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古代史书的妙处: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描绘的淋漓尽致。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
司马迁的《史记》是笔者极力推荐的一部史书。大家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部文学名著。其中的许多传记都写的格外生动,仿佛小说。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鸿门宴的描述已是耳熟能详,不便赘述。除去这一篇,笔者映像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淮阴侯列传》。其一开头就把笔者的眼球给吸引住了。列传一上来便介绍了韩信在布衣时期的一些经历。说他当时即不能当官也不能经商,没有正当工作,也没有稳定收入,感觉就像个游手好闲的家伙。还经常去人家家里蹭饭,导致身边的人都很厌恶他。
之后,事情来了,他被一个恶少给盯上了。“淮阴屠中少年有侮(韩)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就是所谓的“胯下之辱”。上文大意是说:淮阴有个恶少想羞辱韩信,他对韩信说:“你小子虽然生得人高马大,还喜欢佩戴刀剑,但却没个鸟用。你要是不怕死的,杀了我;怕死的,就从我裤裆下面钻过去。”韩信盯着这个恶少看了一会儿,终于还是弯下身子,趴在地上,从他胯下钻了过去。围观群众都嘲笑韩信,认为韩信是个怯懦无能之辈。
这是韩信还未成名之时的经历。可以看出,当时的韩信落魄狼狈,屌丝一枚。谁会想到,名震历史,统帅能力在历代名将中可排前三的人物,当年竟会有如此经历?
想必当时韩信的内心是挣扎的。“孰视”二字更是将韩信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动态两者结合,充分表达出他内心的斗争状态。(“孰视”即“熟视”,“孰”为通假字。孰视,就是注目细看的意思)
司马迁的《史记》是笔者极力推荐的一部史书。大家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部文学名著。其中的许多传记都写的格外生动,仿佛小说。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鸿门宴的描述已是耳熟能详,不便赘述。除去这一篇,笔者映像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淮阴侯列传》。其一开头就把笔者的眼球给吸引住了。列传一上来便介绍了韩信在布衣时期的一些经历。说他当时即不能当官也不能经商,没有正当工作,也没有稳定收入,感觉就像个游手好闲的家伙。还经常去人家家里蹭饭,导致身边的人都很厌恶他。
之后,事情来了,他被一个恶少给盯上了。“淮阴屠中少年有侮(韩)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就是所谓的“胯下之辱”。上文大意是说:淮阴有个恶少想羞辱韩信,他对韩信说:“你小子虽然生得人高马大,还喜欢佩戴刀剑,但却没个鸟用。你要是不怕死的,杀了我;怕死的,就从我裤裆下面钻过去。”韩信盯着这个恶少看了一会儿,终于还是弯下身子,趴在地上,从他胯下钻了过去。围观群众都嘲笑韩信,认为韩信是个怯懦无能之辈。
这是韩信还未成名之时的经历。可以看出,当时的韩信落魄狼狈,屌丝一枚。谁会想到,名震历史,统帅能力在历代名将中可排前三的人物,当年竟会有如此经历?
想必当时韩信的内心是挣扎的。“孰视”二字更是将韩信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动态两者结合,充分表达出他内心的斗争状态。(“孰视”即“熟视”,“孰”为通假字。孰视,就是注目细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