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18日我开了《新词一阕答九王问及我对于朦胧的一些想法》的贴自,并且在稍后将贴子的内容先后整理编辑成《不能朦胧的于朦胧》、乐评《凝视着梦犹在朦胧世界中的你-EP专辑《玩具》之我见》以及《媒体与艺人-谁是现象谁是参照》等长微博。在过去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仅长微博《不能朦胧的于朦胧》的阅读量已超过27000次,贴吧加上微博里的回复也超过1000条。这里面,柠檬们对于朦胧的关心、喜爱和赞美溢于言表,大家对我的文章也给予了相当的肯定。还有很多柠檬在他们的回复里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朦胧现状及未来走向的思考。所有这些回复都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也给我创作新的文章以灵感和动力。
前天收到博友“唯爱朦胧盛世美颜”的私信。惶恐之余,也惊喜于在柠檬中的巨大潜能。下面是这些私信的一些节选:
博主您好~我刚刚看了您的几篇关于分析朦朦的文章,感觉受益匪浅,而且说实话深表赞同。
我看到您在分析朦朦上世界青年说,现在节目已经播出了,在您看来,就节目效果来看,朦朦在节目中的形象,是否成功塑造了有思想有深度智慧的形象呢?
我是因为朦朦才去关注了世界青年说这个节目,看了简介感觉的确如您所说的那样,相对是非常有深度的,和其他相对娱乐大众的综艺有很大区别。
朦朦能上世说,说实话我既惊讶也惊喜。在您看来,这算是朦朦开始慢慢逐步走上娱乐圈正位的信号么?
在我看来,如果想要真心的追星,想要自己选择的偶像前途无量的话,光有鸡血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作为普通人粉丝,选择偶像,并且对他们赋予期望,投入感情,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努力白费。
说实话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认真追星,如此希望自己选择赋予期望的于朦胧能成功奠定自己在娱乐圈中的正主地位。就像您所说,像霍建华那样成为于朦胧。
所以我认为盲目的鸡血,一味的撕战是毫无意义的。期盼着与思想深度深于自身的其他人求教与讨论,在我看来很有意义。
如果能有幸与您交流交流,我想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朦朦如今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自大盲目,自欺欺人。
私信中涉及的论题颇多,我斟酌再三,觉得无法在一篇文字里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这里先从艺人和粉丝相互的关系入手吧。
曾经我对柠檬的定位是年龄层偏低的一个群体。这样的群体身上当然就会存在着一些在所难免的问题。因此我一直担心柠檬身上也会发生很多低龄粉丝团体常见的“热情有余,理智不足”的通病。
艺人和粉丝,就像是一面镜子的正反面:不依托粉丝的助力,艺人这个镜面不能折射出星光熠熠;没有了艺人,粉丝也只是混迹于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而已。因此,我认为,艺人与粉丝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常常听到的“粉丝行为,偶像买单”之类的口号要繁复得多。
我其实并不想把视线放在梳理艺人与粉丝之间的消费关系上。那是经纪团队应该做的功课。我想探讨的,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成就、成长的关系这样更感性的话题。
一个艺人自出道后,随着作品以及综艺曝光率的增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当他们被艺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比如除了最直观的作品以外的容貌、才华,再到后来的谈吐、品味、性格等等所吸引以后,逐渐产生了所谓的剧粉(歌迷)、角色粉、颜饭、性格粉等等不同类型的粉丝。
人们之所以会成为粉丝,无外乎因为:
1. 他有我没有/他满足我(现实中)得不到的(才华、容貌、身材、名气……)
2. 他有我也有(性格,三观等)
只不过,在这个极度物质的快餐化社会里,娱乐演艺圈多年来营造出的浮躁的大环境使得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停留在“他有我没有”这个阶段。因为这种“有”与“没有”之间的差异是极易通过专业经纪团队的包装营造出来的,也是见效最快的。先天容貌、身材上的优秀条件,加上天分以及才艺方面的一定培养,再加上本人的努力和一些运气……绝大多数有选秀节目背景的艺人都是这样积累了他们在粉丝中的第一笔人气资源。于朦胧也不例外。
