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全能大儒,称为“真三不朽”,即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今修文县),当龙场驿驿宰。
王阳明被贬贵阳龙场,路上走了将近两年。到达之后,连住的房子都没有,就住在一个山洞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王阳明绝境之中,因祸得福。正是在这里,王阳明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我想起香港黄经国先生的名言:
天若薄我以福,我则厚我德以迎之;
天若劳我以形,我则逸我心以补之;
天若厄我以遇,我则亨我道以通之;
天若择我以命,我则以价值转乾坤……
这也正是王阳明人生的写照。正是人生的重大挫折,使王阳明的生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之所以能够如此,能够“厚我德”、“逸我心”、“亨我道”,最重要的是他在龙场有精神的开悟。龙场开悟后,他的人生从此进入崭新阶段,在思想、哲学、教育和军事上都有重大作为。他通过自身的成长,活出了自己最佳状态!
那么,王阳明“龙场开悟”,到底开悟了什么?
关于这一点,说法还不一。
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一、参透生死。他58岁去世时,朋友问:有什么遗嘱?答:这一生坦坦荡荡,还有什么可多说的呢?(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去世的状态显示他的确参透了生死。
二、对“格物致知”透彻感悟。
现在的关键在这一点。他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有什么创新?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百度百科)
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段话。人们最熟悉的只有后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最重要是前面“格物致知”,没有“格物致知”,就谈不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究竟什么是格物致知?王阳明是如何理解的?
王阳明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这一段话,很像是在说佛教的“正见”的概念。格物是我们在与万事万物交往的时候,取得正见的过程。
王阳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一段把格物与修身联系起来了。格物有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亦是修身。被小我、利益、情欲蒙蔽,决不可看清事物,也不会有正确行为。马斯洛曾经描述自我实现人特质,其中首当其冲的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意思是指自我实现的人对现实的事物看得清楚、准确,最少地受(甚至不受)小我、利益、情欲的影响,他们的行为总是有效的。在这里,圣人格物致知的本领,相当于有这一点,一切就都顺了。
王阳明:“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关于格物致知,有一些理解不够充分。例如,把格物只理解为主体性的一个过程,一个修养的过程。这是不够的。格物致知也是主体间性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在做事情中的状态。 “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关于事物有一个良知,而不是受小我、利益、情欲支配而行动。而检验是否做到了这个,要靠与万事万物打交道的反馈。不错,心学是强调“向内求”,这是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这并不是否定有一个客体。
说到这里,用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理论理解可以更加清晰。
通心理论讲人在对人处事中,必须遵循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1、清晰自己。
2、换位体验。
3、有效影响。
(关于这三要件的详细解释,请看博主的其它博文)
前面所引用的王阳明的三句话,说的都主要是在对人处事时“清晰自己”的重要性。最清晰的状态,就是达到良知。我理解,格物的“格”有区分、定位、吃透。“物”是指环境、他人以及要做之事。格物好了,一切就容易顺了。格物要格好,除了清晰自己外,还有换位体验,也就是最好要通过变成对方来透彻了解对方。当然,一旦做到了彻底清晰,换位体验易如反掌。
尽管在他的论述中,没有明显的换位体验、有效影响的内容,应该说,他自己的实际行为是包含了这两个要素的。
王阳明挨了四十大板,被贬斥边远,途中还曾被追杀。路上走了将近两年才到贵州龙场。这漫长的时间,也是他消化、沉淀的过程。这段时间,他肯定也反思了以前的失误。
王阳明的龙埸开悟,关键点还有一个。当他住山洞,忍饥挨饿时,却说出来这么一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圣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作为?)这是在与圣人通心,以圣人要求自己。
总的来说,为什么王阳明在龙场之后,其路越走越顺,事情越来越成功?他把自己搞通了!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重大的挫折救了他!
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全能大儒,称为“真三不朽”,即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今修文县),当龙场驿驿宰。
王阳明被贬贵阳龙场,路上走了将近两年。到达之后,连住的房子都没有,就住在一个山洞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王阳明绝境之中,因祸得福。正是在这里,王阳明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我想起香港黄经国先生的名言:
天若薄我以福,我则厚我德以迎之;
天若劳我以形,我则逸我心以补之;
天若厄我以遇,我则亨我道以通之;
天若择我以命,我则以价值转乾坤……
这也正是王阳明人生的写照。正是人生的重大挫折,使王阳明的生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之所以能够如此,能够“厚我德”、“逸我心”、“亨我道”,最重要的是他在龙场有精神的开悟。龙场开悟后,他的人生从此进入崭新阶段,在思想、哲学、教育和军事上都有重大作为。他通过自身的成长,活出了自己最佳状态!
那么,王阳明“龙场开悟”,到底开悟了什么?
关于这一点,说法还不一。
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一、参透生死。他58岁去世时,朋友问:有什么遗嘱?答:这一生坦坦荡荡,还有什么可多说的呢?(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去世的状态显示他的确参透了生死。
二、对“格物致知”透彻感悟。
现在的关键在这一点。他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有什么创新?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百度百科)
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段话。人们最熟悉的只有后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最重要是前面“格物致知”,没有“格物致知”,就谈不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究竟什么是格物致知?王阳明是如何理解的?
王阳明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这一段话,很像是在说佛教的“正见”的概念。格物是我们在与万事万物交往的时候,取得正见的过程。
王阳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一段把格物与修身联系起来了。格物有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亦是修身。被小我、利益、情欲蒙蔽,决不可看清事物,也不会有正确行为。马斯洛曾经描述自我实现人特质,其中首当其冲的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意思是指自我实现的人对现实的事物看得清楚、准确,最少地受(甚至不受)小我、利益、情欲的影响,他们的行为总是有效的。在这里,圣人格物致知的本领,相当于有这一点,一切就都顺了。
王阳明:“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关于格物致知,有一些理解不够充分。例如,把格物只理解为主体性的一个过程,一个修养的过程。这是不够的。格物致知也是主体间性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在做事情中的状态。 “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关于事物有一个良知,而不是受小我、利益、情欲支配而行动。而检验是否做到了这个,要靠与万事万物打交道的反馈。不错,心学是强调“向内求”,这是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这并不是否定有一个客体。
说到这里,用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理论理解可以更加清晰。
通心理论讲人在对人处事中,必须遵循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1、清晰自己。
2、换位体验。
3、有效影响。
(关于这三要件的详细解释,请看博主的其它博文)
前面所引用的王阳明的三句话,说的都主要是在对人处事时“清晰自己”的重要性。最清晰的状态,就是达到良知。我理解,格物的“格”有区分、定位、吃透。“物”是指环境、他人以及要做之事。格物好了,一切就容易顺了。格物要格好,除了清晰自己外,还有换位体验,也就是最好要通过变成对方来透彻了解对方。当然,一旦做到了彻底清晰,换位体验易如反掌。
尽管在他的论述中,没有明显的换位体验、有效影响的内容,应该说,他自己的实际行为是包含了这两个要素的。
王阳明挨了四十大板,被贬斥边远,途中还曾被追杀。路上走了将近两年才到贵州龙场。这漫长的时间,也是他消化、沉淀的过程。这段时间,他肯定也反思了以前的失误。
王阳明的龙埸开悟,关键点还有一个。当他住山洞,忍饥挨饿时,却说出来这么一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圣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作为?)这是在与圣人通心,以圣人要求自己。
总的来说,为什么王阳明在龙场之后,其路越走越顺,事情越来越成功?他把自己搞通了!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重大的挫折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