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叫做卧龙山
马仙
故乡东社村的北面紧靠着一座山。我们马家老院就建在半山腰上,是村中位置最高的院落。站在这高高的院子里,便可俯瞰全村。院门外是一用石头砌成的斜坡,这是我们出入的通道。坡道两侧建有邻居们的房舍。坡道就落在邻居们的外院里。站在邻居家的外院,仰视我们马家院,仿佛好像庭院里建造的一处依山楼阁,别致而具有气势,几分典雅,几分神秘。院南是一条深深的巷子,可直达村中央的戏场院。
在我六岁以前,我家一直住在马家老院里。老院东墙有个门,是通往厕所的。在厕所的东墙边上有个缺口,由此可到达山坡。童年的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从这缺口出去,到山坡上捉迷藏,或者去摘深紫色的野山葡萄,摘红红的野酸枣。玩着玩着,两裤脚便粘滿了蒺藜(小时候把苍耳子也叫做蒺藜)。
若是沿着山脚一直向东走,沿途便是挨山根的各家院落的后墙。走着走着,顺着山势稍微转个弯,就到了我童年就读的小学校。学校曾经是座老爷庙(关帝庙),其建筑布局奇特而富有智慧。在一个场院里,北面靠西有十几级台阶,登上去是个宽大的平台。记得念小学时,开全校大会,校长总是站在这平台上,面对列队站在场院的学生训话。紧靠平台北墙,又有几级台阶,上去便是一个木制的古朴的大门。大门的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鼓楼和钟楼,我们课间往往上楼去玩。院里有两棵苍老的柏树。院子两侧有东院和西院,南院则建在场院的正南。整个建筑群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在平台东侧墙上开有山门,穿过山门有条上山的小路。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由此上山坡去玩。那时候,小学生有项任务,是在课余时间向村里的老乡“广播”——当时的广播跟现在不一样,是用铁皮做的喇叭筒站在高处大声读报纸。我曾经拿着铁皮喇叭,站在山坡上,向全村念抗美援朝的胜利消息。当时的山村没有喧哗嘈杂的噪音,人的声音通过铁皮喇叭扩大,可以传出去很远。
故乡背靠的这座山,不是雄伟的高山峻岭,没有屹立的山峰,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座北方的石山。山上灌木丛生,但乔木则少有。荆蔓蒺藜成群生长。牛筋草、紫绒球、郎郎花、狗牙根等杂草遍地。拉皮草一片一片地长着。偶而也会见到一种像地黄一样的野花,花儿不但好看,且花中有很甜的蜜水,往往摘一朵含在嘴里,甜滋滋的。我记得只有在学校背后的山腰上有几棵四季常青的柏树。站在村子里向山上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几棵挣扎于风霜雨雪,却仍然顽强挺立的柏树,守护着这一山的灌木杂草,令人肃然起敬。我有时会想,既然这几棵树能在砂岩石缝中生存,为何不多植些树呢?但转念一想,亏得只有这几棵树,倘若森林密布,食肉动物定会出没,农民定会日无宁日。豺狼虎豹横行,怎能了得。记忆中,羊儿在山坡上吃草;儿童在山间小路戏闹;有人在雨后扒开草根寻取"地圐囵"(方言。圐囵是圆圈的意思,地圐囵是一种雨天在草丛中萌发的菌类,圆形,似木耳状,也称草木耳);也会偶遇上山砍柴的英俊少年。
小学毕业后,我考入县城中学,再后来又考入省城的大学,从此离开了家乡。每年放假回家,从开栅下车步行回村,山弯水绕,当看见村后的那座山岭,便觉得特别的亲切。东社是我的故乡,村后这座山,就好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安全,依恋……
不过,我也永远清楚地记着那万分惊恐的一幕。那是大约在一九五一年盛夏的一天中午,人们正圪蹴在街门口边吃午饭边聊天,忽听山上传来一声剧烈的爆炸声,出大事了!不一会儿,一个叫拉牛的孩子跑来报讯,原来是邻家春虎哥哥在山上被日本鬼子遗留的炸弹炸伤了。村民闻讯上山去急救,我跟在大人们身后跑去……
每当想起这次事故,就会想起过去苦难的战争年代。我就想,最值得人们珍惜的,是和平与安定,我们千万不可生在福中不知福。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村背靠的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只是知道山岭东头的大沟叫"芦苇沟"(乡音)。后来在"东社老乡博客"中才知道那山叫"卧龙山",那沟叫"龙尾沟"。我赞叹这个山名,起的好呀!"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故乡的山,东社村后那座山,那山叫做卧龙山!