但是这样快速积累起来的人气,其泡沫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所在的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这里面才情俱佳的新鲜面孔层出不穷。充斥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每每都能推出引人瞩目的新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人们乐于发现新鲜的面孔,乐于听到新的声音。于是这些新鲜面孔和新的声音构成了娱乐圈金字塔的底座。他们填充着各种商演市场以及大大小小影视作品的男女N号……一旦更加新鲜的面孔出现,视线立即被转移。而先前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踏上另外一个台阶,让自己在外形和艺能方面一直保持新鲜度和话题度,那么他/她的面孔,势必会被扑上来的后浪模糊在大众的视线中的。
刚好看到于朦胧2013年快男结束时的一段视频,那里面他嗫嚅着问他的柠檬宝贝们是否会一直等着他,是否会一直陪他走下去。心中的不安全感表露无遗。但也由此可见,他至少是清醒的。事实上,从快男结束一直到《太子妃升职记》中他以九王的身份强势回归,这期间,他的粉丝数量应该是有减少的。这一点,从吧务组发的召唤柠檬回归的帖子中也可见一斑。
并不能指责那些离开了的人们无情,也不能嘲讽又归来的人们反复无常。因为饭星。毕竟不是粉丝们生活的全部。
艺人对于粉丝的存在,在某些程度上也是一种消费品。这种说法虽然凉薄,但却十分形象。艺人、ta的作品,ta的形象,ta的一切都是可以带给消费者感官娱乐的消费品。就好像一款新手机上市,大家追捧,排队抢购。可是当你不能再带给我更好的娱乐,更新鲜的刺激,一旦新款上市,具备了更酷炫更时尚的外形,更新鲜更强大的功能,旧款立即乏人问津……反正明星们只是屏幕里的一个影子,又不是与自己生活成长息息相关的家人朋友……这种类型的粉丝,占有欲较强,有些具备强大的消费能力,但又有比较强的不可控制性,是让艺人们又爱又恨的存在。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粉丝而言,偶像更像是一支兴奋剂。偶像的才华和拼搏精神会成为他们赞叹和模仿的对象。这种模仿往往可以最大限度上激励潜能,让他们做出常态下自己不可以想象到的事情:天生胆小恋家的孩子会为了见偶像一面长途跋涉;为了表达对偶像的心意,粉丝们会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或者修习新的技能:写文、制图、剪辑视频、甚至拍摄自己的作品送给偶像……(某种意义上讲,于朦胧对周迅的态度就与这种模式很相近。)所有这些都会带给粉丝自己莫大的自信。他们会把这些成绩归功于偶像的力量。殊不知,真正让他们做到这些的,是他们自己日渐强大的内心。这种粉丝,即使今后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追逐偶像的脚步,这段追星的经历,也会在自己的心里留下美好回忆。大部分的学生饭就是属于这个范畴。他们没有强大的消费能力,时间和经济条件都不允许为偶像做出过多消耗。但是帮助艺人刷爆各种榜单的主力军就是他们,且因为他们当中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和热情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成为了明星/偶像文化的最大推动者。
那么,那些因为“他有我也有”而粉上某位艺人的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这通常是一些我们所谓的“成熟粉”、“理智粉”、“人格粉”。他们是粉丝中相对占比例较少的一个群体。绝大多数这样的粉丝也是由路人粉、剧粉、颜粉转型而成。他们因为好奇心使然,透过偶像美丽的外表去探索偶像的性格为人,去了解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谓的“他有我也有”就是当艺人的三观与自己契合时,便会产生某种积极的比较心态,继而引发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认同感。也因此,他们会把对偶像的单纯娱乐性消费转化为探究和欣赏。相较于前面总结的两种,这种粉丝可能并不是明星消费的主流力量,但却因其成熟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以及较高的行为素质,以另一种“双向精神给养”的形式带给艺人非物质的补益。
当然,粉丝与偶像的共存形态和消费模式并不是我这里短短一篇文章可以涵盖的。这已经是社会科学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有趣的现象了。
再回到篇首那位博友的留言中所说的:“……想要自己选择的偶像前途无量的话,光有鸡血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她说的非常恳切,让我看到了一个逐渐成熟的粉丝的思考。
我们常常会想,究竟怎样才能体现我对偶像的喜爱呢?
