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英文书院肆业的移民子弟,到了五十年代中旬,已经有了数年的语文训练,开始粗通英语,在殖民地教育制度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下,渐渐形成对英文文化的响往。莎士比亚或者高不可攀,但悦耳动听的英文歌,却平易可亲,成为英文书院男女学生一时风尚。传阅手抄最新美国流行歌词,是当年同学间常见活动。另外令中学生成为美国歌曲热心支持者的原因,是那时代青年社交,兴起了“派对”(Party)热潮。青年男女在舞会“派对”里,互相结识,翩翩起舞,音乐正是美国最流行的“热门歌曲”(Hit Songs)。有此一因,青春期的学生,自然对这类音乐,特别钟情(119)。“香港电台”与“丽的呼声”的“蓝色电台”,亦开始在点唱节目中,不时加入美国流行歌,于是本来只是主流旁的小支流,声势日渐强大(120)。
这现象,加深了粤曲的四面楚歌。此长彼消的大趋向,进一步恶化,美国流行歌曲亦自此埋下种子,到七十年代,影响了重新冒头的现代粤语流行曲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