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的是,黎明先生写的《“劳动不创造财富”与“你就不配活着!”》文章非常不错,立场和出发点我都是认同的,但逻辑我不认同。因为劳动贡献主义、劳动神圣主义下,恰恰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并且黎阳先生根本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通篇到处都是“劳动的价值”这样的《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第十七节严厉批判的用语。《资本论》:“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
在“劳动的价值”这个用语中,价值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转化为它的反面。这是一个虚幻的用语,就象说土地的价值一样。但是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它们是本质关
587
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
我想说的是马克思的剥削逻辑,绝非什么争论劳动、资本功劳的蛋糕分配逻辑,而是揭示商品生产、金钱游戏的实质是资本无偿支配工人劳动的权力关系。
在这里劳动并非财富的唯一源泉,而且《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也否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如:《资本论》“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结合和分离是人的智慧在分析再生产的观念时一再发现的唯一要素;”、《哥达领纲批判》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泉源。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泉源,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及人的 劳动力的表现。”因此并不是因为劳动或者产权的所谓功劳、贡献,物质基础才存在或者不存在,地球引力才有或者没有,大自然是质能守衡的。
并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说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么?显然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说价值是某种人类劳动本身。(《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价值是异化的人类劳动。《资本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因而,它(价值)代表的不是商品拜物教者认为的财富、蛋糕,而是权力!因为支配他人的劳动就代表了权力。价值代表的权力关系,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是资本家,我驱使一个女工1小时的劳动,我可以让她用拖拉机挖土1小时,也可以让她用锄头挖土1小时,还可以让她脱了衣服给我跳裸体舞1小时,即女工在这1小时内行为(劳动)属于我使用,而不属于她,这就是价值代表的权力关系,在这种权力关系中,根本不涉及具体的实物生产,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样生产具体蛋糕的边际生产力。
而剩余价值剥削逻辑,用马克思的逻辑公式表达。用马克思的公式来表示,资本家独占大自然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以此来无偿驱使他人的劳动。假设资本家用于雇用工人的工资或劳动力价值是4小时的劳动时间,然后资本家让工人工作8个小时,剩余价值是4小时,即8-4=4,亏损企业只是剩余价值未转化成利润而已。这样的推论看似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即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们之间支配被支配的的社会(权力)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以劳动为基础的交换转化为以剩余劳动或获取利润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在这里工人的劳动力(劳动能力)出卖给资本家时,工人的劳动就不属于自身。工人为资本家干的任何工作都是资本家指使的,因而劳动不可能再出卖,那么这里怎么能使用黎明先生使用的“劳动的价值”这样的用语呢?并且如果价值是某种人类劳动本身,能使用“劳动的劳动”(劳动的价值)这样的用语么?并且这样的用语,等于说劳动的所谓贡献、功劳,这种逻辑恰恰掩盖了资本家驱使工人劳动的权力关系。因为很多资本家的乏走狗们会说,资本家的劳动也是劳动。但实际上资本家的劳动与工人的劳动是相对抗的劳动。
再者功劳、成果、贡献,都是对相应的对象而言的,对一些对象来说是功劳、成果、贡献,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自身劳动与自身相对抗的异化。比如日军驱使一个工人去剥他女儿的人皮,给日军做皮鞋,对日军来说是功劳、成果、贡献,对这个被驱使的工人来说就是自身劳动与自身对抗的异化。这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中该死的金钱(价值)增值游戏是一回事,对资本家来说利润带来的价值增值是功劳、成果,可对工人来说就是他们劳动生产出他们劳动时间更长的不属于自身的统治关系,工人大量的劳动被奴役成价值。可见一个追求价值(交换价值)的社会极端的邪恶。而资本主义追求的不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财富,而是以价值为目的的权力。