最常见的喜爱的表达可以分成索取式、抒发式、关注式和奉献式等不同模式。这几种模式表面上看虽然都是围绕着艺人展开,两两甚至多种形式共存。但其间却因为出发点不同而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出于猎奇的心理(八卦)以及想藉由与艺人的某种交集而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追星行为,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这种类型的粉丝,会出现在有艺人出现的任何场合,跟机、追拍、合影、签名……有一些行为,已经极大程度上伤害了艺人的隐私权。由于这种追星方式很难控制在理智范围内,不仅会严重损害艺人的个人权益,危及艺人的安全和公众形象,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公共治安。楼主所知就曾有粉丝为了追车漠视交规,在交通繁忙的路上与艺人所乘坐的车驾展开追逐而导致艺人的经纪人被执法人员传唤的事件发生。
都说“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其实无非出发点不同。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通过对方寻求满足,那是索取,是自私;以对方的意愿为出发点,则往往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为对方付出,这才是爱。
上述那种类型的粉丝占的比例通常不会太大,绝大多数粉丝还是介于关注和抒发这两种模式或兼而有之的。我们通过各种(正规)渠道得到艺人的消息,欣赏艺人的作品,并进行再创作,藉此填补作品以外的所有延展想象空间。
这是一个极为有趣的过程,不仅可以带给粉丝圈子更多的乐趣,同时一些高水平的再创作也有可能为艺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少艺人或他们的宣传团队都有使用粉丝创作的作品的经历。于朦胧就曾经在自己的微博里使用粉丝亓渊制作的图片。艺人因粉丝而获益的最好例子莫过于胡椒们通过制作视频等方式向胡歌以及山影的创作团队举荐胡歌出演《琅琊榜》中的梅长苏这件事了。这个粉丝举荐的角色让胡歌叱咤2015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榜首,也替他完成了李逍遥后与胡椒的10年之约,为胡歌的演绎生涯奉献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我想,这真是值得胡椒们自豪的一个成就。同时也是粉丝与偶像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最佳案例。
一名艺人,从青涩到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他的粉丝们也不例外。一个粉丝团从逐渐形成到树立自己的规范、内部运作模式、对外形象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里面,一些有过其他粉丝团经历的人固然会把以往的经验带来,但更多的还是艺人本身与粉丝团共同的磨合,共同的成长。他们要共同经历很多起伏,共同面对很多阳光或风暴。当艺人成功,粉丝团会给予他最真挚的掌声和祝贺并以他为傲;当艺人遭遇低谷,危及公关的不仅仅是经纪公司,也包括他的粉丝团……
通常懂得尊重和爱护粉丝的艺人,会得到粉丝加倍的爱戴;而同样的,懂得尊重和爱护偶像的粉丝,也会得到艺人更多的信任和依托。因为粉丝们的企盼也是艺人们最重要的前进动力之一。
我常说,一个艺人的成功与否,天时地利人和。除了艺人的自身条件和努力,经纪团队的合理经营,粉丝团的成熟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粉丝团的整体素质,某种程度上也会折射出艺人的质量。
当艺人成长到一定程度,当他们散发出足够的能量,有了一定出色的成就,便会吸引更加成熟的粉丝加入。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于朦胧是周迅的粉丝,小S喜欢胡歌,英国皇室成员中也有很多是一些艺人的铁粉……这些重量级粉丝带给艺人的,就不仅仅是用“互赢”可以概括的了。(这种情况下恐怕是艺人受益更多)
因此,共同成长对新晋艺人和他们的粉丝团才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于朦胧和柠檬。我们都知道,于曾多次表示自己是一个不太有安全感的人。至少在他13年快男时期是很明显的。性格腼腆却早早就离开家庭独自闯荡的他,除了从好友们那里得到建议和安慰以外,柠檬无疑是他汲取力量和灵感的重要源泉。
我们笑说他是个“窥屏boy”。窥屏不仅仅是了解粉丝心态,同时也是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有点像……精神充电吧。所以,以何种方式与他互动当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产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影响也便成了有心有力的粉丝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当然,经过了三年的历练,现在的他早已非快男时期那个羞涩的大男孩可比。虽然相较其他同龄艺人,他依旧过于安静,但整体上,太子妃剧组的经历已经让他放开了很多。而他与粉丝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会逐步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让于朦胧与柠檬之间的关系呈良性的递进式循环,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都相信,这个有情有义的大男孩,会一直爱护并依赖着他的柠檬宝贝,而他的柠檬们,也会始终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艺人生涯中的“维生素”。
这篇文章中,我并没有解答给我发私信的柠檬的每一个提问。其他的答复,我会在梳理清楚思路以后慢慢写下来的。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前天收到博友“唯爱朦胧盛世美颜”的私信。惶恐之余,也惊喜于在柠檬中的巨大潜能。下面是这些私信的一些节选:
博主您好~我刚刚看了您的几篇关于分析朦朦的文章,感觉受益匪浅,而且说实话深表赞同。
我看到您在分析朦朦上世界青年说,现在节目已经播出了,在您看来,就节目效果来看,朦朦在节目中的形象,是否成功塑造了有思想有深度智慧的形象呢?
