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智镇概况
长智镇位于通许县东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8公里。北连朱砂镇,南邻四所楼镇、厉庄乡,西接城关镇,东与杞县搭界。
区域总面积67.0平方公里。长智镇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局部微有起伏,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面坡降东西平均六千分之一,南北平均五千分之一。平均海拔57.3米,最高处海拔65.2米。
枣林村
枣林村,原来称为枣林岗,南有一座苏归大寺院,院内建造有天爷庙和佛爷庙。
这个村庄姓周的,原来是从山西省洪洞县搬到本县东邢岗村居住,后来搬到枣林村。
姓宋的,是从杞县沙沃宋庄村搬到枣林村居住的。
姓崔的,是从长智镇后七步村搬到枣林村居住的。
姓于的是从长智镇吴凸村搬到枣林村居住的。
姓曹的是从长智镇润店村搬到枣林村居住的。
前六营
“六营在县城东八里,相传苏秦以合纵之术说赵,遂相六国,率诸侯之师西伐秦连营于此,”因此村民曰“六营”。
乾隆年间太学生陈子京以《六营》为题作诗曰:“曾传六国此连营,一望深林天际平,密叶萌浓迷鸟梦,盘根偃褰作戈行,日高似见旌旗影,风动犹闻鼙鼓声…”。
清代贡生马图出在《六营》中写到:“晓烟笼处郁林平,说是当年六国营,飞鞍为谁征士马,连兵何不惜生灵……”。
耿小庄
据传,明朝中期,耿小庄西头有陈小庄吴家祖坟,村南头有吴家菜园,给吴家看坟的人有个闺女,招个女婿姓耿,后来就在耿小庄西头定居下来。耿姓有后生几人,逐渐发展,故名耿小庄。
后相继迁入的姓氏有庞、黎、孔、李、王、安、胡等。
至清朝末年,耿姓与庞姓因无后人,在本村相继消失。
陈小庄
陈小庄村庄虽小,但历史悠久,据《通许县志》记载,明朝末年,先有陈氏一家在该村定居落户。后来相继迁入本村的有李、吴、娄、孔、马、张等姓氏,现有14个姓氏,他们之间和谐相处。
老王庄
相传,很久以前,老王庄叫老虎庄,因为村里的男女老幼喜欢练武耍拳,少林武功,十八般兵器样样练得娴熟,不仅强身健体,还能有效抵御土匪流寇对村庄的侵扰。
时间长了,引起周围村庄的羡慕,他们也都知道老王庄的武术非常厉害,因此奉送威名:老虎庄。
后来王、翟、董、彭、姚等姓氏的迁入,村落渐大,王姓人口居多,就叫成了老王庄,延用至今。
西芦氏
西芦氏行政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带住着姐妹两个姓芦的老太太,两家都很富裕,都有10顷以上的耕地,雇佣着20多名长工,骡马10多匹,纳粮积极,时间长了,县衙门就给姐妹俩挂了户名,就叫芦氏,东边姐姐所住的地方叫东芦氏,西边妹妹所住的地方叫西芦氏。
另据西芦氏家谱之吴家家谱记载,明朝末年,吴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当时就有芦姓在此定居,因芦姓田产较多,官方就给该村起名叫芦氏。
后来芦姓、郭姓绝嗣,但村名沿用至今。
现在西芦氏以吴、于、张、李、黄、姚、武、刘等姓为主。
三所楼
该行政村村西有“大庆——广州”高速公路,通许县至长智镇乡级公路从三所楼村中穿过,交通便利。该村南邻岳寨村,北邻朱砂镇,西邻庞庄村,东邻西芦氏村。由三所楼、破刘庄、岗岔楼、油坊庄4个自然村组成。有7个村民小组,520户, 1700口人, 2400亩耕地,人均占有耕地1.4亩。该村由于、李、齐、张、董、陈、赵等7个姓氏组成,其中于姓占大多数。
前七步
前七步行政村由前七步、中七步两个自然村组成,前七步村原叫郭村,因曹操之子曹植而得名。
三国时魏帝曹丕,嫉妒其弟曹植的才华,逼其七步成诗,不然,罪不可赦。
曹植出口成章,七步之内,作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古绝句。
后来,曹植悲愤而死,葬于此(现后七步村),郭村便改名为前七步村。
中七步村原叫堂土,因居其中,便顺叫中七步村,两村南北相邻,中间只隔一条东西大道,村民和睦相处。
高旺屯
据传,不知从哪朝哪代,老祖宗搬迁至此,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叫高阳屯。
据“文革”时期,村民从曹家祖坟挖掘出的石碑碑文记载:曹家自明末迁至杞县西南17.5公里的‘高阳屯’。
