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这些“粤语时代曲”创制工作的人不少。创作人大都由写粤乐的人兼任,唯一例外是周聪。据周聪自述,这些歌曲,是“‘和声唱片公司’为应东南亚,尤其新加坡的矿工口味,聘请粤乐名家吴一啸、九叔、朱顶鹤和何大傻等创作通俗、谐趣及体裁较短的粤语歌曲”(124)。后来,周氏得“和声”公司赏识,开始尝试用美国流行曲、国语时代曲和粤乐谱子及小曲旋律,填上歌词,并亲自演唱,或和粤乐大师吕文成掌珠吕红合唱。
“粤语时代曲”因为比粤曲时髦,吸引了一些歌迷注意,有一定的流行程度。不过,未成气候(125),只能在南洋盛行(126)。其中原因不少,主要败于“粗糙”。由选曲、填词(127)、到演唱(128)、伴奏(129)、发行(130)、推广(131)等,都不如美国流行歌或国语时代曲,因此,未获选择繁多眼光渐趋苛刻的港人青睐。
但尽管如此,周聪得风气之先的尝试,还是影响深远,令后来的新一代填词人,尊他作“粤语流行曲之父”(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