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陕西镇安县
明代镇安县城在今天柞水下梁镇夜珠坪。当时镇安县人口锐减相当严重。成化六年(1470),起义军刘通、王彪占据镇安。成化十二年,朝廷率兵40万屯镇安县镇压刘通、王彪,百姓纷纷逃离,到成化十五年,镇安编户只有15里74甲。
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率起义军几经县城,屡屡燃起战火。镇安因战乱频繁,人口外迁,全县缩编为2里18甲,丁民仅有8038丁。
清顺治七年(1650),知县胡明垣配合清军围攻起义军,全县农民深受其害,逃亡者达七千余人。
据康熙志载,镇安县明末共折下下丁8083丁,据顺治七年统计,逃亡7342丁,只存645丁,后又招回15丁,审出遗漏27丁。乾隆七年镇安县实有560丁。若按四口人推出一名成丁估计,其时镇安人口不过2200多人。
长期的战乱,给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农村中“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大量的土地荒芜无法耕种,导致“官无可役之民,役无可派之丁,赋无可税之田”。
王廷伊在《续修商州志》中,记述兵荒叠困之后的商洛社会经济悲心惨目的状况时,不无痛心地写道:“崇祯癸酉而后,剧寇繁滋,兵连不解,燹焰六百里,剪屠二十年,以致户口凋伤,土田榛芜,山泽塞闭,生理鲜稀,二三孑遗,穷入骨髓。而下有万不垦之荒,上有必不可缺之额,所由赋日益,民日罢,以至惝惘靡徒而不可支也。清兴以来,议裁议除,官其土者蔬薪不继,厕于公者衣食维艰,上取下供,竭尽无余”。
《镇安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52)清政府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恢复农业生产,镇安招抚流民,但回籍很少,继从鄂、湘、皖、赣等省招客民,下湖人第一次大量入镇安落户。”“乾隆十九年(175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迫迁长江下游灾民来陕西各地山区定居。这是下湖人第二次大批入镇安”。 据调查,下湖人来镇安(包括柞水)定居者的原籍大体是:广东梅县、平远等;江西吉水、兴国、丰城等;安徽怀宁、潜山、安庆、太湖、宿松、黄梅等;湖北黄冈、大冶、蕲州、竹山、咸宁、宜城、通山等。他们为镇安带来了丰富的语言金矿。
明代镇安县城在今天柞水下梁镇夜珠坪。当时镇安县人口锐减相当严重。成化六年(1470),起义军刘通、王彪占据镇安。成化十二年,朝廷率兵40万屯镇安县镇压刘通、王彪,百姓纷纷逃离,到成化十五年,镇安编户只有15里74甲。
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率起义军几经县城,屡屡燃起战火。镇安因战乱频繁,人口外迁,全县缩编为2里18甲,丁民仅有8038丁。
清顺治七年(1650),知县胡明垣配合清军围攻起义军,全县农民深受其害,逃亡者达七千余人。
据康熙志载,镇安县明末共折下下丁8083丁,据顺治七年统计,逃亡7342丁,只存645丁,后又招回15丁,审出遗漏27丁。乾隆七年镇安县实有560丁。若按四口人推出一名成丁估计,其时镇安人口不过2200多人。
长期的战乱,给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农村中“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大量的土地荒芜无法耕种,导致“官无可役之民,役无可派之丁,赋无可税之田”。
王廷伊在《续修商州志》中,记述兵荒叠困之后的商洛社会经济悲心惨目的状况时,不无痛心地写道:“崇祯癸酉而后,剧寇繁滋,兵连不解,燹焰六百里,剪屠二十年,以致户口凋伤,土田榛芜,山泽塞闭,生理鲜稀,二三孑遗,穷入骨髓。而下有万不垦之荒,上有必不可缺之额,所由赋日益,民日罢,以至惝惘靡徒而不可支也。清兴以来,议裁议除,官其土者蔬薪不继,厕于公者衣食维艰,上取下供,竭尽无余”。
《镇安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52)清政府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恢复农业生产,镇安招抚流民,但回籍很少,继从鄂、湘、皖、赣等省招客民,下湖人第一次大量入镇安落户。”“乾隆十九年(175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迫迁长江下游灾民来陕西各地山区定居。这是下湖人第二次大批入镇安”。 据调查,下湖人来镇安(包括柞水)定居者的原籍大体是:广东梅县、平远等;江西吉水、兴国、丰城等;安徽怀宁、潜山、安庆、太湖、宿松、黄梅等;湖北黄冈、大冶、蕲州、竹山、咸宁、宜城、通山等。他们为镇安带来了丰富的语言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