后又传说,明朝末年,有一个叫黑风高旺的将领,曾在此屯兵演练,积聚粮草,后来弃官在野,视其地风水尤佳,就安家于此,颐养天年。
黑风高旺面目黧黑,浓眉大眼,虎气生风,威望甚高,常带领贫苦大众杀富济贫,引导村民行中正仁义之道,颇受十里八乡父老赞叹,黑风高旺寿终正寝,忽有黑风自天旋起,泥沙纷披,在高大土岗上形成墓冢,将他埋葬于内,村民曰天葬。
于是,村民遂把村名改为高旺屯,沿用至今。
芦氏
相传,芦氏村这片土地,从战国到三国时,沼泽一片,荒无人烟。
曹操建都许昌,魏、蜀、吴三国争战,战场设在长江两岸,芦氏村在三国时,属魏国后防,曹操打造弓箭的兵工厂,就在这里。
现在村民挖土时仍可见古时遗下的煤灰。
陈岗
据传说,早在五百多年前,陈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陈氏人口众多,家族较大,又居住高岗之上,故得名陈岗。现在仍有王、孔、李、张、邓、杨、薛等姓氏。
1938年8月28日,占领杞县的部分日军,来陈岗一带抢粮,烧房子1200余间,家里财物被抢光、烧光,日本鬼子在此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村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到解放初期,全村仅有800多人,240余户。
后七步
后七步村之所以得名,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的大儿子曹丕继承了王位,却整天忧心忡忡,原因是担心智力超群、文才盖世的弟弟曹植夺取自己的王位,于是把曹植贬到雍丘(今杞县与该村交界处),但曹丕还不放心,总想借机除掉曹植。
一次,曹丕巡游到曹植的封地,命曹植七步之内吟诗一首,作不出,就杀之。
曹植明知曹丕想迫害他,无奈之下含愤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后曹植终因郁郁不得施展才华,愤懑而死。
曹植死后就葬在后起步行政村村中央的空地上,后人为纪念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于是将村名改为七步村,延用至今。
岳寨
岳寨村源自岳姓居民先居而命名。
据族谱史料记载,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四子岳震之子岳宽,于明朝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年)避元明战乱,自湖北黄梅县迁居河南太康县岳崇岗寨。
岳宽长子士元,士元长子试,试九子分居各地,岳寨村岳氏从岳飞十一世岳宽之后氏迁居通许岳寨,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岳寨村民以岳氏居多,占总人数的70%左右。
其它有于、杨、田、徐、申,张、吴、刘、曹、耿、娄、王等12姓,其中后八姓均不超过30人。
后六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推行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步发展强大,遂发动对其他六国吞并的战争,东方六国在惊慌中,决定连横抗秦,由苏秦执帅旗,在如今六营村,各国使臣订立盟约,达成一致抗秦的协议,六国的军营曾在此安扎。
秦朝实行“远交近攻”谋略,开始了长期的战争计划。六国的人相互猜忌,人心不稳,逐步被秦灭绝,战争的硝烟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风尘,但他们曾经云集的村镇还在,六营村里关于他们的故事还在一代代流传。
虽然历经沧桑而旧貌换新颜,六营村名自那时起而开始被远远近近的人们叫起来。
胡庄
据考证,明朝嘉庆年间与洪武年间,胡氏和张氏祖先相继从山西省洪洞县领妻子儿女迁到此地,繁衍生息。
胡、张两姓相距一公里,东为张庄,西为胡庄。
后来胡庄又迁入李、于姓氏,张庄又迁入唐李姓氏。
因年深月久,李、于、唐等相继迁出或绝户,只剩胡姓和张姓两家,故名胡庄和张庄。
胡庄行政村胡姓字辈,近代排列有尚、士、金、传、广、忠、孝、学、生、家等。
张庄姓氏字辈,近代排列有应、书、广、培、法、孟、景等。
长智村
长智村历史悠久,北宋时期称北郭村,是方圆40公里的贸易集散地。
