉先生处。”他又说过:“‘北海票’原票实在与北海没有关系,完全是费拉尔弄的玄虚而已,棉加义对邮票并无特殊兴趣,因此他所说的不一定十分可靠。”还说过:“‘北海票’ 是费拉尔有意加盖的,并曾寄到汕头和北海两地的邮局,请求销印。”德铿这段话说出了“北海票”产生的又一个原因,但是确切与否,仍然有待证实。
所见过的销印“北海票”,均为北海和上海两地的邮戳,尚未见过汕头或其他地方邮戳销印者。经前人研究,用北海邮局大圆形邮戳销印的“北海票”,也并非把“北海票”寄到那里去销印的,因为大圆形邮戳是从1897年5月起才开始发交各处邮局使用的,所以销印“北海票”是在上海,趁大圆形邮戳未发出之前干的。
关于“北海票”的发行数量,在邮学界也争论多年,周今觉所编的《华邮图鉴》中引用了《P,J、G、B》邮刊的记载,为每种一千枚(此数字的来源待考)。棉加义的记录为1分票109枚、2分票54枚、5分票159枚,这些数字与现存数量不符,已知的2分票存在数量早就超过54枚。假定每种都是—千枚。棉加义的记录也正确,有可能棉氏数字是邮局的实际出售数量,其余则被私人所垄断,那么就应该出现5分票最少,2分票最多的局面。然而,后来集邮界的情况恰恰相反,5分票易得,2分票却较少,由此看来“北海票”的发行数量,三种面值肯定不同,估计5分票最多。 “北海票”的确切发行数量有待进一步考证。
“北海票”的加盖字为黑色,版模高度“暂作洋银壹分”者为16.5毫米。“暂作洋银贰分”和“暂作洋银伍分”两种为15.5毫米。阿拉伯文面值数字与汉文面值数字相距1.5毫米。全套三枚:1分洋银盖于1分银票2分洋银盖于3分银票、5分洋票盖于5分银票。
1981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先生中国邮票藏品展览”会上,除展出“北海票”一套外,还有“北海票”5分全张一枚,全张40枚,分两格,每格横4枚直5枚。
“万寿加大字长距”与“万寿加大字短距”邮票
“万寿加大字”邮票分两次发行。
1897年2月发行者为“万寿加大字长距”邮票,所以称之为“长距”是指汉文“暂作洋银XX”与阿拉伯数字相距2.5毫米者。
同年5月上旬发行者为“万寿加大字短距”邮票,所以称之为“短距”是指汉文“暂作洋银XX”与阿拉伯数字相距5毫米者。
“万寿加大字长距产邮票加盖是,“万寿”小型票全张240枚。加盖全张是80枚,四格平列,每格横4枚直5枚;“万寿”大型票的加盖全张是50枚,后印的“上海版万寿”邮票面值九分银一种也没有对倒情况,不必 再裁下—行。先盖小型票,后盖大型票。加盖字黑色。
这次“大字”加盖以“上海版万寿”邮票为主,但远道邮局迟送上海造册处的“日本版万寿”邮票也同时—并加盖,只是数量很少,其中以面值12分银“暂作洋银l角”—种新票尤为罕见。
“万寿加大字长距”邮票,原票分“上海版”与“日本版”两种。全套各九枚:1/2分洋银盖于3分银票、1分洋银盖子1分银票、2分洋银盖于2分银票、4分洋银盖于4分银票、5分洋银盖于5分银票、8分洋银盖于6分银票、1角洋银盖于9分银票、1角洋银盖于12分银票、3角洋银盖于24分银票。
“万寿加大字短距”邮票也分两种,盖于“日本版万寿”邮票上者,全套九枚,面值与“长距”票相同,盖于“上海版万寿”邮票上者,全套八枚,缺8分洋银盖于6分银票—种。 注—:清代银元是从墨西哥、西班牙传入的,故通称“洋银”。
在海关兼办邮政时期所发行的邮票,面值是以银两计算,清代国家邮政开办以后,恰逢清政府币制改革,把原按海关白银(关平银)计算的两、分、钱、厘、毫改为银元制,以元、角、分计算。当时规定银一两 合银元一元六角或制钱一千六百文。
1897年1月,大清国家邮政开始发行使用新面值的邮票。在筹印新的邮票的同时,将库存“海关小龙”邮票、“万寿”纪念邮票及红色印花税票 加盖暂作“洋银”(注一)面值。
在最初加盖时,阿拉伯文数字是相当于小五号的字,这样加盖出来的邮票,通称“小字”改值邮票,如“小龙加小字”、“万寿加小字”。因“小字”不够明显,后来将阿拉伯文数字改为相当于五号的字,通称“大字”改值邮票,如“小龙加大字”、“万寿加大字”“小龙加小字”与“小龙加大字”邮票 。
“小龙加小字”改值邮票是比较常见的。由上海海关造册处承盖,黑字。版模高17毫米,英文面值数字在汉文面值以下,相距2.5毫米。被加盖票均为“海关小龙”光齿11专度,从未见有毛齿111/2度票。
约1896年底至次年2月发行。
全套三枚:1分洋银盖于1分银票、2分洋银盖于3分银票、5分洋银盖于5分银票。
发行数量:1分洋银票38000枚、2分洋银票42000枚、5分洋银票56840枚。