马仙
故乡东社村的北面紧靠着一座山。我们马家老院就建在半山腰上,是村中位置最高的院落。站在这高高的院子里,便可俯瞰全村。院门外是一用石头砌成的斜坡,这是我们出入的通道。坡道两侧建有邻居们的房舍。坡道就落在邻居们的外院里。站在邻居家的外院,仰视我们马家院,仿佛好像庭院里建造的一处依山楼阁,别致而具有气势,几分典雅,几分神秘。院南是一条深深的巷子,可直达村中央的戏场院。
在我六岁以前,我家一直住在马家老院里。老院东墙有个门,是通往厕所的。在厕所的东墙边上有个缺口,由此可到达山坡。童年的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从这缺口出去,到山坡上捉迷藏,或者去摘深紫色的野山葡萄,摘红红的野酸枣。玩着玩着,两裤脚便粘滿了蒺藜(小时候把苍耳子也叫做蒺藜)。
若是沿着山脚一直向东走,沿途便是挨山根的各家院落的后墙。走着走着,顺着山势稍微转个弯,就到了我童年就读的小学校。学校曾经是座老爷庙(关帝庙),其建筑布局奇特而富有智慧。在一个场院里,北面靠西有十几级台阶,登上去是个宽大的平台。记得念小学时,开全校大会,校长总是站在这平台上,面对列队站在场院的学生训话。紧靠平台北墙,又有几级台阶,上去便是一个木制的古朴的大门。大门的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鼓楼和钟楼,我们课间往往上楼去玩。院里有两棵苍老的柏树。院子两侧有东院和西院,南院则建在场院的正南。整个建筑群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在平台东侧墙上开有山门,穿过山门有条上山的小路。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由此上山坡去玩。那时候,小学生有项任务,是在课余时间向村里的老乡“广播”——当时的广播跟现在不一样,是用铁皮做的喇叭筒站在高处大声读报纸。我曾经拿着铁皮喇叭,站在山坡上,向全村念抗美援朝的胜利消息。当时的山村没有喧哗嘈杂的噪音,人的声音通过铁皮喇叭扩大,可以传出去很远。
故乡背靠的这座山,不是雄伟的高山峻岭,没有屹立的山峰,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座北方的石山。山上灌木丛生,但乔木则少有。荆蔓蒺藜成群生长。牛筋草、紫绒球、郎郎花、狗牙根等杂草遍地。拉皮草一片一片地长着。偶而也会见到一种像地黄一样的野花,花儿不但好看,且花中有很甜的蜜水,往往摘一朵含在嘴里,甜滋滋的。我记得只有在学校背后的山腰上有几棵四季常青的柏树。站在村子里向山上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几棵挣扎于风霜雨雪,却仍然顽强挺立的柏树,守护着这一山的灌木杂草,令人肃然起敬。我有时会想,既然这几棵树能在砂岩石缝中生存,为何不多植些树呢?但转念一想,亏得只有这几棵树,倘若森林密布,食肉动物定会出没,农民定会日无宁日。豺狼虎豹横行,怎能了得。记忆中,羊儿在山坡上吃草;儿童在山间小路戏闹;有人在雨后扒开草根寻取"地圐囵"(方言。圐囵是圆圈的意思,地圐囵是一种雨天在草丛中萌发的菌类,圆形,似木耳状,也称草木耳);也会偶遇上山砍柴的英俊少年。
小学毕业后,我考入县城中学,再后来又考入省城的大学,从此离开了家乡。每年放假回家,从开栅下车步行回村,山弯水绕,当看见村后的那座山岭,便觉得特别的亲切。东社是我的故乡,村后这座山,就好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安全,依恋……
不过,我也永远清楚地记着那万分惊恐的一幕。那是大约在一九五一年盛夏的一天中午,人们正圪蹴在街门口边吃午饭边聊天,忽听山上传来一声剧烈的爆炸声,出大事了!不一会儿,一个叫拉牛的孩子跑来报讯,原来是邻家春虎哥哥在山上被日本鬼子遗留的炸弹炸伤了。村民闻讯上山去急救,我跟在大人们身后跑去……
每当想起这次事故,就会想起过去苦难的战争年代。我就想,最值得人们珍惜的,是和平与安定,我们千万不可生在福中不知福。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村背靠的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只是知道山岭东头的大沟叫"芦苇沟"(乡音)。后来在"东社老乡博客"中才知道那山叫"卧龙山",那沟叫"龙尾沟"。我赞叹这个山名,起的好呀!"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故乡的山,东社村后那座山,那山叫做卧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