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是电影的一剧之本,一部电影的成功基础与一个好编剧密不可分,这也是为什么,当《球状闪电》在电影局剧本备案立项时,科幻迷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公示的编剧张勇是谁?他到底靠不靠谱?
很快,张小北本人就在“知乎”网站表明《球状闪电》的编剧身份,并撰文表达创作态度。张小北是业界熟知的编剧、影评人,“太空堡垒预告片工作室”联合创始人。曾参与电影《李献计历险记》、《匹夫》等编剧,也曾策划、主持《每周影评》以及《第10放映室》的撰稿。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幻迷,熟读刘慈欣所有科幻小说,对于科幻电影更是如数家珍。
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张小北也回忆起自己与《球状闪电》这部小说的整个结缘过程,他还记得,《球状闪电》是2005年《科幻世界》推出“星云系列丛书”的第二本,连夜看完的他,觉得这是科幻小说电影化的极佳范本。当时,好友关雅荻正在电影公司做制片人,两人带着“迷弟”的热情,联络了小说作者刘慈欣。
正如《三体》小说版权曾无人问津一样,当年,刘慈欣的科幻IP们并不像如今这般被资本争抢,张小北和关雅荻顺利拿下《球状闪电》的版权,打算做改编,那是2007年。
如今回忆起来,张小北反思,作为科幻迷和电影行业从业者,在喜欢的事上不太冷静。毕竟,当年环境下,在中国做科幻电影太超前了。科幻电影是高概念、高制作、高成本,以2007年中国电影实际能力来说,一穷二白,连木匠都缺,依托中国本土制作,《球状闪电》电影化自然无法成立。
他们也曾想过与好莱坞公司联系合作,为此,关雅荻当时还把《球状闪电》缩写成2万字,翻译成英文,带着这个在好莱坞跑了一圈,虽然当时曾引发过好莱坞六大studio之一的福斯的关注,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成功,眼看着版权到期了,张小北和关雅荻两人都没有经济能力再续版权,《球状闪电》的第一次电影化以失败告终。但是,张小北并没有死心,他一直与刘慈欣保持联络,并时刻关注着《球状闪电》的版权变化。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ec483da4ded2e73fce98624b700a16d/d10d95ee76094b36741177b3a4cc7cd98c109d0b.jpg)
编剧张小北及摩天轮团队邀请了《球状闪电》原著作者刘慈欣深度参与小说电影化
2014年的一次接触,张小北获悉,《球状闪电》的版权重新回到刘慈欣手中,他觉得时间到了,可以重新开始了,他找到自己有过合作并了解、信任的摩天轮文化传媒,双方达成对这一科幻IP的开发意向。虽然科幻小说改编价格在近年涨了10多倍,但摩天轮文化传媒总经理杜扬向时光网透露,与刘慈欣是在2014年在合理的价格内达成版权交易,之后近2年时间由张小北做前期剧本开发,2015年底完成剧本,并在电影局立项。
但是,众所周知,国产科幻电影的低迷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从早年《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到国内科幻迷甚至不屑提及的香港电影《机器侠》,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成功案例。虽然早在2010年,宁浩已透露取得刘慈欣科幻作品《乡村教师》的改编权并审批备案,但之后宁浩也表示遇到瓶颈,影片至今无开拍消息。而去年中影立项的三部刘慈欣作品《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和《微纪元》也未见丝毫进展。
以至于即将于今年7月登陆全国大银幕的《三体》几乎成为了国产科幻成败的关注焦点。张小北也承认,《球状闪电》的最大难度是没有先例,市场和观众都认可的大制作科幻电影,找不到参考对象。但他也觉得,一两部科幻电影的成败不会影响科幻类型在中国市场的趋势。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30a138329738bd4c421b239918a876c/2b4f28084b36acaff763faa27bd98d1000e99c0b.jpg)
数据显示,科幻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有极大需求
据大数据统计显示,早在2014年,科幻类电影已以4%的市场占比获得23.9%的票房产出,在80部进口片中,科幻独占64%,票房达85亿,仅《变形金刚4》和《星际穿越》 就席卷了27.32亿的票房。随后,2015年确定立项及投拍的国产科幻电影项目高达86部,张小北认为,“在一个需求量足够大的市场里,长期来看,这一类型一定会是主流,中国市场已到了这一步,中国观众有需求。”
张小北将《球状闪电》的团队称作是“探险者”,“面前是一片荒芜,没有任何路,我们走到哪儿,哪儿就是路。我们在这儿钉了个桩,后面的人就会跟上来,知道这是条路,如果你不想冒险的话,走这条路肯定是稳妥的,如果你想冒险的话,你也能知道,你能偏到多远。探路,勘定边界,很难,但是很兴奋。”
作为科幻迷,电影编剧,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有机会可以参与一部大制作科幻项目。为此,张小北已经放弃了早前与博纳影业签订的第一部导演项目《坚不可摧》,转而专注创作,等待着有一天坐在电影院里,看科幻世界在黑暗中的大银幕上,变成影像的那一激动时刻。