“小龙加大字”改值邮票是我国早期邮票里较为少见的;它的产生原因,集邮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用来加盖的“海关小龙”邮票,除——部分是邮政当局库存的外,多数是由各地邮局退交回来的。广东省南端北海县(现属广西省)距上海路程遥远,当退回的邮票到达时,已在1897年3月以后,这时已经改用“大字” 加盖改值了。这批在“海关小龙”邮票上加盖“大字”者,由于原票是来自北海县,因此俗称“北海票”。这种说法来源于棉加义,他曾说:“北海为1896年时分局最远者,故迟至1897年3月之后,始将所存之票寄回上海加盖,其时加盖‘小字’及‘大字’长距之时期均过,故付诸第三期之短距离加盖,此票加盖后,并无一枚寄回北海,且未在他处使用,市上所见用过之品,均为请求销印者。”不过,棉加义所说是否可靠,多年来被许多邮学家怀疑,首先加盖用的原票是不是来自北海县,没有确切的证据;其次按他的说法,“北海票”似乎未正式发行,但是周今觉藏有一个由芜湖寄往德国的实寄封,上面贴着全套“北海票”,邮戳日期为 1898年2月。德铿曾说:“由芜湖寄往德国的实寄封是我经手办的,共两件,一件请友人寄还给我,藏在我的邮集中,还有一件后来落在周今觉先生处。”他又说过:“‘北海票’原票实在与北海没有关系,完全是费拉尔弄的玄虚而已,棉加义对邮票并无特殊兴趣,因此他所说的不一定十分可靠。”还说过:“‘北海票’ 是费拉尔有意加盖的,并曾寄到汕头和北海两地的邮局,请求销印。”德铿这段话说出了“北海票”产生的又一个原因,但是确切与否,仍然有待证实。
所见过的销印“北海票”,均为北海和上海两地的邮戳,尚未见过汕头或其他地方邮戳销印者。经前人研究,用北海邮局大圆形邮戳销印的“北海票”,也并非把“北海票”寄到那里去销印的,因为大圆形邮戳是从1897年5月起才开始发交各处邮局使用的,所以销印“北海票”是在上海,趁大圆形邮戳未发出之前干的。
关于“北海票”的发行数量,在邮学界也争论多年,周今觉所编的《华邮图鉴》中引用了《P,J、G、B》邮刊的记载,为每种一千枚(此数字的来源待考)。棉加义的记录为1分票109枚、2分票54枚、5分票159枚,这些数字与现存数量不符,已知的2分票存在数量早就超过54枚。假定每种都是—千枚。棉加义的记录也正确,有可能棉氏数字是邮局的实际出售数量,其余则被私人所垄断,那么就应该出现5分票最少,2分票最多的局面。然而,后来集邮界的情况恰恰相反,5分票易得,2分票却较少,由此看来“北海票”的发行数量,三种面值肯定不同,估计5分票最多。 “北海票”的确切发行数量有待进一步考证。
“北海票”的加盖字为黑色,版模高度“暂作洋银壹分”者为16.5毫米。“暂作洋银贰分”和“暂作洋银伍分”两种为15.5毫米。阿拉伯文面值数字与汉文面值数字相距1.5毫米。全套三枚:1分洋银盖于1分银票2分洋银盖于3分银票、5分洋票盖于5分银票。
1981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先生中国邮票藏品展览”会上,除展出“北海票”一套外,还有“北海票”5分全张一枚,全张40枚,分两格,每格横4枚直5枚。
“万寿加大字长距”与“万寿加大字短距”邮票
“万寿加大字”邮票分两次发行。
1897年2月发行者为“万寿加大字长距”邮票,所以称之为“长距”是指汉文“暂作洋银XX”与阿拉伯数字相距2.5毫米者。
同年5月上旬发行者为“万寿加大字短距”邮票,所以称之为“短距”是指汉文“暂作洋银XX”与阿拉伯数字相距5毫米者。
“万寿加大字长距产邮票加盖是,“万寿”小型票全张240枚。加盖全张是80枚,四格平列,每格横4枚直5枚;“万寿”大型票的加盖全张是50枚,后印的“上海版万寿”邮票面值九分银一种也没有对倒情况,不必 再裁下—行。先盖小型票,后盖大型票。加盖字黑色。
这次“大字”加盖以“上海版万寿”邮票为主,但远道邮局迟送上海造册处的“日本版万寿”邮票也同时—并加盖,只是数量很少,其中以面值12分银“暂作洋银l角”—种新票尤为罕见。
“万寿加大字长距”邮票,原票分“上海版”与“日本版”两种。全套各九枚:1/2分洋银盖于3分银票、1分洋银盖子1分银票、2分洋银盖于2分银票、4分洋银盖于4分银票、5分洋银盖于5分银票、8分洋银盖于6分银票、1角洋银盖于9分银票、1角洋银盖于12分银票、3角洋银盖于24分银票。
“万寿加大字短距”邮票也分两种,盖于“日本版万寿”邮票上者,全套九枚,面值与“长距”票相同,盖于“上海版万寿”邮票上者,全套八枚,缺8分洋银盖于6分银票—种。 注—:清代银元是从墨西哥、西班牙传入的,故通称“洋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