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望专栏】 空留山海石九片
文/开阳郡王
书法分流千万种,笔势驰走无二门,汉字是五千年华夏读书人的精神所托、魂魄所系,绝非其他才艺所能睥睨。在简体字普及以前,能读书识字者百里挑一,能作得一手好书法者更是寥寥无几。故而莫耻笑孔乙己在酒庄里讲述“回字有四样写法”,那是落魄文人最后的一丝骄傲。
根叶当上溯源流,书法笔祖乃是秦朝李斯。这位小吏出身的楚人,不仅处断政务果决明快,更主导了六国遗民文字的融合,从思想上统一中国。通过将小篆和隶书推广,终于使华夏文化圈说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文字,客观上来说是缔造了汉民族的文化根基。倘若没有汉字产生的认同感,偌大的中国难免成为小国林立的欧洲。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气魄恢弘的《琅琊台刻石》,经李斯手书后耸立于黄海之滨,供后人瞻仰凭吊。始皇帝统一中原后四处出巡,让李丞相一路写作歌颂文章,立碑刻石于名山大川之上,企图让后世永远铭记自己的功勋。可惜这一片片石头经历住了风吹雨打,斯人已去千百年。
与四处歌功颂德的碑文对比,占据主流的儒家对强秦历来批判。他们反对把人民一视同仁的做法,更反对不用礼仪“教化”而是武力强取的行为,提倡用道德感化异族,早就淡忘了周朝诞生之初的野性。他们所主张的,无非是“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企图延续贵族的优越,让庶民永远为仆。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宋国大夫之家,焉能说他的教条不含私心?
对始皇狠批大批者有之,沉痛惋惜者有之,但都非绝佳的定论。真正值得让人遗憾的不是单独的某个人,而是中华本土孕育出的法制国家宣告灭亡,从此之后的两千年岁月,华夏重归于人治社会。何谓人治?大小事项的执行不按律令条文,而由官吏们酌情定夺、随性判决。侥幸遇上好的,无非是一堆“青天”、“廉吏”罢了。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商君给秦国构建的治国思路,已经是彻底法制的轮廓。封建制度趋于消亡,新的时代中无论贵贱尊卑都应该依法而行,无人能够例外。帝王和丞相之间、大臣和大臣之间互相制衡约束,保证了权力不被滥用,整个国家从上而下如臂指使。这是法家思想对时代的深刻总结,过去十里百里的部落可以任由首领轻松治理,现下方圆千里万里的邦畿谁都不能事必躬亲。
无奈广袤的六国大地上,主导的依旧是贵族余脉。他们豢养着忠心耿耿的死士,时刻准备推翻暴秦复国。其中既有父祖五代担任韩国丞相的张良,也有世代为世代为楚国将领的项梁、项羽叔侄。即便是刘邦被污蔑成流氓,他本人既有能力在大儒座下研习诗书,又有能力买个亭长的官职当当,怎么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地痞?
刚开始举事而起的,固然是空有一条破命陈胜吴广,徒然为他人作嫁衣裳。等秦朝崩溃的势头有目共睹,那些有实力有财力的贵族们也纷纷群起,一起将关中的朝廷燃烧。那几个农民起家的头领也别无他法,最后还是选择妥协,将六国的王族派遣到各地为王。包括不久之后项羽分封十八诸侯宰割天下,正是封建制度的延续。
刘邦之所以成就了大一统的国家,唯一区别于项羽的是他的私心更重,分派的诸侯国王都是刘家人。中原对于分裂的认同太强烈了,根本适应不了秦朝那种中央集权。而汉朝启用这种分封亲族小块国土的方式,进而过渡到以郡县为主诸侯不得干政,最后才完成了从封建制到帝制的蜕变。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宣帝教育儿子的话,可以一窥“内儒外法”的原貌。其实那时帝王也很清楚,庞大的国家必须用清晰的法律来维持,而非儒家所推崇的“贤主明君”这种机遇性事件。他们之所以倚重儒教,只不过利用其“君君臣臣”的教化,让百姓士庶更加忠臣而已。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表斯文的儒家也露出锋利的爪牙,渐渐演化出严苛的程朱礼法,限制住了中原发展的步伐。
金城千里之经营,秦嬴数代之心血,崩塌于旧制度的反扑之下。残殿秦俑军十万,空留山海石九片。