很快,张小北本人就在“知乎”网站表明《球状闪电》的编剧身份,并撰文表达创作态度。张小北是业界熟知的编剧、影评人,“太空堡垒预告片工作室”联合创始人。曾参与电影《李献计历险记》、《匹夫》等编剧,也曾策划、主持《每周影评》以及《第10放映室》的撰稿。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幻迷,熟读刘慈欣所有科幻小说,对于科幻电影更是如数家珍。
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张小北也回忆起自己与《球状闪电》这部小说的整个结缘过程,他还记得,《球状闪电》是2005年《科幻世界》推出“星云系列丛书”的第二本,连夜看完的他,觉得这是科幻小说电影化的极佳范本。当时,好友关雅荻正在电影公司做制片人,两人带着“迷弟”的热情,联络了小说作者刘慈欣。
正如《三体》小说版权曾无人问津一样,当年,刘慈欣的科幻IP们并不像如今这般被资本争抢,张小北和关雅荻顺利拿下《球状闪电》的版权,打算做改编,那是2007年。
如今回忆起来,张小北反思,作为科幻迷和电影行业从业者,在喜欢的事上不太冷静。毕竟,当年环境下,在中国做科幻电影太超前了。科幻电影是高概念、高制作、高成本,以2007年中国电影实际能力来说,一穷二白,连木匠都缺,依托中国本土制作,《球状闪电》电影化自然无法成立。
他们也曾想过与好莱坞公司联系合作,为此,关雅荻当时还把《球状闪电》缩写成2万字,翻译成英文,带着这个在好莱坞跑了一圈,虽然当时曾引发过好莱坞六大studio之一的福斯的关注,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成功,眼看着版权到期了,张小北和关雅荻两人都没有经济能力再续版权,《球状闪电》的第一次电影化以失败告终。但是,张小北并没有死心,他一直与刘慈欣保持联络,并时刻关注着《球状闪电》的版权变化。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ec483da4ded2e73fce98624b700a16d/d10d95ee76094b36741177b3a4cc7cd98c109d0b.jpg)
编剧张小北及摩天轮团队邀请了《球状闪电》原著作者刘慈欣深度参与小说电影化
2014年的一次接触,张小北获悉,《球状闪电》的版权重新回到刘慈欣手中,他觉得时间到了,可以重新开始了,他找到自己有过合作并了解、信任的摩天轮文化传媒,双方达成对这一科幻IP的开发意向。虽然科幻小说改编价格在近年涨了10多倍,但摩天轮文化传媒总经理杜扬向时光网透露,与刘慈欣是在2014年在合理的价格内达成版权交易,之后近2年时间由张小北做前期剧本开发,2015年底完成剧本,并在电影局立项。
但是,众所周知,国产科幻电影的低迷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从早年《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到国内科幻迷甚至不屑提及的香港电影《机器侠》,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成功案例。虽然早在2010年,宁浩已透露取得刘慈欣科幻作品《乡村教师》的改编权并审批备案,但之后宁浩也表示遇到瓶颈,影片至今无开拍消息。而去年中影立项的三部刘慈欣作品《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和《微纪元》也未见丝毫进展。
以至于即将于今年7月登陆全国大银幕的《三体》几乎成为了国产科幻成败的关注焦点。张小北也承认,《球状闪电》的最大难度是没有先例,市场和观众都认可的大制作科幻电影,找不到参考对象。但他也觉得,一两部科幻电影的成败不会影响科幻类型在中国市场的趋势。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30a138329738bd4c421b239918a876c/2b4f28084b36acaff763faa27bd98d1000e99c0b.jpg)
数据显示,科幻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有极大需求
据大数据统计显示,早在2014年,科幻类电影已以4%的市场占比获得23.9%的票房产出,在80部进口片中,科幻独占64%,票房达85亿,仅《变形金刚4》和《星际穿越》 就席卷了27.32亿的票房。随后,2015年确定立项及投拍的国产科幻电影项目高达86部,张小北认为,“在一个需求量足够大的市场里,长期来看,这一类型一定会是主流,中国市场已到了这一步,中国观众有需求。”
张小北将《球状闪电》的团队称作是“探险者”,“面前是一片荒芜,没有任何路,我们走到哪儿,哪儿就是路。我们在这儿钉了个桩,后面的人就会跟上来,知道这是条路,如果你不想冒险的话,走这条路肯定是稳妥的,如果你想冒险的话,你也能知道,你能偏到多远。探路,勘定边界,很难,但是很兴奋。”
作为科幻迷,电影编剧,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有机会可以参与一部大制作科幻项目。为此,张小北已经放弃了早前与博纳影业签订的第一部导演项目《坚不可摧》,转而专注创作,等待着有一天坐在电影院里,看科幻世界在黑暗中的大银幕上,变成影像的那一激动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