每年的11月13日至16日为古庙会日,周围几百里的商人云集于此,进行交易。
十里长街人头攒动,经过繁忙劳动的人们,冬闲时节,都聚集到这里。长智村人也会捐钱、捐物,请来有名的戏班,为庙会助兴。
由于宋朝的太监郭槐,狸猫换太子事件的败露,北郭村离京城较近,而且村名又带了一个郭字,为避免受到株连,遂改北郭村为长智村,又叫长智街。
闫庄
相传,明太子朱棣,为了争夺王位,大举兴兵,从北京一直杀到南京,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路断人稀,致使豫东平原人烟稀少,田地荒芜。
战乱平定以后,就从未受战乱之灾的山西省洪洞县,把稠密的人口迁至豫东,发展生产,繁衍生息。
闫庄大部分姓氏先祖是从山西迁徙而来,渐次发展壮大。
因当时有一闫姓大户定居该村,故名闫庄。历经数年沧桑,闫氏衰败,到解放前夕,就只剩一户闫氏人家,后又迁到外乡,只留下闫家墓地和“闫八缸”的传说。
现在的闫庄行政村,有王、马、李、陈、安五姓,是一个和睦相处,邻里友好的大家庭。
袁庄
相传,梁氏祖先入住最早,居住在村中心的枣林沟西侧,当时为防止匪盗入侵,筑有寨墙,故得名小梁寨。
随着岁月流逝,现梁姓仅剩几户。
汉武帝时周氏祖先入住该村的枣林沟以西,始称西周。
随着吴姓逃荒至此,在村北的荒岗上居住,因此起名吴凸。
后有袁氏祖先落户枣林沟以东,随后得名袁庄。
匡营
匡营行政村坐落在沙岗南侧,村西岗顶上有古代匡恒之墓(有考证),匡营村就因此而得名,又名古营岗。
匡营村居住的有华、杨、席、冯、姬、孙、蔡等姓,后来迁入该村的有李、翟、刘、胡、韩、曹、赵、于、王、潘等姓。
匡营行政村每月逢阴历双日有集,逢二、五、八日有绠会,十里八村的百姓每逢有绠会便前来交易经商,商贸云集,生意相当红火。
每逢农历十一月初六有三天的物资交易大会,并有从外地请来的戏班子,在村内搭台唱戏助兴,多年来已成惯例。
润店
据传,一外来户,姓曹名润,落户于此,在交叉路口开一客店营生,店名就叫“曹润客店”。店内经营便民饭食,店前有一老槐树,头大如一团碧云,绿荫匝地,树下设有小茶摊,可供过往行人纳凉歇脚,打点喝茶,因此生意相当红火。随着年深月久,人们就把村名改为“润店”,沿用至今。繁衍生息,人口渐多,现有姓氏曹、赵、代、秦、孙、王等。
长智镇位于通许县东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8公里。北连朱砂镇,南邻四所楼镇、厉庄乡,西接城关镇,东与杞县搭界。
区域总面积67.0平方公里。长智镇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局部微有起伏,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面坡降东西平均六千分之一,南北平均五千分之一。平均海拔57.3米,最高处海拔65.2米。
枣林村
枣林村,原来称为枣林岗,南有一座苏归大寺院,院内建造有天爷庙和佛爷庙。
这个村庄姓周的,原来是从山西省洪洞县搬到本县东邢岗村居住,后来搬到枣林村。
姓宋的,是从杞县沙沃宋庄村搬到枣林村居住的。
姓崔的,是从长智镇后七步村搬到枣林村居住的。
姓于的是从长智镇吴凸村搬到枣林村居住的。
姓曹的是从长智镇润店村搬到枣林村居住的。
前六营
“六营在县城东八里,相传苏秦以合纵之术说赵,遂相六国,率诸侯之师西伐秦连营于此,”因此村民曰“六营”。
乾隆年间太学生陈子京以《六营》为题作诗曰:“曾传六国此连营,一望深林天际平,密叶萌浓迷鸟梦,盘根偃褰作戈行,日高似见旌旗影,风动犹闻鼙鼓声…”。
清代贡生马图出在《六营》中写到:“晓烟笼处郁林平,说是当年六国营,飞鞍为谁征士马,连兵何不惜生灵……”。
耿小庄
据传,明朝中期,耿小庄西头有陈小庄吴家祖坟,村南头有吴家菜园,给吴家看坟的人有个闺女,招个女婿姓耿,后来就在耿小庄西头定居下来。耿姓有后生几人,逐渐发展,故名耿小庄。
后相继迁入的姓氏有庞、黎、孔、李、王、安、胡等。
至清朝末年,耿姓与庞姓因无后人,在本村相继消失。
陈小庄
陈小庄村庄虽小,但历史悠久,据《通许县志》记载,明朝末年,先有陈氏一家在该村定居落户。后来相继迁入本村的有李、吴、娄、孔、马、张等姓氏,现有14个姓氏,他们之间和谐相处。
老王庄
相传,很久以前,老王庄叫老虎庄,因为村里的男女老幼喜欢练武耍拳,少林武功,十八般兵器样样练得娴熟,不仅强身健体,还能有效抵御土匪流寇对村庄的侵扰。
时间长了,引起周围村庄的羡慕,他们也都知道老王庄的武术非常厉害,因此奉送威名:老虎庄。
