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光哈巴狗吧 关注:2贴子:170
这里会发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看到好的东西就该记录下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2-06 10:18回复
    一,打哈欠的研究显示,女人比男人更善解人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2-06 10:19
    回复
      2025-05-21 17:49:31
      广告
      饭桌上,一个人向后靠,伸展,张开嘴打了一个大哈欠,很快其他人也跟着做。比起在陌生人之间,这种“哈欠接力”更可能发生于亲戚之间,而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共情的标志。此外,像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这样的社交型灵长类动物也有这样的行为特征。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女性(传统上被认为更善解人意的性别)可能比起男性更容易受到“哈欠接力”的影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2-06 10:20
      回复
        二,为什么年轻人反感催婚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2-06 10:22
        回复
          王尔德曾说,结婚是幻想战争了理智,再婚则是期待战胜了经验。那么一个不婚主义的男人与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走到一起,应该算理智和经验的双线溃败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2-06 10:2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2-06 10:25
            回复
              时代早已改变,婚姻往往无法提供对未来的保障,反而带来风险。尤其对于已经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在大城市立足的年轻人来说,工作、爱好、健康都可以在家庭之外得到社会的保障,所以独自生活既丰富又单纯,让人很难放弃转而投身需要付出和奉献的家庭生活。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2-06 10:26
              回复
                父母一辈认为,到了适婚年龄人人都该结婚,但这种思维难道不是迫于时代所限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庭协作是更经济、更合理的社会构成方式,不离不弃的背后是需要相互支撑才能生活下去的现实考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2-06 10:27
                回复
                  2025-05-21 17:43:31
                  广告
                  按照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说法,家庭从来都是经济的产物,也将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消亡。埃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生活》中用数据指出,越是富裕国家独居的比例越高,相对拥有更好公民权利、更富裕的人倾向于选择独居生活。生活富裕带动个人主义的觉醒,更好的社会保障,又解决了独身者的后顾之忧,可以预见,独居将是未来更普遍的生活方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2-06 10:28
                  回复
                    然而电视剧《家族的形式》中,上野树里的角色辩证地看待这种自由,一方面她懂得男主角为什么反感催婚——“一旦习惯了自由生活的甜头,就不愿意放弃这种轻松”,另一方面又羡慕老式家庭关系的温暖,反思“人生到底是多点选择好,还是没有选择好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2-06 10:31
                    收起回复
                      即便过去婚姻的出发点是贫困、是不自由,但幸福也源自于甜蜜的羁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2-06 10:3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2-06 10:33
                        回复
                          这就是本剧对婚姻和家庭的比喻:如果不需要雪中送炭,那么它也可以是锦上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2-06 10:33
                          收起回复
                            三――Klein 亲职:身为人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2-06 10:45
                            回复
                              2025-05-21 17:37:31
                              广告
                              母亲与小孩的关系当然会随着小孩长大而改变,她对比较年长的孩子的态度,或多或少会受到过去对自己兄姊、堂表手足等的态度影响,过去关系当中的某些困难可能很容易干扰她对自己小孩的感觉,尤其是当婴儿发展出来的反应与特质,容易刺激她内在的困难。她对兄弟姊妹的嫉妒与竞争引发了死亡愿望与攻击的幻想,在这些幻想里,她伤害并且破坏了他们。如果来自于这些幻想的罪疚感与冲突并未太过强烈的话,那么修复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她的母性感觉也能够更完整地呈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2-06 1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