正如该死的企业,追求的是更高的利润,是更高的产值,而不是工人最小工作时间消耗下,对工人自身最大化的生产使用产量。因此企业根本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当个人自己给自己生产时,个人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这时个人会节约自身的劳动时间、节约自身拥有的生产要素,这时成本是要素消耗没有问题。但交换的社会关系中,随着交换的发展,通过交换能榨取他人的剩余劳动来支配时,这时就代表了权力,而利润就是用货币计量的剩余劳动。也就是说当生产的目的是利润时,成本就不是要素消耗,而是花多少钱,用多少钱代表的交换比例。正如工人累死累活消耗多少劳动要素,完全与资本家的成本无关。重要的是工资足够低,用相应工资交换更长的劳动时间,或者相应劳动时间下给更低的工资,资本家的成本才足够低。在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减员增效,它不是提高物质生产效率,而是提高剥削效率,即加重不等交换比例,让工人更长的劳动时间不为自身服务。
并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均衡不是什么供求均衡,而是《资本论》揭示的追求更高利润率导致的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压榨秩序均衡,竞争也不是什么技术为主的竞争,而是追求更高利润率的资本在各行业移动调整生产规模、压榨率的积累式竞争。低于平均利润率的金钱积累速度,资本随时缩水或者破产,因此资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积累式竞争。比如房价上涨,利润率太高,其它行业的资本就会通过积累式竞争,可能涨价对抗,当不能直接涨价对抗时,资本就会压缩产能产量,开除一定的工人,出售一部分利润率较低的产资产,而够买一部利润率较高的资产,这样低利润率行业利润率有所恢复,高利润率行业利润率有所下降才,利润率有平均化的趋势。如果不这样,资本就会缩水或者破产,当然这样的调整等于不断的加重剥削率,通涨时是通过与利润率调整相关的市场价格波动来变赂压低工资,变向增加劳动时间,而通缩时由于存在大量的失业率,是直接压低工资,或者相应工资下干更长的劳动时间,一个行业的产能,只有不低于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剥削率时才会恢复并继续扩大。
(相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就可以像一个人使用自身的劳动时间一样,使用社会的总劳动时间,而无需考虑社会组织的赢亏,只考虑怎么节约总劳动时间。正如计划经济下,国营工厂经济核算的是用更少使用劳动时间配额完成更高的能填入物质产品平衡表的产量(或者项目),或者相应项目或产量下少使用上级给的劳动时间配额。)
可以说《资本论》揭示的剥削逻辑,根本就不是争论如何分配金钱的蛋糕分配逻辑,争论如何分配金钱只不过是换一个人当资本家而已。它的真正逻辑,恰恰攻击了追求利润的制度(商品生产制度),只要商品生产方式不根除,剥削就无法根除。因此黎明先生吹虚劳动神圣主义,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逻辑有严重的漏洞,劳动神圣主义、功劳主义下,恰恰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劳的剥削,掩盖了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关系。
在“劳动的价值”这个用语中,价值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转化为它的反面。这是一个虚幻的用语,就象说土地的价值一样。但是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它们是本质关
587
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
我想说的是马克思的剥削逻辑,绝非什么争论劳动、资本功劳的蛋糕分配逻辑,而是揭示商品生产、金钱游戏的实质是资本无偿支配工人劳动的权力关系。
在这里劳动并非财富的唯一源泉,而且《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也否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如:《资本论》“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结合和分离是人的智慧在分析再生产的观念时一再发现的唯一要素;”、《哥达领纲批判》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泉源。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泉源,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及人的 劳动力的表现。”因此并不是因为劳动或者产权的所谓功劳、贡献,物质基础才存在或者不存在,地球引力才有或者没有,大自然是质能守衡的。
并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说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么?显然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说价值是某种人类劳动本身。(《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价值是异化的人类劳动。《资本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因而,它(价值)代表的不是商品拜物教者认为的财富、蛋糕,而是权力!因为支配他人的劳动就代表了权力。价值代表的权力关系,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是资本家,我驱使一个女工1小时的劳动,我可以让她用拖拉机挖土1小时,也可以让她用锄头挖土1小时,还可以让她脱了衣服给我跳裸体舞1小时,即女工在这1小时内行为(劳动)属于我使用,而不属于她,这就是价值代表的权力关系,在这种权力关系中,根本不涉及具体的实物生产,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样生产具体蛋糕的边际生产力。
