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难》赏析
读完全文,就有种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感觉,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上蜀道的艰难。
但又细细思考,作者李白为什么要写上蜀道的艰难呢,目的何在?蜀道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上蜀道难比上天还难呢?
古人早有上天入地的愿望,只是当时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见解去实现愿望罢了。天之高哉,也是古人难以上天探索的原因。甚至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任何事都难不过登天了。可《蜀道难》却是个例外,作者居然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实在是引人发问,疑惑不已。
上蜀道之难,是因为什么呢?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既然只有鸟儿能飞过,那人要想跨越,可是艰难了。后又用五丁开山的神话,叙述了险峻蜀道的起源,点染了神奇色彩。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文中又写道另一个神话故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以这两个神话虽然极度地夸张,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若说这是一篇送给有人的送行诗,但作者又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蜀道都不容易。
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后又开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对此发出了一句感叹:“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最后,诗人从蜀中要塞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出了剑阁的易于固守,难于攻入。联系到了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对于作者的写作目的,早已有很多种说法。现今人多认为是诗人借写入蜀的艰难来写仕途上的坎坷之多,我个人也这么认为。看文中最后几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而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年。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实在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土地兼并严重,另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而后又发生的安史之乱,更印证了诗人的担忧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