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记忆吧 关注:818贴子:17,452
  • 12回复贴,共1

大襟袄、缅裆裤(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清代到民国,以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大襟袄、缅裆裤,是雁北农村最常见的装束。曾数百年引领服装潮流。时至今日,在雁北农村,穿大襟袄的已不多见了;因为舒适,缅裆裤仍被部分老人钟爱。
大襟袄,顾名思义,两侧的衣襟一大一小,是不对称的。男人是左开襟,女人是右开襟。穿它时,大襟覆盖小襟,并一直延长到小襟一侧的腋窝下边系扣。扣子也不是现在我们衣服上的那种纽扣,而是自己制作的盘扣。
盘扣的扣子是用称为“袢条”的折叠缝纫的布料细条编织而成。这个过程称为“缲”(读作qiao,系一种缝纫方法。把布边儿往里卷,把针脚藏到里边,从外面看不出来)。用缲好的布带编成蒜疙瘩形状,缝在大襟上。扣门也是用同样的布带做成环状,缝缀在小襟一侧的腋窝下,这样具有纽扣功能的疙瘩扣门就齐全了。扣门有九扣的、有七扣的,最常见的是五扣的。扣门的个数绝对不能缝制成双数,那叫“四六不成人”,意即,如果扣门是四个或六个这样的双数,那这人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虽然说起来有些荒诞,但已成定则,无人敢不遵循。其中之奥义我至今揣摩不透。
严格意义上说,大襟袄这种装束,更注重的是实用效果。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不具备现在里三层外三层御寒的条件。一件光板棉袄大人穿过孩子穿;男人穿过女人穿。冬天能有棉衣棉裤穿,那已是很幸运的事了,至于颜色、款式、做工,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冷风会直接冲击胸口,人不仅容易受寒,更容易得病,大襟袄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宽阔的大襟,正好把整个胸腹部包裹起来,再大、再冷的风也不能直接侵蚀人的身体了。这种着装看似人们的无奈之举,但仔细想来,却是先辈们为适应大自然环境,聪明才智淋漓尽致的发挥。
为何女人更钟情于大襟袄?这也是由它的实用性决定的。天寒地冻的冬天,母亲要给孩子喂奶,把光溜溜的婴儿从被窝里抱出来,裹在大襟袄里面,恐怕再也没有比这个方法让孩子更暖和的了。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肌肤相贴,在母亲温暖的呵护下,吸吮着乳汁,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那时的传统服装,不管是棉袄、长袍还是褂子、背心,都没有过肩和袖窿。更为神奇的是,这些衣服通常都是用一片布缝起来的,如果将它们展开,就可以完整地平铺在地上,形成一个“十”字。而现代人穿的衣服,一般都是由多块布片缝制而成。
  这是一种简单的二维平面式直线裁剪方法,只需将袖底缝和侧摆缝缝在一起,再缝上盘扣,一件最简单的上衣就算是做成了。

