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对此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汉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说明其承续“先王之道”;“助人君”,说明与政治有密切关联;“留意于仁义之际”,说明其关注道德;“顺阴阳、明教化”,说明其顺天道以明人道。以今天的话归纳起来就是:原始儒学秉承先王之道,关注道德、社会与政治,以六经为依托,进行社会教化,以实现政治有序,社会和谐。已有学者明确指出,原始儒学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的实现,即“成人”问题,但“成人”问题实质上关涉的是政道、治道、王道。原始儒学当然可以称之为道德哲学,但这种道德哲学的开展直接与政治相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称它是政治的道德哲学似乎更恰当。[9]因此,在本质上说,孔子思想归根结蒂是一种以王道为理想、以教化为取径的社会、政治思想。王道即先王之道,是孔子、儒家所推崇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孔子认为他们所统治的社会就是大同社会,而三代末年的暴君如桀、纣、幽、厉皆背离了圣王之道,他所处的春秋时期更是如此。职是之故,他立志复兴王道。
孔子一生凄凄惶惶,周游列国,梦想着能遇到圣明的国君,采用自己的主张,甚至公山弗扰叛乱,召孔子,他都跃跃欲试。他的理想就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实行的是“王道政治”,而王道政治的突出特色就是“教化”,即圣王通过自身的德行来教民众以化成天下。这是孔子、儒家对历史的认识和诠释。孔子对此十分重视,他认为为政者要通过自身修养,树立一种楷模和榜样,实现“美教化,移风俗”。这在《论语》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在《孔子家语》中,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精彩的论述。如“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王言>)“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致思>)“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周公载己行化,而天下顺之。”(<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