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香植物油吧 关注:22贴子:132
  • 5回复贴,共1

黄曲霉毒素B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简写为AF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黄曲霉毒素B1对包括人和若干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在天然食物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危害性也最强,国家质检总局规定黄曲霉毒素B1是大部分食品的必检项目之一。


1楼2016-02-12 22:32回复
    黄曲霉毒素B1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以热带和亚热带等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受污染最为严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黄曲霉毒素耐热,280℃才可裂解,故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下难以破坏。


    3楼2016-02-12 22: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肾脏、脾脏和肾上腺也会有所分布,一般不会存在于肌肉中。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一次摄入后约1周即经呼吸、尿、粪等将大部分排出。[2] 黄曲霉毒素B1在没有经过代谢活化之前的母体化合物是无致癌性的,因此被称为前致癌物,因为它必须通过体内的生物转化即“代谢激活或生物激活”形成活性中间体才具有致癌性。[3] 它在在动物体内经细胞内质网中的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化发生脱甲基、羟化及环氧化反应成黄曲霉毒素M1 、黄曲霉毒素M2 、黄曲霉毒素P1 、黄曲霉毒素Q1 、黄曲霉毒素B2α、黄曲霉毒素醇等物质。黄曲霉毒素B1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AFM1)。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产物,不同动物以牛奶中的AFM1代谢物含量最高。


      4楼2016-02-12 22:34
      回复
        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了几种主要易受污染的食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允许量标准,玉米、花生、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为≤20μg/kg。而欧盟等国于2002年对粮食,花生及其产品中的AFTB1含量进行的修订规定,人类直接使用的花生中AFTB1含量需≤2μg/kg,作为食品原料进口的花生AFTB1含量需≤8μg/kg。


        5楼2016-02-12 22:36
        回复
          2015年11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对80批次食品进行抽检的信息。其中合格产品76批次,不合格产品4批次,不合格产品全部为花生油产品,不合格原因为黄曲霉毒素B1超标。其中,不合格产品为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好纯香食用油厂、广西玉林市大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贵港市覃塘区益昌油房生产的散装花生油和广西浦生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5L瓶装压榨一级花生油。同时,广西贵港市覃塘区益昌油房生产的散装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1超标10倍。


          6楼2016-02-12 22:37
          回复
            GB276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霉素的限量》中对于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以及检测方法做了修改,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按照GB5009.24规定的方法测试,其他食品按照GB/T18979规定的方法测定。薄层色谱法(TLC)TLC法是测定黄曲霉毒素的经典方法,是中国测定食品及饲料中AFT黄曲霉素B1(AFB1)的标准方法之一(GB/T5009.23-2006)。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样品,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将AFB1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溶剂萃取纯化,再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分离,利用AFB1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大小和强弱,比较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6] TLC有单项展开法和双向展开法,TLC法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普及,所以国内外仍在使用,但由于该法样品前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因而在展开时影响斑点的荧光强度,而双向展开虽避免了杂质干扰,增加了灵敏度,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时间。[7] 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曲霉毒素B1、B2、G1、G2分别进行定量分析。其主要是用荧光检测器检测,在适宜的流动相条件下,采用反相C18柱,使多种黄曲霉毒素同时分离。[7] 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HPLC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技术,可以特效地将黄曲霉毒素与其他真菌素分离出来,分离效率和回收率高。此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并被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确认为官方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0.02~5ppb。酶联免疫法(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AFB1的理论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其采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分析时间短等优点。其原理是抗原(或抗体)吸附于载体上的免疫吸附剂和用酶标抗体(或抗原)与标本中的待测物(抗原或抗体)起特异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敏感度。大体分为2类:一是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 二是用竞争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为了使用方便,目前国内外已研制了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及配套仪器,方法也被列入国家标准(GB/T5009.22 1996第二法)。[7] 但由于ELISA法中酶的活性易受反应条件影响,因此ELISA法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高,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6]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一般来说,组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很低,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具有比高效色谱法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如今这种方法还极少使用在测定组织霉菌毒素含量中。该方法检测限可达0.02~0.025 ppb。[8] 84%甲醇水溶液提取样品中,正己烷脱脂,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扫描,选择多反应检测模式(MRM)监测,外标法定量,该法灵敏,结果可靠。[9] 卫生标准编辑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了几种主要易受污染的食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允许量标准,玉米、花生、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为≤20μg/kg。而欧盟等国于2002年对粮食,花生及其产品中的AFTB1含量进行的修订规定,人类直接使用的花生中AFTB1含量需≤2μg/kg,作为食品原料进口的花生AFTB1含量需≤8μg/kg。


            7楼2016-02-12 22: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