后来王、翟、董、彭、姚等姓氏的迁入,村落渐大,王姓人口居多,就叫成了老王庄,延用至今。
西芦氏
西芦氏行政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带住着姐妹两个姓芦的老太太,两家都很富裕,都有10顷以上的耕地,雇佣着20多名长工,骡马10多匹,纳粮积极,时间长了,县衙门就给姐妹俩挂了户名,就叫芦氏,东边姐姐所住的地方叫东芦氏,西边妹妹所住的地方叫西芦氏。
另据西芦氏家谱之吴家家谱记载,明朝末年,吴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当时就有芦姓在此定居,因芦姓田产较多,官方就给该村起名叫芦氏。
后来芦姓、郭姓绝嗣,但村名沿用至今。
现在西芦氏以吴、于、张、李、黄、姚、武、刘等姓为主。
三所楼
该行政村村西有“大庆——广州”高速公路,通许县至长智镇乡级公路从三所楼村中穿过,交通便利。该村南邻岳寨村,北邻朱砂镇,西邻庞庄村,东邻西芦氏村。由三所楼、破刘庄、岗岔楼、油坊庄4个自然村组成。有7个村民小组,520户, 1700口人, 2400亩耕地,人均占有耕地1.4亩。该村由于、李、齐、张、董、陈、赵等7个姓氏组成,其中于姓占大多数。
前七步
前七步行政村由前七步、中七步两个自然村组成,前七步村原叫郭村,因曹操之子曹植而得名。
三国时魏帝曹丕,嫉妒其弟曹植的才华,逼其七步成诗,不然,罪不可赦。
曹植出口成章,七步之内,作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古绝句。
后来,曹植悲愤而死,葬于此(现后七步村),郭村便改名为前七步村。
中七步村原叫堂土,因居其中,便顺叫中七步村,两村南北相邻,中间只隔一条东西大道,村民和睦相处。
高旺屯
据传,不知从哪朝哪代,老祖宗搬迁至此,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叫高阳屯。
据“文革”时期,村民从曹家祖坟挖掘出的石碑碑文记载:曹家自明末迁至杞县西南17.5公里的‘高阳屯’。
后又传说,明朝末年,有一个叫黑风高旺的将领,曾在此屯兵演练,积聚粮草,后来弃官在野,视其地风水尤佳,就安家于此,颐养天年。
黑风高旺面目黧黑,浓眉大眼,虎气生风,威望甚高,常带领贫苦大众杀富济贫,引导村民行中正仁义之道,颇受十里八乡父老赞叹,黑风高旺寿终正寝,忽有黑风自天旋起,泥沙纷披,在高大土岗上形成墓冢,将他埋葬于内,村民曰天葬。
于是,村民遂把村名改为高旺屯,沿用至今。
芦氏
相传,芦氏村这片土地,从战国到三国时,沼泽一片,荒无人烟。
曹操建都许昌,魏、蜀、吴三国争战,战场设在长江两岸,芦氏村在三国时,属魏国后防,曹操打造弓箭的兵工厂,就在这里。
现在村民挖土时仍可见古时遗下的煤灰。
陈岗
据传说,早在五百多年前,陈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陈氏人口众多,家族较大,又居住高岗之上,故得名陈岗。现在仍有王、孔、李、张、邓、杨、薛等姓氏。
1938年8月28日,占领杞县的部分日军,来陈岗一带抢粮,烧房子1200余间,家里财物被抢光、烧光,日本鬼子在此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村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到解放初期,全村仅有800多人,240余户。
后七步
后七步村之所以得名,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的大儿子曹丕继承了王位,却整天忧心忡忡,原因是担心智力超群、文才盖世的弟弟曹植夺取自己的王位,于是把曹植贬到雍丘(今杞县与该村交界处),但曹丕还不放心,总想借机除掉曹植。
一次,曹丕巡游到曹植的封地,命曹植七步之内吟诗一首,作不出,就杀之。
曹植明知曹丕想迫害他,无奈之下含愤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后曹植终因郁郁不得施展才华,愤懑而死。
曹植死后就葬在后起步行政村村中央的空地上,后人为纪念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于是将村名改为七步村,延用至今。
岳寨
岳寨村源自岳姓居民先居而命名。