我是因为朦朦才去关注了世界青年说这个节目,看了简介感觉的确如您所说的那样,相对是非常有深度的,和其他相对娱乐大众的综艺有很大区别。
朦朦能上世说,说实话我既惊讶也惊喜。在您看来,这算是朦朦开始慢慢逐步走上娱乐圈正位的信号么?
在我看来,如果想要真心的追星,想要自己选择的偶像前途无量的话,光有鸡血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作为普通人粉丝,选择偶像,并且对他们赋予期望,投入感情,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努力白费。
说实话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认真追星,如此希望自己选择赋予期望的于朦胧能成功奠定自己在娱乐圈中的正主地位。就像您所说,像霍建华那样成为于朦胧。
所以我认为盲目的鸡血,一味的撕战是毫无意义的。期盼着与思想深度深于自身的其他人求教与讨论,在我看来很有意义。
如果能有幸与您交流交流,我想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朦朦如今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自大盲目,自欺欺人。
私信中涉及的论题颇多,我斟酌再三,觉得无法在一篇文字里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这里先从艺人和粉丝相互的关系入手吧。
曾经我对柠檬的定位是年龄层偏低的一个群体。这样的群体身上当然就会存在着一些在所难免的问题。因此我一直担心柠檬身上也会发生很多低龄粉丝团体常见的“热情有余,理智不足”的通病。
艺人和粉丝,就像是一面镜子的正反面:不依托粉丝的助力,艺人这个镜面不能折射出星光熠熠;没有了艺人,粉丝也只是混迹于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而已。因此,我认为,艺人与粉丝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常常听到的“粉丝行为,偶像买单”之类的口号要繁复得多。
我其实并不想把视线放在梳理艺人与粉丝之间的消费关系上。那是经纪团队应该做的功课。我想探讨的,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成就、成长的关系这样更感性的话题。
一个艺人自出道后,随着作品以及综艺曝光率的增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当他们被艺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比如除了最直观的作品以外的容貌、才华,再到后来的谈吐、品味、性格等等所吸引以后,逐渐产生了所谓的剧粉(歌迷)、角色粉、颜饭、性格粉等等不同类型的粉丝。
人们之所以会成为粉丝,无外乎因为:
1. 他有我没有/他满足我(现实中)得不到的(才华、容貌、身材、名气……)
2. 他有我也有(性格,三观等)
只不过,在这个极度物质的快餐化社会里,娱乐演艺圈多年来营造出的浮躁的大环境使得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停留在“他有我没有”这个阶段。因为这种“有”与“没有”之间的差异是极易通过专业经纪团队的包装营造出来的,也是见效最快的。先天容貌、身材上的优秀条件,加上天分以及才艺方面的一定培养,再加上本人的努力和一些运气……绝大多数有选秀节目背景的艺人都是这样积累了他们在粉丝中的第一笔人气资源。于朦胧也不例外。
但是这样快速积累起来的人气,其泡沫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所在的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这里面才情俱佳的新鲜面孔层出不穷。充斥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每每都能推出引人瞩目的新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人们乐于发现新鲜的面孔,乐于听到新的声音。于是这些新鲜面孔和新的声音构成了娱乐圈金字塔的底座。他们填充着各种商演市场以及大大小小影视作品的男女N号……一旦更加新鲜的面孔出现,视线立即被转移。而先前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踏上另外一个台阶,让自己在外形和艺能方面一直保持新鲜度和话题度,那么他/她的面孔,势必会被扑上来的后浪模糊在大众的视线中的。
