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20,067贴子:3,380,079
  • 6回复贴,共1

宋太祖赵匡胤定都时的忧虑与精准预测。迁都未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区经济发达,能基本解决都城的物质需要,或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于王朝管辖范围的中心地区,或有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通向四面八方。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
开封府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赵匡胤考虑得比较全面,比群臣和赵光义更有眼光,他认为如继续以开封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2-05 20:59回复
    宋太祖曾拟迁都,欲西迁据形胜之地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接青齐。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向南北分流,可开凿运河,连接南北河流。
    因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后期,都曾建都于开封,所以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就地理环境而言,自古统治者择都大多选取龙盘虎踞、山河四塞、有险可守的形胜之地,很少选择地势平坦、难以防守之地。而开封偏偏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四通八达的“天下之冲”,交通方便,经济富庶,有利于“居中御远”。早在战国后期,纵横家张仪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楚汉相争期间,谋士郦食其对刘邦说:“陈留(今开封一带)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于是刘邦置陈留郡。唐末和五代时,群雄逐鹿中原,开封的地理位置显得更加重要。唐人韩宏说:“大梁(今开封)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后唐郭崇韬说:“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石敬瑭对后唐皇帝李嗣源说:“大梁,天下之要会也。”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两年后便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定为首都。随后,后汉、后周相继建都于开封。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时,沿用后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赵匡胤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在基本平定南方诸国及地方割据势力后,他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他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这一打算遭到群臣和其弟赵光义极力反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2-05 21:01
    回复
      反对迁都理由之三:安邦“在德不在险”
      群臣的意见赵匡胤可以不听,可晋王赵光义的意见赵匡胤却不得不听,因赵光义是他的皇位继承人。当赵匡胤把迁都洛阳和长安利在有险可守的想法告诉赵光义时,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赵匡胤一时语塞。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左右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光义反驳赵匡胤引用了吴起的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事魏武候。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在船上,吴起与魏武侯讨论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对国家安全哪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吴起认为,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而非地理因素,上古时代三苗氏德义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纣修政不德,虽有险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运,所以说安邦治国“在德不在险”。眼看晋王和群臣都持反对意见,赵匡胤只好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2-05 21:04
      回复
        靠近黄河都城危险,四战之地往事可鉴
        晋王赵光义对赵匡胤说“在德不在险”,此事在宋史并没有记载,而记载在宋人王禹偁的《建隆遗事》一书中,被《续资治通鉴》等书采用。有人认为《建隆遗事》不可信,赵光义并没有说过“在德不在险”。然而不管赵光义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北宋没有迁都却是事实。而且北宋不迁都确如赵匡胤所言隐伏着极大的危机,北宋在赵匡胤逝世后逐步走向衰弱最后被金所灭与开封的地理位置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开封自古为四战之地,周围又没有山岭险阻,建都于此,遇强兵入侵时如何防守就成为严重的问题。张仪说:“魏之地势,固战场也。”开封的地理环境四通八达,水陆交通方便,在宋代作为经济中心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另外,开封太靠近黄河,在军事上也是个致命的弊端。战国时秦国曾四次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公元前225年,秦军决黄河水灌大梁,结果城坏魏亡。相对而言,洛阳的地理位置比开封险要得多。洛阳不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四周群山环绕,背负邙山,面临洛水。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秦以后宋以前有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建都于此,号称“九朝古都”。正因为如此,宋太祖才有了迁都洛阳的念头,其出发点乃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他认为建都于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冗兵,减轻国家的负担。后来范仲淹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可惜他的意见没有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就德治和设险守国而言,德治固然应当放在首位,但设险守国绝不能忽视。正如清代学者顾祖禹所说的:“虽恃德不恃险,而设险重闭之义,亦未可略而不讲也……汴四战之地,受敌最深,梁末帝之祸甚于王假,靖康之辱几于石晋,况滔天之浸(指黄河)近在咫尺之间,言建都者,其亦有鉴于往事哉!”北宋名将韩琦曾建议加固京师外城,以此加强京师的防守,他说:“北戎势重,京师坦而无备,若一朝称兵深入,必促河朔重兵与之力战。彼战胜,则疾趋澶渊。若京城坚固,戒河朔之兵勿与战。彼不得战,欲深入则前有坚城,后有重兵,必阻而自退。退而邀之,击之,皆可也。”谏官余靖表示反对,他说:“王者守在四夷,今无故而修京城,是舍天下而为婴城自守之计。”皇帝同意余靖的意见,韩琦加固京城的建议被否决。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2-05 21:06
        回复
          1126年,金国见北宋已弱不禁风,兴兵大举南下,包围开封。1127年,金兵占领开封,北宋灭亡。被金兵洗劫一空的开封从此风光不再,汴河航道逐渐湮塞,南北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也慢慢丧失,开封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宣告结束。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2-05 21:14
          回复
            后来为什么不在长安建都了呢?汉朝和唐朝在这里建都,主要是因为传统,这里是传统的首都,政治和文化等基础比较好,省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里越来越变得落后了。
            到唐朝后期和宋代及以后,这里已沦落为大漠塞外,原来平静的西部也不再平静,长年的战乱当这一地区完全毁坏了。而新的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等作物,在这里并不适合生长,原来粮食产量极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些新作物的滋养下,迅速赶上并超过了战乱不断的西部和中原地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明朝时首都就建在南京。此时的北京都没人愿去,朱棣是被发配到那里去的,后来夺了大明的江山。而此时的长安与这些东部地区相比,已经是一片黄沙掩映下的塞外边城了,人口不多,吃饭都成问题,当然不可能再成为首都了。
            所以,最终使长安不再成为首都的,应是水稻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进而使它失去了作为首都的基础。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2-05 21:18
            回复
              宋朝都城。开封市最骄傲的一段历史。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2-06 06: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