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回忆说,对于王小波的死,他不应该感到突然。
还说,小波心里有太多的事,脸上的疲惫实际上是心理的疲惫。
读书能把一本书翻烂成散页的人,是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偷着乐的人。
但他愿意把书中乐趣拿出来分享,哪怕当下对他文章涉及的“裆下”要进行阉割处理。
如果写作能给他带来快乐,那么何来心理的疲惫?
我觉得应该是现实问题。
他是一个与人沟通相当沉默的人。
采访,座谈会等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让他很不适应。
但妻子李银河又让他去做这些事情。
朱伟第一次看王小波的作品,就是李银河带着去的。
当年两人游历美国欧洲,称得上快活。
回到北京,小波已经不再适应北京的气候。
同时不能适应的,还有随之而来的采访,座谈会。
他并快乐,表现出心里的疲惫。
李银河喜爱小波的文字,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就如同一个孩子发现了一处绝妙的游乐园,急于向伙伴分享。
但却忽视了小波的性格。
我觉得这是不能容忍的,夫妻多年,对小波的内心世界太不了解了。
同样的事情还出在沈从文先生和张兆和身上。
张兆和被情书和锲而不舍的追去所感动,接受了她编上号的这位“青蛙13先生‘.
但终其一生都没有走进沈从文的世界。
死后才了解,然后长篇累牍的修正,我觉得并不能改变当时两人情感的处境。
正如那句: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那么这种不幸将伴随你的一生。
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