而剩余价值剥削逻辑,用马克思的逻辑公式表达。用马克思的公式来表示,资本家独占大自然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以此来无偿驱使他人的劳动。假设资本家用于雇用工人的工资或劳动力价值是4小时的劳动时间,然后资本家让工人工作8个小时,剩余价值是4小时,即8-4=4,亏损企业只是剩余价值未转化成利润而已。这样的推论看似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即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们之间支配被支配的的社会(权力)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以劳动为基础的交换转化为以剩余劳动或获取利润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在这里工人的劳动力(劳动能力)出卖给资本家时,工人的劳动就不属于自身。工人为资本家干的任何工作都是资本家指使的,因而劳动不可能再出卖,那么这里怎么能使用黎明先生使用的“劳动的价值”这样的用语呢?并且如果价值是某种人类劳动本身,能使用“劳动的劳动”(劳动的价值)这样的用语么?并且这样的用语,等于说劳动的所谓贡献、功劳,这种逻辑恰恰掩盖了资本家驱使工人劳动的权力关系。因为很多资本家的乏走狗们会说,资本家的劳动也是劳动。但实际上资本家的劳动与工人的劳动是相对抗的劳动。
再者功劳、成果、贡献,都是对相应的对象而言的,对一些对象来说是功劳、成果、贡献,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自身劳动与自身相对抗的异化。比如日军驱使一个工人去剥他女儿的人皮,给日军做皮鞋,对日军来说是功劳、成果、贡献,对这个被驱使的工人来说就是自身劳动与自身对抗的异化。这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中该死的金钱(价值)增值游戏是一回事,对资本家来说利润带来的价值增值是功劳、成果,可对工人来说就是他们劳动生产出他们劳动时间更长的不属于自身的统治关系,工人大量的劳动被奴役成价值。可见一个追求价值(交换价值)的社会极端的邪恶。而资本主义追求的不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财富,而是以价值为目的的权力。正如该死的企业,追求的是更高的利润,是更高的产值,而不是工人最小工作时间消耗下,对工人自身最大化的生产使用产量。因此企业根本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当个人自己给自己生产时,个人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这时个人会节约自身的劳动时间、节约自身拥有的生产要素,这时成本是要素消耗没有问题。但交换的社会关系中,随着交换的发展,通过交换能榨取他人的剩余劳动来支配时,这时就代表了权力,而利润就是用货币计量的剩余劳动。也就是说当生产的目的是利润时,成本就不是要素消耗,而是花多少钱,用多少钱代表的交换比例。正如工人累死累活消耗多少劳动要素,完全与资本家的成本无关。重要的是工资足够低,用相应工资交换更长的劳动时间,或者相应劳动时间下给更低的工资,资本家的成本才足够低。在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减员增效,它不是提高物质生产效率,而是提高剥削效率,即加重不等交换比例,让工人更长的劳动时间不为自身服务。
并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均衡不是什么供求均衡,而是《资本论》揭示的追求更高利润率导致的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压榨秩序均衡,竞争也不是什么技术为主的竞争,而是追求更高利润率的资本在各行业移动调整生产规模、压榨率的积累式竞争。低于平均利润率的金钱积累速度,资本随时缩水或者破产,因此资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积累式竞争。比如房价上涨,利润率太高,其它行业的资本就会通过积累式竞争,可能涨价对抗,当不能直接涨价对抗时,资本就会压缩产能产量,开除一定的工人,出售一部分利润率较低的产资产,而够买一部利润率较高的资产,这样低利润率行业利润率有所恢复,高利润率行业利润率有所下降才,利润率有平均化的趋势。如果不这样,资本就会缩水或者破产,当然这样的调整等于不断的加重剥削率,通涨时是通过与利润率调整相关的市场价格波动来变赂压低工资,变向增加劳动时间,而通缩时由于存在大量的失业率,是直接压低工资,或者相应工资下干更长的劳动时间,一个行业的产能,只有不低于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剥削率时才会恢复并继续扩大。
(相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就可以像一个人使用自身的劳动时间一样,使用社会的总劳动时间,而无需考虑社会组织的赢亏,只考虑怎么节约总劳动时间。正如计划经济下,国营工厂经济核算的是用更少使用劳动时间配额完成更高的能填入物质产品平衡表的产量(或者项目),或者相应项目或产量下少使用上级给的劳动时间配额。)
可以说《资本论》揭示的剥削逻辑,根本就不是争论如何分配金钱的蛋糕分配逻辑,争论如何分配金钱只不过是换一个人当资本家而已。它的真正逻辑,恰恰攻击了追求利润的制度(商品生产制度),只要商品生产方式不根除,剥削就无法根除。因此黎明先生吹虚劳动神圣主义,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逻辑有严重的漏洞,劳动神圣主义、功劳主义下,恰恰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劳的剥削,掩盖了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