文/开阳郡王
书法分流千万种,笔势驰走无二门,汉字是五千年华夏读书人的精神所托、魂魄所系,绝非其他才艺所能睥睨。在简体字普及以前,能读书识字者百里挑一,能作得一手好书法者更是寥寥无几。故而莫耻笑孔乙己在酒庄里讲述“回字有四样写法”,那是落魄文人最后的一丝骄傲。
根叶当上溯源流,书法笔祖乃是秦朝李斯。这位小吏出身的楚人,不仅处断政务果决明快,更主导了六国遗民文字的融合,从思想上统一中国。通过将小篆和隶书推广,终于使华夏文化圈说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文字,客观上来说是缔造了汉民族的文化根基。倘若没有汉字产生的认同感,偌大的中国难免成为小国林立的欧洲。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气魄恢弘的《琅琊台刻石》,经李斯手书后耸立于黄海之滨,供后人瞻仰凭吊。始皇帝统一中原后四处出巡,让李丞相一路写作歌颂文章,立碑刻石于名山大川之上,企图让后世永远铭记自己的功勋。可惜这一片片石头经历住了风吹雨打,斯人已去千百年。
与四处歌功颂德的碑文对比,占据主流的儒家对强秦历来批判。他们反对把人民一视同仁的做法,更反对不用礼仪“教化”而是武力强取的行为,提倡用道德感化异族,早就淡忘了周朝诞生之初的野性。他们所主张的,无非是“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企图延续贵族的优越,让庶民永远为仆。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宋国大夫之家,焉能说他的教条不含私心?
对始皇狠批大批者有之,沉痛惋惜者有之,但都非绝佳的定论。真正值得让人遗憾的不是单独的某个人,而是中华本土孕育出的法制国家宣告灭亡,从此之后的两千年岁月,华夏重归于人治社会。何谓人治?大小事项的执行不按律令条文,而由官吏们酌情定夺、随性判决。侥幸遇上好的,无非是一堆“青天”、“廉吏”罢了。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商君给秦国构建的治国思路,已经是彻底法制的轮廓。封建制度趋于消亡,新的时代中无论贵贱尊卑都应该依法而行,无人能够例外。帝王和丞相之间、大臣和大臣之间互相制衡约束,保证了权力不被滥用,整个国家从上而下如臂指使。这是法家思想对时代的深刻总结,过去十里百里的部落可以任由首领轻松治理,现下方圆千里万里的邦畿谁都不能事必躬亲。
无奈广袤的六国大地上,主导的依旧是贵族余脉。他们豢养着忠心耿耿的死士,时刻准备推翻暴秦复国。其中既有父祖五代担任韩国丞相的张良,也有世代为世代为楚国将领的项梁、项羽叔侄。即便是刘邦被污蔑成流氓,他本人既有能力在大儒座下研习诗书,又有能力买个亭长的官职当当,怎么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地痞?
刚开始举事而起的,固然是空有一条破命陈胜吴广,徒然为他人作嫁衣裳。等秦朝崩溃的势头有目共睹,那些有实力有财力的贵族们也纷纷群起,一起将关中的朝廷燃烧。那几个农民起家的头领也别无他法,最后还是选择妥协,将六国的王族派遣到各地为王。包括不久之后项羽分封十八诸侯宰割天下,正是封建制度的延续。
刘邦之所以成就了大一统的国家,唯一区别于项羽的是他的私心更重,分派的诸侯国王都是刘家人。中原对于分裂的认同太强烈了,根本适应不了秦朝那种中央集权。而汉朝启用这种分封亲族小块国土的方式,进而过渡到以郡县为主诸侯不得干政,最后才完成了从封建制到帝制的蜕变。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宣帝教育儿子的话,可以一窥“内儒外法”的原貌。其实那时帝王也很清楚,庞大的国家必须用清晰的法律来维持,而非儒家所推崇的“贤主明君”这种机遇性事件。他们之所以倚重儒教,只不过利用其“君君臣臣”的教化,让百姓士庶更加忠臣而已。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表斯文的儒家也露出锋利的爪牙,渐渐演化出严苛的程朱礼法,限制住了中原发展的步伐。
金城千里之经营,秦嬴数代之心血,崩塌于旧制度的反扑之下。残殿秦俑军十万,空留山海石九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