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伏狐》“嫪毐之目”词条解
《聊斋·伏狐》篇讲述了两则关于凭男子阳物坚挺,而战胜狐狸精的幽默故事。第一则故事讲述太史某公为狐狸纠缠,病瘠濒死,弃官躲色。走到河北涿州,途遇野医,声言能够驱狐。原来他的灵丹妙药就是壮阳之药,类似于现在的“伟哥”。夜里和狐狸交欢,阳物硕大无朋,狐狸哀求告饶。太史紧抱狐狸不放,后来就慢慢没有了动静。原来狐狸承受不了,已经化作原形死在床上。
第二则故事讲的是蒲松龄的同乡邻居某某秀才,长了一具像秦朝人嫪毐(làoǎi)一样大的阳物。一天夜里,有狐狸精找他约会。还没等狐狸精解开裙子,秀才就迫不及待的隔着衣服把阳物塞了进去。狐狸精疼痛难忍,隔着窗户逃了出去。两位男子都不愧是讨狐将军!
这里有个典故需要介绍一下。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时代,任用卫国濮阳商人吕不韦为相。秦孝文王驾崩以后,储君嬴政继位。嬴政的生母赵姬耐不了寂寞,和吕不韦私通。可是赵姬性欲极其强烈,比唐朝三千男宠的武则天还要超过十倍。吕不韦耐不住她的纠缠,苦于无法脱身。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名叫嫪毐(làoǎi)的卖药男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他的独门绝技,招来生意——他的阳物像一根棒槌一样又大又挺,缠上麻布,伸到兵车轴孔里转动车轮,快步如飞,引来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吕不韦傍上太后,发现自己床技还欠着火候,顾了风流就顾不了朝政。窘迫之际,来了个嫪毐帮了吕不韦的大忙。于是,吕不韦给嫪毐办了个假太监的手续,送给赵姬寻欢作乐,自己也得以金蝉脱壳。不过,也抽空替嫪毐打打补丁。赵姬为了掩人耳目,就带着嫪毐到郊外游玩。一连六天,两个人足不沾地,一直在车里缠绵。等到回府的时候,车夫大吃一惊:只见赵姬容光焕发,好像年轻了十岁。可是嫪毐年纪轻轻,须发全都白了。在二人的结合过程中,又给秦皇嬴政生了两个弟弟。赵姬的丑闻,再加上秦始皇当政以后施行暴政,祸国殃民,杀人如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社会文人们则口诛笔伐,写成文章,抨击他的暴政,顺便也把他娘老子的丑闻大肆渲染。秦始皇为了毁灭罪证,就把所有文字作品,连带天下的历史文献全部焚毁,用来掩盖自己的罪证。他焚书坑儒的目的就是试图毁灭文字,推行愚民政策,妄图把历史倒退到“刻石结绳以纪事”的上古时代;兼以残暴的镇压,避免民众造反。令人惋惜的是,他的文字狱恶行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于世界文化的疯狂破坏;给中国,乃至于世界历史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自他建立秦朝以后,连同两个傀儡儿子胡亥、子婴在内,仅仅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我不知道诸如秦始皇、殷纣王、朱元璋、成吉思汗等一系列暴君为什么会得到后来人的吹捧?有句俗话,叫做“纸里包不住火”。尽管秦始皇煞费心机,不惜制造文字狱,凶残暴虐,焚书坑儒之能事,他的暴行及其母后赵姬的肮脏勾当还是没有逃脱历史的谴责!有句名言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历史证明,凶残暴虐,杀人成性,祸国殃民的暴君,试图用文字狱手段毁灭罪证的伎俩,都是枉费心机。
最后对“嫪毐之目”作以解释。我看过不少《聊斋》的翻译文本,都对“嫪毐之目”一词解释为“那人长着嫪毐一样的斗鸡眼睛”。可是,结合上述历史记载,好像《伏狐》一篇的内容跟嫪毐的眼睛没什么关系。正像我在前几个帖子里分析的那样,尽管蒲松龄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家,也难免笔下之误。咱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设想,如果用“具”字代替“目”字,这里的“具”字不就成了人们常常用来讳言阳物的代名词“家伙什儿”了吗?估计“嫪毐之目”应该是“嫪毐之具”的笔下之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