刚好看到于朦胧2013年快男结束时的一段视频,那里面他嗫嚅着问他的柠檬宝贝们是否会一直等着他,是否会一直陪他走下去。心中的不安全感表露无遗。但也由此可见,他至少是清醒的。事实上,从快男结束一直到《太子妃升职记》中他以九王的身份强势回归,这期间,他的粉丝数量应该是有减少的。这一点,从吧务组发的召唤柠檬回归的帖子中也可见一斑。
并不能指责那些离开了的人们无情,也不能嘲讽又归来的人们反复无常。因为饭星。毕竟不是粉丝们生活的全部。
艺人对于粉丝的存在,在某些程度上也是一种消费品。这种说法虽然凉薄,但却十分形象。艺人、ta的作品,ta的形象,ta的一切都是可以带给消费者感官娱乐的消费品。就好像一款新手机上市,大家追捧,排队抢购。可是当你不能再带给我更好的娱乐,更新鲜的刺激,一旦新款上市,具备了更酷炫更时尚的外形,更新鲜更强大的功能,旧款立即乏人问津……反正明星们只是屏幕里的一个影子,又不是与自己生活成长息息相关的家人朋友……这种类型的粉丝,占有欲较强,有些具备强大的消费能力,但又有比较强的不可控制性,是让艺人们又爱又恨的存在。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粉丝而言,偶像更像是一支兴奋剂。偶像的才华和拼搏精神会成为他们赞叹和模仿的对象。这种模仿往往可以最大限度上激励潜能,让他们做出常态下自己不可以想象到的事情:天生胆小恋家的孩子会为了见偶像一面长途跋涉;为了表达对偶像的心意,粉丝们会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或者修习新的技能:写文、制图、剪辑视频、甚至拍摄自己的作品送给偶像……(某种意义上讲,于朦胧对周迅的态度就与这种模式很相近。)所有这些都会带给粉丝自己莫大的自信。他们会把这些成绩归功于偶像的力量。殊不知,真正让他们做到这些的,是他们自己日渐强大的内心。这种粉丝,即使今后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追逐偶像的脚步,这段追星的经历,也会在自己的心里留下美好回忆。大部分的学生饭就是属于这个范畴。他们没有强大的消费能力,时间和经济条件都不允许为偶像做出过多消耗。但是帮助艺人刷爆各种榜单的主力军就是他们,且因为他们当中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和热情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成为了明星/偶像文化的最大推动者。
那么,那些因为“他有我也有”而粉上某位艺人的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这通常是一些我们所谓的“成熟粉”、“理智粉”、“人格粉”。他们是粉丝中相对占比例较少的一个群体。绝大多数这样的粉丝也是由路人粉、剧粉、颜粉转型而成。他们因为好奇心使然,透过偶像美丽的外表去探索偶像的性格为人,去了解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谓的“他有我也有”就是当艺人的三观与自己契合时,便会产生某种积极的比较心态,继而引发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认同感。也因此,他们会把对偶像的单纯娱乐性消费转化为探究和欣赏。相较于前面总结的两种,这种粉丝可能并不是明星消费的主流力量,但却因其成熟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以及较高的行为素质,以另一种“双向精神给养”的形式带给艺人非物质的补益。
当然,粉丝与偶像的共存形态和消费模式并不是我这里短短一篇文章可以涵盖的。这已经是社会科学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有趣的现象了。
再回到篇首那位博友的留言中所说的:“……想要自己选择的偶像前途无量的话,光有鸡血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她说的非常恳切,让我看到了一个逐渐成熟的粉丝的思考。
我们常常会想,究竟怎样才能体现我对偶像的喜爱呢?