汉语词汇中,衣裳两个字密不可分,上衣下裳,是一个整体。与大襟袄搭配的裤子就是缅裆裤了。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条件下,无论是衣,还是裳,最大的功用是遮体、御寒、保温,缅裆裤把这些功能充分地揉合在了一起。凡是看过《红高粱》电影的,对里面男人们光着脊梁,穿着缅裆裤抬轿子的镜头,印象一定很深刻。
七十年代,意大利摄影家安东尼奥尼曾用长镜头记录下了中国的“缅裆裤”。那个推着独轮车来上茅厕的山里汉子,一边解开“缅裆裤”,一边进入茅厕。当他掖着裤腰迈出茅厕时,迎面见到正拿着“黑炮筒”对准自己的鬼佬,只好躲进了别人的门内。
缝制缅裆裤不用量体裁衣,只要大致估算一下腿长就行了,腰围臀围皆不用考虑。缝制缅裆裤的工艺流程是:先用粉块在家织粗布上画出裤子的轮廓,然后用针线把剪下来的四片裤片缝在一起,主体就算完成了。然后再在腰部接上四五寸宽的白布作为裤腰,一方面是便于系裤腰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腰部保暖。穿着时,把腰部多余的部分向中间折过来,用腰带扎紧。再用布条将腿部扎紧,防止风从裤管里灌进来。这样,再冷的天,再大的风都难以直接侵袭身体了。
缅裆裤没有裤兜,因为那时的人没有那么多鸡零狗碎的物件要带在身上;前开门或是侧开门也是没有的,男人们想要尿尿,得把裤子使劲往下褪才行。也有男人偷懒,小解时不解裤带。把裤子前方拉下,裤带仍系着裤子的两侧和后部的上腰,小解毕把肚皮收缩,前端裤腰拉入裤带。
腰带呢?也就是一根稍粗一点的布条,束腰时先把肥大的裤腰缅好,再用腰带勒紧,然后系上个活扣就行了。
这样的腰带用起来自然很不方便,“方便”时为了避免掉在地上,通常都是搭在脖子上的。唯一的好处是,如入农村男女通用的露天茅厕,只要把腰带搭在门旁的土墙上,即可警示里面有人,这样就能避免误闯误入造成的尴尬。
缅裆裤没有前后裆之分,唯一能让人分得出是男裤还是女裤,得从裤裆处的尿渍分辨。男人的裤子好认,前面有污渍。
这才是真正的中式服装,毫无科学合理的裁剪和缝制理念和技术,也说明老祖宗创造力不高。在受西裤影响之前,大多数中国老百姓不会裁剪裤裆,只是简单地将布片缝起来,所以很难做出合体的裤子。直至西方服饰传入中国之后,我们的服饰设计里才渐渐有了修身、收腰等概念。
裤腰肥大是缅裆裤的传统风格,那么缅裆裤的裤腰到底能肥大到什么程度呢?听说裤腰可长及胳肢窝;至于裤腰有多肥,讲一个故事你就明白了:那时,得胜堡的社员们都是集体出工,一群人在一起干活时就免不了扯闲篇、开玩笑。一天,一个队长一天犯了众怒,几个社员悄悄地嘀咕了几句,突然间一起动手把他摁倒在地上,解开他的腰带,扯开他的裤腰,拧住胳膊让他上身前屈,强行把他的脑袋摁进裤裆,用腰带穿过腿弯把脖子和大腿紧紧地系在一起。再用别人贡献出来的一根腰带把这人的双手绑在身后,然后任由着这人挣扎叫喊,大家则是站在一旁拍手大笑。试想,要是裤裆小了能摁得进去吗?
穿缅裆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逮起虱子来方便。在地里干活歇着的时候,如果跟前没有女人,你就看吧,准就有人耐不住虱子的骚扰,当众解开裤裆逮虱子。在那个年代虱子是大众宠物,每人身上都养着一大群,谁笑话谁?
那时,不管男女,穿缅裆裤都是直进直出,无人有内裤。讲究些的女人裆里缝块破布,经期完了可以拆洗一下。
记得得胜堡有个地主分子,他胡子留的乱七八糟,跟田里的蒿草没什么区别;头发比胡子更乱,已经擀了毡了;脸黑的跟木炭一样。他冬天穿的那条缅裆裤可能十几年没有拆洗过了,里面的棉花已经板结,立在地上能站住。他有个铜烟锅子,成天插在腰带上。
文革中,电建公司的走资派邱莱,虽然平时脾气极为随和,但犟起来比谁都厉害。“群专”让他交代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他死不承认,因此几乎每次传讯,都要挨打。审讯时,让他低头弯腰,身体呈九十度,坦白交待“罪行”。稍不服从,一旁抡圆的皮带、棍棒,就会狠狠地抽向他的脊背。后来他的老伴特地为他准备了一条老式的缅裆裤,裤裆深,腰身高,几乎可以提到胸部。这样可以保护后腰,不致在挨打时伤了内脏。一次果然打得非常厉害,幸亏有那条棉裤抵挡,他居然挺过来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冬天也穿缅裆裤。他的那条缅裆裤比实际的腰围要肥出一倍。原本身材修长的他,看上去腹部总是鼓鼓囊囊的,给人一种发福的感觉。那时他经常去北京出差,因为那条窝窝囊囊的缅裆裤,好几次被卫生部的门卫喝止,人家直以为他是上访人员。写到此处,我潸然泪下。
别看勉裆裤“方便”时不方便,也穿不出体形美来,不过那可是传统“国服”,已被咱们老祖宗们穿了数百年了。“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顽铁生辉”,听说新版《红高粱》一火,缅裆裤也跟着火了,“九儿”同款网上卖到了上千元。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再一次引领了时尚。
旧勉裆裤估计今后的升值空间会更大。趁着现在乡下还有人家没有舍得扔,有心人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花个百儿八十的去淘上几件,然后再放上个几百年,等到十八辈孙子娶媳妇时拿到苏富比去拍卖,准能在北京五环里边买上一套三居室,您看有多划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6b2690102w1d1.html


1楼2016-01-31 17:39回复
    哈哈,以前人们说绉裆曳裤,就是说的这种棉裆裤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2-01 10:55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2-01 18:43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2-01 20:36
        收起回复
          五十以下的没穿过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2-02 20:18
          回复
            回忆,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2-03 18:45
            回复


              7楼2016-02-08 16:16
              回复
                现在还有人右冬季穿这种柿裤我就是一个已穿了十五伞大挡柿裤现在在此京延庆山区女儿家养老!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8-05 13: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