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马月”究竟从何而来呢?我国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大约在6000年前,我国就有了“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十个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天干和地支的两个字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例如2016年的春节在农历的“丙申年、庚寅月、庚申日”。 赵之珩表示,每过12年的“猴年”就会遇到一个“马月”,因此,从科学上讲,“猴年马月”并不是“遥遥无期”的意思,而是每过12年就轮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