据族谱史料记载,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四子岳震之子岳宽,于明朝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年)避元明战乱,自湖北黄梅县迁居河南太康县岳崇岗寨。
岳宽长子士元,士元长子试,试九子分居各地,岳寨村岳氏从岳飞十一世岳宽之后氏迁居通许岳寨,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岳寨村民以岳氏居多,占总人数的70%左右。
其它有于、杨、田、徐、申,张、吴、刘、曹、耿、娄、王等12姓,其中后八姓均不超过30人。
后六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推行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步发展强大,遂发动对其他六国吞并的战争,东方六国在惊慌中,决定连横抗秦,由苏秦执帅旗,在如今六营村,各国使臣订立盟约,达成一致抗秦的协议,六国的军营曾在此安扎。
秦朝实行“远交近攻”谋略,开始了长期的战争计划。六国的人相互猜忌,人心不稳,逐步被秦灭绝,战争的硝烟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风尘,但他们曾经云集的村镇还在,六营村里关于他们的故事还在一代代流传。
虽然历经沧桑而旧貌换新颜,六营村名自那时起而开始被远远近近的人们叫起来。
胡庄
据考证,明朝嘉庆年间与洪武年间,胡氏和张氏祖先相继从山西省洪洞县领妻子儿女迁到此地,繁衍生息。
胡、张两姓相距一公里,东为张庄,西为胡庄。
后来胡庄又迁入李、于姓氏,张庄又迁入唐李姓氏。
因年深月久,李、于、唐等相继迁出或绝户,只剩胡姓和张姓两家,故名胡庄和张庄。
胡庄行政村胡姓字辈,近代排列有尚、士、金、传、广、忠、孝、学、生、家等。
张庄姓氏字辈,近代排列有应、书、广、培、法、孟、景等。
长智村
长智村历史悠久,北宋时期称北郭村,是方圆40公里的贸易集散地。
每年的11月13日至16日为古庙会日,周围几百里的商人云集于此,进行交易。
十里长街人头攒动,经过繁忙劳动的人们,冬闲时节,都聚集到这里。长智村人也会捐钱、捐物,请来有名的戏班,为庙会助兴。
由于宋朝的太监郭槐,狸猫换太子事件的败露,北郭村离京城较近,而且村名又带了一个郭字,为避免受到株连,遂改北郭村为长智村,又叫长智街。
闫庄
相传,明太子朱棣,为了争夺王位,大举兴兵,从北京一直杀到南京,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路断人稀,致使豫东平原人烟稀少,田地荒芜。
战乱平定以后,就从未受战乱之灾的山西省洪洞县,把稠密的人口迁至豫东,发展生产,繁衍生息。
闫庄大部分姓氏先祖是从山西迁徙而来,渐次发展壮大。
因当时有一闫姓大户定居该村,故名闫庄。历经数年沧桑,闫氏衰败,到解放前夕,就只剩一户闫氏人家,后又迁到外乡,只留下闫家墓地和“闫八缸”的传说。
现在的闫庄行政村,有王、马、李、陈、安五姓,是一个和睦相处,邻里友好的大家庭。
袁庄
相传,梁氏祖先入住最早,居住在村中心的枣林沟西侧,当时为防止匪盗入侵,筑有寨墙,故得名小梁寨。
随着岁月流逝,现梁姓仅剩几户。
汉武帝时周氏祖先入住该村的枣林沟以西,始称西周。
随着吴姓逃荒至此,在村北的荒岗上居住,因此起名吴凸。
后有袁氏祖先落户枣林沟以东,随后得名袁庄。
匡营
匡营行政村坐落在沙岗南侧,村西岗顶上有古代匡恒之墓(有考证),匡营村就因此而得名,又名古营岗。
匡营村居住的有华、杨、席、冯、姬、孙、蔡等姓,后来迁入该村的有李、翟、刘、胡、韩、曹、赵、于、王、潘等姓。
匡营行政村每月逢阴历双日有集,逢二、五、八日有绠会,十里八村的百姓每逢有绠会便前来交易经商,商贸云集,生意相当红火。
每逢农历十一月初六有三天的物资交易大会,并有从外地请来的戏班子,在村内搭台唱戏助兴,多年来已成惯例。
润店
据传,一外来户,姓曹名润,落户于此,在交叉路口开一客店营生,店名就叫“曹润客店”。店内经营便民饭食,店前有一老槐树,头大如一团碧云,绿荫匝地,树下设有小茶摊,可供过往行人纳凉歇脚,打点喝茶,因此生意相当红火。随着年深月久,人们就把村名改为“润店”,沿用至今。繁衍生息,人口渐多,现有姓氏曹、赵、代、秦、孙、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