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瑜的铺垫恐怕是最多的了,不知是影片需要还是吴宇森的情有独钟,长达两分钟的戏份我们都只能见到周都督的背影。后来特别安排一段周瑜为牛童校音,专门表现了周瑜的才情和性情。其实这段戏,可以让人理解周瑜后来性格带给他的悲剧。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场景中,无论对于他的部队,还是牛童和老农,甚至身边的大自然,周瑜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和自负,这种优越感和自负在这个相对轻松和封闭的环境中,显得自然、平和和惬意。然而,离开了江南的周瑜,或者说三国鼎力之后,周瑜“有幸”认识到了外面的世界,认识到了各种才华横溢、各具性格的人物,特别是诸葛亮的出现,让他的这种优越感和自负成为了人生的负担,面对失败对于周瑜来说是丧失平和、自然和惬意的开始。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当周瑜来到刘备军中,见到正在教书的关云长,武功一流的赵子龙,性格刚烈的张飞,以及酷爱编草鞋的刘备,周瑜脸上露出的既惊喜又困惑的神情,周瑜的复杂心理逐渐开始了。原本泰然超脱的周瑜,在见到刘备的各虎将阵前杀敌的时候,忍不住亲自上阵一展身手,为赵子龙挡箭,拔箭刺死敌将。虽霸气彰显,虽洒脱有余,但周瑜开始沉不住气了。对他来说,永争第一才是他的人生信条。老实说,一开始我觉得梁朝伟不适合演周瑜,毕竟年龄大了点。但最终梁朝伟把这个心机很重、内心复杂的人物演得极为出彩。和以往传统剧目中,周瑜总是不如诸葛亮的形象定式似乎已经深入人心。梁朝伟的诠释,对传统提出了挑战,可以说,《赤壁(上)》中,周瑜给观众留下的印象远深刻于靓仔诸葛亮。
如果之前不认识林志玲,没有听过她的哋声哋气,咋眼一看,小乔果真是美女。可惜,诸如“嘘,别吓到它!”、“来,楚楚,站起来!”以及“你真的要打这场战争吗?”这样的台词,让我感觉空调的温度骤降。如果不开口,“小乔”还是很认真地在演绎这个三国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女人。戏份的安排和场景的设计,小乔的表现至此还没有太多机会。不知是万幸还是不幸,但无论如何,小乔努力了,也就可以了。资质就这样,别太苛求了。
赤壁之战本身决定刘关张在《赤壁》中的戏份不会太突出。所以,人物选择也就相对随意了。《赤壁》中张飞的技术含量不高,彪悍、威猛也就可以了。刘备的出场,中规中矩,活像一个村干部,暂时还没他什么事儿,很多场景也就一笔带过了。可能迎娶孙尚香的时候或许有些表现的机会吧,但愿别太猥琐。本来最喜欢的是关羽,可这个关羽不是太好采,人物形象还能说得过去,气质就欠缺了,忠义不够,憨厚有余。可能也是受戏份的影响吧。不过,誓死不遂曹操、八卦阵中空手夺枪的剧目还是颇具感染力的。自赵薇出演《京华烟云》后,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她演的孙尚香也的确英姿飒爽!虽然有时傻得也像小燕子附体,但总体来说,已超出我的预想了,不错。至于那个甘兴,钦佩他的努力和认真,但总觉得他随时都会用日本普通话高喊一声“霍-元-甲”。其他人物,不提了。鲁素的戏份在下集,到时再说吧。
影片的确有笑场,主要集中在小乔同学,前面说了,别太苛求。所以作罢。吴宇森在《赤壁》中也延续他的惯例——放鸽子和慢动作场景。
吴宇森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因此让影片显得有些犹豫。想展示灿烂文化和光荣历史的同时,又想不那么严肃和紧张,所以加上了很多搞笑的对白和场景,试图让影片有些许的轻松和幽默。但《赤壁》毕竟有它的历史根源,如果完全脱离历史背景也就太过荒诞了。所以,在尊重历史和原著与改编和再创作之间,吴宇森是犹豫的。至少在《赤壁(上)》,这种犹豫让影片整体看来感觉有些凌乱,感情色彩不够突出和强烈。吴宇森同时也试图让《赤壁》看上去更加人性化,而不只是战争和历史的简单堆砌。小乔与周瑜之间的温馨生活,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特殊关系,孙权年轻受命却要做出左右历史的重大决定时徘徊于战与降之间的那种犹豫,甚至是曹操为了小乔而帅军南下的“私心”,让人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不管成功与否,吴宇森至少没有用简单的“好”和“坏”去理解三国人物,更没有用“黑”与“白”去单调地描绘这段壮美的历史。吴宇森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和反映着他内心当中的《赤壁》,或改变、或革新、抑或做作,无论怎样,《赤壁》还是让我感受到了新鲜的东西。
自高粱地里出了金熊奖,此后中国题材的影片,要么反映农村,要么反映文革,总让人感到灰暗、落后。现实固然重要,但总是这么现实,也开始让人疑虑,“露短”以取悦外人是否是中国电影唯一的出路?除了这些,我们是否还可以向外人展示点别的?我甚至开始怀疑,这种“露短”的欲望在有的电影人看来已经是理所当然的,并乐此不疲。
在拍《风语者》之前,吴宇森就说过,《风语者》其实是为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拍摄一部中国历史题材的史诗大片做准备。一贯以动作片见长的吴宇森,希望通过《风语者》练就自己在大场面上的把握能力和表现能力。我从未指望过《赤壁》能够好评如潮,毕竟它只是一部商业片。但我也不会因为它是一部商业片就对它抱有偏见,没有一部片子是完美的,如果我们期待一部商业大片有什么深刻的道理或者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么,我们未免太过苛求了。我们大可不必在电影里也引入“精英文化”的病态心理,因为,那是极少数人的需要。我们是俗人,俗人就可以享受商业的华丽。过去,我们为了迎合外人,拍了不少商业大片。既然是商业片,我们就要卖东西。我们卖过“馒头”,也卖过“菊花”,更创造了“不死的奇迹”。今天,《赤壁》在卖历史,中国的历史,虽然都是商业,但终于有人开始重拾自我,回归自我。如今,吴宇森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对他无所苛求。
电影院里,人们在细心阅读宣传海报上对三国人物及历史的简要介绍,这里面有老人,也有小孩,我们在共同关注一个差点被我们遗忘的故事,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凭此,《赤壁》理应受到赞赏。
久违的自我,让我感受到了酣畅。
周瑜和诸葛亮关于赤壁之战以后双方关系的对话,让人能够感到诸葛亮与周瑜的惺惺相惜。我开始相信,周瑜死后,诸葛亮为“知己”流泪的说法。我对《赤壁(下)》最期待的地方不是“火烧赤壁”的壮观,而是想看看吴宇森怎么安排和处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从朋友到敌人,这种转变比一场战争的胜负本身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