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从风吧 关注:34贴子:145
  • 9回复贴,共1

【蒹葭从风】衣冠上国今犹在,礼仪之邦乘梦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涯《八卦Orz》网络杂志第3刊内容)
--编辑:天风环佩\蒹葭从风\招福
(初级大众版汉服介绍 图文)
说到传统文化复兴,几乎所有的人都踊跃支持,然而说到汉服复兴,却总是众说纷纭。为什么要复兴?关于这一点,虽然口水很多,爱汉服的人也很多,可是真正了解的人却并不多。你如果不介意,我就慢慢从头说起,从三千多年前说起。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华夏”。
  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华夏儿女,海外游子也因之称为“海外华人”。然而,什么是“华夏”?
  语见《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对于“华夏”一词究竟做何解,当然还有其它的观点。然而在世人心中华夏民族与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密不可分,却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衣冠服饰和礼仪制度、思想文化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中华古老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彩,与民族属性息息相关。中国也因此自古以来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易经 . 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
  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
  一个文明有了认同感就要确定出一系列标志性的东西,冠服制度就是其一。
  我们很早就在服饰上重点作文章了,所以才能叫“衣冠上国”嘛。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从此后无论服装如何千变万化,关键的要素始终都保持不变。那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交领右衽:右衽被强调,谁要是左衽了会被看成是笑话的——不过,作为非华夏的南诏国公主,赵灵儿的左衽是情理之中,这里拿来对比一下。


IP属地:广东1楼2016-02-10 09:02回复
    这是古装电视剧里见过最有韵味的婚礼服了。古意盎然,颜色却要鲜艳得多,将唱主角的玄(黑中带红)色与唱配角的纁(黄中并赤)色所占比重互相换了换。于是在庄重之外更美不胜收


    IP属地:广东6楼2016-02-11 22:59
    回复
      2025-05-12 04:03:41
      广告
      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都是隆重的礼服,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就是女子的常服——襦裙。襦裙模式一直保留到近代。“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襦裙之所以这么流行,大概因为人类社会中美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女性的缘故,上襦下裙才利于搭配组合。
        ※ 隋唐高腰齐胸襦裙——襦裙的裙际线高低随着流行而不同。大概和身材有关,隋唐流行一种高腰襦裙,裙际线很高,甚至已经不能叫高腰、而应该叫齐胸裙了


      IP属地:广东7楼2016-02-11 23:00
      回复
        ※ 普通中腰襦裙——盛唐以后,裙腰才慢慢降低。下图左边是《大宋提刑官》里英姑穿的宋代襦裙剧照。凭心而论,这部古装剧的服饰还是很严谨的。不但头上没有插扇子、筷子、鸡毛掸子,而且也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华丽,它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宋代服饰崇尚简朴清淡的风格。
          右边的mm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


        IP属地:广东8楼2016-02-11 23:00
        回复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仍然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历代女子最高级别的礼服多是深衣,寓意着“德贵专一”。深衣大流行是在先秦到两汉。春秋战国就是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生机勃勃、血气方刚。一半是铁血狼烟,一半是诗礼风流;一半是巫风弥漫,一半是郁郁人文。总之,那是一个叫人着迷的神秘时代。
          深衣男女均可穿着。《礼记》还上说(深衣):“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那个时候,礼仪最隆重的场合是祭祀活动了,这种场合自然要穿最高级别的礼服。深衣在男子,主要用作一般级别的礼服,比如燕居及一些社交场合。深衣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深衣普及率很高,到了后来甚至向制服化发展,遂成“深衣制度”。比如,“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都有着专门的裁制规矩。
            中国之所以成为“衣冠上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赋予了衣冠深远的意义。仅以这男女均适用的“深衣”为例:它的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IP属地:广东10楼2016-02-11 23:00
          回复
            三.上下通裁制
            上下通裁,中间不再有一道接缝。这道缝的突破其实并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古制是上下两截的啊。是大胆的隋唐盛世突破了汉服固有剪裁方法,一些新的服制开始流行。
            通裁制的种类很多,女子的有禙子、比甲,男子的有袍衫、直身等。这些最流行的时期在宋代和明代。
            ※ 禙子: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饰,立领对襟窄袖为主,下长过膝,左右两侧开衩。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另外,简单说,禙子去掉袖子就成了比甲


            IP属地:广东11楼2016-02-11 23:01
            回复
              ※ 明朝时,对襟的衣服流行,尤其是女装。明朝的汉服,在影视剧中所能见到的最美丽最正式的规制,莫过于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拍摄的《红楼梦》。此剧的服饰,由对此深有研究的沈从文先生指导操刀,堪称绝顶之


              IP属地:广东12楼2016-02-11 23:01
              回复
                与服制相匹配,冠笄饰物与发型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非常重视头发的整齐程度,成年人披头散发是绝不可以的。中华传统中,男子成人之礼称“冠礼”,女子成人之礼称“笄礼”。这成人礼是极受重视的,被认为是“礼之始也”,称做“第一礼”。而这冠礼笄礼,正是男用冠、女用笄,将头发整束成形,并自此后脱下童年衣衫,穿戴正式的衣冠。在行礼之前,男女都还可算是孩童,自行礼后,就被看作是成人,必须负起成人的责任。
                  仪式为何如此庄重?就是要让行礼者明白,誓言不可轻许,成人与责任,有多么重要。
                  只是如今,欧洲与日韩的成人礼仍然庄严肃穆古老场面宏大,礼仪之邦的冠礼笄礼却变得那般少见。
                ※ 我们总是陶醉徜徉于域外的浪漫节日,却忘了传统节日才有着真正无与伦比的美丽;
                  国人常常为日本那个颇有风情的三月三女儿节/桃花节惊羡,又有几人知道它的前身是我们本不该忘却的记忆——上巳节?谁还记得一千七百年前的一个上巳节里,曾有一群人徜徉在会稽兰亭参加上巳修禊,在曲水流觞中吟出了三十七首好诗,书圣王羲之则在那一天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佩兰祓禊,曲水流觞——追忆上巳


                IP属地:广东16楼2016-02-11 23:02
                回复
                  2025-05-12 03:57:41
                  广告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这是2006年上巳节活动——三月桃花随流水,上巳甘露落衣裳。
                  ※神秘的华夏“六艺”之一,射礼。
                    立德正己、礼乐相和——说 射礼


                  IP属地:广东17楼2016-02-11 23:02
                  回复
                    尾声:华夏归来兮……归来礼仪之大,归来服章之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记住华夏的含义,记住我们的祖先。
                    无根之木何以擎天,无源之水如何奔腾?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不能因为这区区百余年、几十年的磨难中断在我们的手里。如果这样,我们如何面对祖先、如何面对儿孙?
                    ※ 三月三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全球华人祭祖大典,随着悠扬的古乐编钟,穿汉服吟唱《黄帝颂》的学生


                    IP属地:广东22楼2016-02-11 2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