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鉴吧 关注:23贴子:2,182
  • 9回复贴,共1

【把卡打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卓禹邺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3-12 13:56回复
    【与礼科掌印给事中往礼部一道走了趟,说是南方各省地方汉人文士民意颇沸,皆为禁书之策有碍传扬汉儒文化,一通话听得离奇,但汉人坐大地方,省部衙门的几员巡抚也拿不出具体主意,只潦草递了些名目,地方道省御史立时纠核,称名目不全】
    【待事情闹来京,已是三四日后,查了大半年的书,实也乏累,待回礼科,茶未饮一口,又急拟文书备明此事,待呈左都御史过目】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3-12 14:04
    回复
      2025-05-16 12:32:30
      广告
      【前一阵子午门外的刑终渐渐平息下来,朝堂之上波云诡谲,即便天大的事情,终有平复的一天。与事者泰半仍在家休养,但禁书一事,却也是有鼻子有眼地明发上谕,令各省查核了。此事起由长霖,都察院最重文人风骨,亦也护短。虽与礼王连着姻亲,但这事儿仍是嘱长霖一手去办,需办得漂亮、干净,不让人有话茬可提。】
      【坐衙门,料理衙署事务。闻长霖在外求见,压下卷宗,命皂隶请进。】


      IP属地:广东3楼2016-03-12 15:53
      回复
        【督察院这等地方,号一个清静之地,实也是朝内头等热闹衙门,先和鸿泸寺争过礼仪之权,后又同侍卫衙门青红白脸,现又因禁查书册,成日听各道御史秉奏地方如何行事潦草。地方上无法压制民议,本不为督察院权职之系,但事干明旨,岂敢怠慢】
        【琢磨再三,终落笔,待内出人着请,携册里入,行礼道】
        见过大人,大人,下官方自礼部与翰林院等议禁书名目等事,闻江南各地方,尤以汉人拒不候旨,民人相护,查书不易,巡抚、布政使衙门草拟名目,又不敢强压民情,督察院内各道御史争执奏知天听
        【说毕,上前递本,道】
        下官誊写明细,及部分禁书应查名目,内有注脚写明应废之言,大人请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3-12 22:47
        回复
          【本册递上后,谢过落座。禁书诸事按各省地方所呈名目,眼下已押进京里十万余册不止,顺当倒是顺当,心内走神,想的却不是此事】
          大人说的是,固也有士子赞颂禁书以清风之举,但下官闻言,江南各地,世出书香,怨词颇多
          【方打礼部回来,部科议事,也正说起此处来。事情难办,又不能不办,京里地方皆有难处,捧茶又道】
          不过下官倒觉得,民人有异,着实荒唐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3-16 22:14
          回复
            【又拾起本来看了一眼,其数颇巨。但凡有禁,有法度俨明,自然也有人想着如何钻漏。如禁贪多年,这腐败之风何能彻底杀止。贪之暴利固然不能比,但惩治力度也非同一般。轻叹一声,话是这样说,该禁的,却依旧是宽不得。按了按眉心,苦笑道】
            这一局棋,走得着实不智,吃力不讨好啊——
            【略一顿,倒是很想听听这个首倡者的话,屈指一叩,笑问】
            如何荒唐?


            IP属地:广东7楼2016-03-16 23:43
            回复
              【查禁违碍书册之奏,原为体国着想,这后头牵涉种种,早先又如何料到。而今禁书诏喻早成定局,言些明不明智,也无要义,也就这么一听,道】
              依大人看,此举如何算妥?
              【举国彻查藏书,也知必惹民意,此事想不出来万全,故而好奇,答道】
              下官是觉得,旨下所查之书俱为淫词违逆之篇,不查不禁,何以普达教化?而民间些个好藏家之属,以珍本为由,窝藏逆本,致使地方行事不宜,岂不荒唐?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3-17 00:13
              回复
                大人说得是,谕令已达各地方,簿册入京已有万余册,再经翰林院、礼部等复核,即日可行销毁
                【沉吟半刻,方如是答。此事利弊开半,但也不过眼下看来,依长远之计,黎庶之民必体察朝廷苦心,也不会再如今日听闻所言,致江南地方官府焦头烂额】
                【将携来的即日予毁书册名录复再递上,闻话以为内有不妥,奇道】
                不知大人所虑何事?可是簿册名录有所缺漏?


                10楼2016-03-17 10:48
                回复
                  2025-05-16 12:26:30
                  广告
                  自古文无第一,诗无达诂,文亦如此。我只怕负责清查之人,昔日有所私怨,硬攀附此事,销毁成书。立言一事,乃多少文人心血,若有人因此不忿闹事,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样大的事情,到了手中,有如烫手山芋。禁书禁不绝,如何能算有功?若生了事端,那过错是免不了的。唯有慎之又慎,更不可让政敌借机发挥。抬眼目视他,沉声道】
                  你任礼科,这事亦由你而起。此事你也莫辞,好生留神着,莫让事出岔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3-17 10:56
                  回复
                    科道二部俱委员复核书目之中应予禁查之言,大人放心,此事应出不得差错
                    【禁何书、如何禁,圣旨下发后,各地至京亦多有争论。凡事讲求一度,虽奏闻违碍之书一事,也知民言无可计数,未必见得都能一概而禁。见其亦有此意,颔首恭道】
                    禁书之事,礼科诸员必尽心防错,该禁之书,必查它个一本不漏,妄绝之言,下官也不会在这上头糊涂,谨记大人之言


                    12楼2016-03-17 1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