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hicism吧 关注:349贴子:3,261
  • 14回复贴,共1

【种树了种树了】西欧建筑风格演变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7-14 00:03回复
    西方古代建筑的范围,是指从古希腊到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建筑。主要以石块砌垒。近现代建筑以19世纪浪漫主义古典复兴主义建筑到美国沙利文摩天高楼群的建筑,以条形筐架砖石承重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古希腊建筑(雅典卫城)-----罗马式建筑(斗兽场)----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罗曼建筑(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巴洛克建筑(圣卡罗教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卢浮宫)-------洛可可建筑(内装饰凡尔赛宫)----浪漫主义建筑(伦敦一会大厦)------古典复兴建筑(美国国会大厦)----沙利文建筑(摩天大楼)


    2楼2008-07-14 00:04
    回复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 

      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 

      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 

      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 

      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雅典卫城。


      3楼2008-07-14 00:10
      回复
        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6楼2008-07-14 00:14
        回复
          凡尔赛宫


          10楼2008-07-14 00:18
          回复
            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这是洛可可?反正我也分不清


            12楼2008-07-14 00:23
            回复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法国、意大利则不太流行。 

               美国步欧洲建筑的后尘,浪漫主义建筑一度流行,尤其是在大学和教堂等建筑中。耶鲁大学的老校舍就带有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哥特建筑风格,它的法学院和校图书馆则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议会大厦 以前发过


              14楼2008-07-14 00:26
              回复
                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美国国会大厦


                15楼2008-07-14 00:48
                回复
                  功能主义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十九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沙利文根据功能特征把他设计的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层和二层功能相似为一段,上面各层是办公室为一段,顶部设备层为一段 ,这成了当时高层办公楼的典型。 

                   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全不同。后来,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等都强调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例如,作为建筑结构的柱和粱要做得清晰可见,建筑内外都应如此,清楚地表现框架支撑楼板和屋顶的功能。 

                   功能主义者颂扬机器美学。他们认为机器是“有机体”,同其他的几何形体不同,它包含内在功能,反映了时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筑和汽车、飞机相比较,认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其几何形体在阳光下能表现出美的造型。他们认定功能主义会自动产生最漂亮的形式。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帝国大厦


                  17楼2008-07-14 00:49
                  回复


                    18楼2008-07-14 00:50
                    回复
                      这样下去真是篇篇精品了…


                      19楼2008-07-14 08:41
                      回复
                        因为懒 不够精的拖啊拖啊就不了了之了

                        会员少……唉 5句话都没说的会员一大把我还真是没想


                        21楼2008-07-15 02:34
                        回复
                          那1帖可以吗……不行的话就不限算了


                          23楼2008-07-15 14:37
                          回复
                            嗯 还有美国呢 真囧

                            拜占庭?你补充一下吧…


                            26楼2008-07-19 10:11
                            回复
                              美国都市现在就是一片废


                              29楼2008-08-16 2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