最常见的喜爱的表达可以分成索取式、抒发式、关注式和奉献式等不同模式。这几种模式表面上看虽然都是围绕着艺人展开,两两甚至多种形式共存。但其间却因为出发点不同而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出于猎奇的心理(八卦)以及想藉由与艺人的某种交集而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追星行为,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这种类型的粉丝,会出现在有艺人出现的任何场合,跟机、追拍、合影、签名……有一些行为,已经极大程度上伤害了艺人的隐私权。由于这种追星方式很难控制在理智范围内,不仅会严重损害艺人的个人权益,危及艺人的安全和公众形象,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公共治安。楼主所知就曾有粉丝为了追车漠视交规,在交通繁忙的路上与艺人所乘坐的车驾展开追逐而导致艺人的经纪人被执法人员传唤的事件发生。
都说“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其实无非出发点不同。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通过对方寻求满足,那是索取,是自私;以对方的意愿为出发点,则往往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为对方付出,这才是爱。
上述那种类型的粉丝占的比例通常不会太大,绝大多数粉丝还是介于关注和抒发这两种模式或兼而有之的。我们通过各种(正规)渠道得到艺人的消息,欣赏艺人的作品,并进行再创作,藉此填补作品以外的所有延展想象空间。
这是一个极为有趣的过程,不仅可以带给粉丝圈子更多的乐趣,同时一些高水平的再创作也有可能为艺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少艺人或他们的宣传团队都有使用粉丝创作的作品的经历。于朦胧就曾经在自己的微博里使用粉丝亓渊制作的图片。艺人因粉丝而获益的最好例子莫过于胡椒们通过制作视频等方式向胡歌以及山影的创作团队举荐胡歌出演《琅琊榜》中的梅长苏这件事了。这个粉丝举荐的角色让胡歌叱咤2015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榜首,也替他完成了李逍遥后与胡椒的10年之约,为胡歌的演绎生涯奉献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我想,这真是值得胡椒们自豪的一个成就。同时也是粉丝与偶像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最佳案例。
一名艺人,从青涩到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他的粉丝们也不例外。一个粉丝团从逐渐形成到树立自己的规范、内部运作模式、对外形象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里面,一些有过其他粉丝团经历的人固然会把以往的经验带来,但更多的还是艺人本身与粉丝团共同的磨合,共同的成长。他们要共同经历很多起伏,共同面对很多阳光或风暴。当艺人成功,粉丝团会给予他最真挚的掌声和祝贺并以他为傲;当艺人遭遇低谷,危及公关的不仅仅是经纪公司,也包括他的粉丝团……
通常懂得尊重和爱护粉丝的艺人,会得到粉丝加倍的爱戴;而同样的,懂得尊重和爱护偶像的粉丝,也会得到艺人更多的信任和依托。因为粉丝们的企盼也是艺人们最重要的前进动力之一。
我常说,一个艺人的成功与否,天时地利人和。除了艺人的自身条件和努力,经纪团队的合理经营,粉丝团的成熟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粉丝团的整体素质,某种程度上也会折射出艺人的质量。
当艺人成长到一定程度,当他们散发出足够的能量,有了一定出色的成就,便会吸引更加成熟的粉丝加入。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于朦胧是周迅的粉丝,小S喜欢胡歌,英国皇室成员中也有很多是一些艺人的铁粉……这些重量级粉丝带给艺人的,就不仅仅是用“互赢”可以概括的了。(这种情况下恐怕是艺人受益更多)
因此,共同成长对新晋艺人和他们的粉丝团才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于朦胧和柠檬。我们都知道,于曾多次表示自己是一个不太有安全感的人。至少在他13年快男时期是很明显的。性格腼腆却早早就离开家庭独自闯荡的他,除了从好友们那里得到建议和安慰以外,柠檬无疑是他汲取力量和灵感的重要源泉。
我们笑说他是个“窥屏boy”。窥屏不仅仅是了解粉丝心态,同时也是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有点像……精神充电吧。所以,以何种方式与他互动当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产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影响也便成了有心有力的粉丝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当然,经过了三年的历练,现在的他早已非快男时期那个羞涩的大男孩可比。虽然相较其他同龄艺人,他依旧过于安静,但整体上,太子妃剧组的经历已经让他放开了很多。而他与粉丝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会逐步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让于朦胧与柠檬之间的关系呈良性的递进式循环,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都相信,这个有情有义的大男孩,会一直爱护并依赖着他的柠檬宝贝,而他的柠檬们,也会始终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艺人生涯中的“维生素”。
这篇文章中,我并没有解答给我发私信的柠檬的每一个提问。其他的答复,我会在梳理清楚思路以后慢慢写下来的。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