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期间王钏钏利用假期为病人义诊。
中国网山西 人常说中医越老越值钱,可是在垣曲县中医院,“小王大夫”的名声却很大,他的号,需要提前十天才能挂上,每逢他出诊,诊室里总是坐满了病人。
这个年轻的小王大夫,名叫王钏钏,今年29岁,中医师,主攻疑难重症,是当地响当当的一位“名医”,病人们都夸他是个接地气的中医大夫。
中医院来了个研究生
2014年7月,对于垣曲县中医院院长王喜平而言,时间颇为难熬。因为他曾三顾茅庐的一个中医研究生,被人“挖”了墙角。而“挖”走墙角的,是当地另外一所各项条件都好很多的知名医院。被挖走的,就是王钏钏,彼时,他刚刚从山西省中医学院研究生部毕业。
2001年到2014年间,爱好学医的王钏钏先后就读于山西省运城市卫校骨伤专业、山西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山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及研究生部,曾跟随山西省名中医赵尚华、王有奎、贾文魁、赵杰、门九章等老师学习。由于对中医的痴迷,王钏钏研究生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中医研修班等方式参加学习了黄煌、冯世纶等中医大家的讲座培训课程,并反复研习了张锡纯、冉雪峰、胡希恕等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
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后,他利用假期在陈村老家、垣曲县中医院、乡镇卫生所等进行中医义诊,把课本知识、名家经验用于临床实践,疗效得到患者认可。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个高学历、经验足的年轻人要留在外地发展时,他却回来了。
说起回乡,王钏钏显得很淡然。他来自农村,了解基层患者的艰辛,看病难、看病贵对大病患者是普遍现象,很多肿瘤、大病患者病后丧失劳动能力,不得不因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导致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也是他毕业后坚持回基层开展中医诊疗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层更是学习和进步的绝佳时机。很多病例,不一定是上面大医院能见到的,这里的病人,可能情况更复杂,也更有挑战性。”王钏钏如是说。再后来,他放弃了条件较好的医院,选择了各项条件相对较差的县中医院。
这个医生不太冷
正式来到县中医院时,王钏钏早已小有名气。除了医术高,脾气好、容易沟通,也是病人乐意跟他亲近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钏钏从农村来,他知道如何开解病人,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马大爷今年71岁,2014年体检时发现肾肿块,后来确诊为恶性肿瘤。知道这个病很难治,马大爷固执的回了家,“准备回去自生自灭。”
其时,对马大爷而言,最大的打击来自精神上,他想不通,不明白自己怎么会遭此噩运,精神一下子就垮了。
来找王钏钏时,马大爷几乎没抱什么希望,“进来一看,这么年轻一小孩儿,能治好我这病?我真不相信。”看到王钏钏这么年轻,他更失望了。
因为没有更好的法子,马大爷不得已只能让王钏钏看病。很快,王钏钏的治疗有了效果,更明显的是,马大爷的精神好了很多。
“很多我们想不明白的事,王大夫能给讲明白。不仅医术高,素质更高。”马大爷说,每次来复诊,他都喜欢跟王大夫聊两句,不断给他宽心,讲讲这次药方有了什么调整,如果人不多,王钏钏还会讲一些身边逐渐好转的病例,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王钏钏自己也说,越是病重的患者,心理越是脆弱,如果没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治疗是很难取得疗效,因此帮助患者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非常重要。
这个小王大夫到底有多受欢迎?11月12日,院长王喜平告诉我们,王钏钏的号已经排到了10天之后。据垣曲县中医院统计,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王钏钏共接诊患者近万余人次,不仅有本地区民众,还有周边县市甚至河南省等地的患者。
截至目前,王钏钏的门诊接诊肿瘤治疗达上千次,接诊肿瘤患者100余人次,有部分患者复诊次数达几十次以上,甚至个别患者复诊次数达百余次,“从临床观察来看获得了很好的远期疗效,甚至有个别肿瘤患者达到了临床治愈效果。”
123下一页
中国网山西 人常说中医越老越值钱,可是在垣曲县中医院,“小王大夫”的名声却很大,他的号,需要提前十天才能挂上,每逢他出诊,诊室里总是坐满了病人。
这个年轻的小王大夫,名叫王钏钏,今年29岁,中医师,主攻疑难重症,是当地响当当的一位“名医”,病人们都夸他是个接地气的中医大夫。
中医院来了个研究生
2014年7月,对于垣曲县中医院院长王喜平而言,时间颇为难熬。因为他曾三顾茅庐的一个中医研究生,被人“挖”了墙角。而“挖”走墙角的,是当地另外一所各项条件都好很多的知名医院。被挖走的,就是王钏钏,彼时,他刚刚从山西省中医学院研究生部毕业。
2001年到2014年间,爱好学医的王钏钏先后就读于山西省运城市卫校骨伤专业、山西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山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及研究生部,曾跟随山西省名中医赵尚华、王有奎、贾文魁、赵杰、门九章等老师学习。由于对中医的痴迷,王钏钏研究生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中医研修班等方式参加学习了黄煌、冯世纶等中医大家的讲座培训课程,并反复研习了张锡纯、冉雪峰、胡希恕等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
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后,他利用假期在陈村老家、垣曲县中医院、乡镇卫生所等进行中医义诊,把课本知识、名家经验用于临床实践,疗效得到患者认可。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个高学历、经验足的年轻人要留在外地发展时,他却回来了。
说起回乡,王钏钏显得很淡然。他来自农村,了解基层患者的艰辛,看病难、看病贵对大病患者是普遍现象,很多肿瘤、大病患者病后丧失劳动能力,不得不因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导致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也是他毕业后坚持回基层开展中医诊疗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层更是学习和进步的绝佳时机。很多病例,不一定是上面大医院能见到的,这里的病人,可能情况更复杂,也更有挑战性。”王钏钏如是说。再后来,他放弃了条件较好的医院,选择了各项条件相对较差的县中医院。
这个医生不太冷
正式来到县中医院时,王钏钏早已小有名气。除了医术高,脾气好、容易沟通,也是病人乐意跟他亲近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钏钏从农村来,他知道如何开解病人,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马大爷今年71岁,2014年体检时发现肾肿块,后来确诊为恶性肿瘤。知道这个病很难治,马大爷固执的回了家,“准备回去自生自灭。”
其时,对马大爷而言,最大的打击来自精神上,他想不通,不明白自己怎么会遭此噩运,精神一下子就垮了。
来找王钏钏时,马大爷几乎没抱什么希望,“进来一看,这么年轻一小孩儿,能治好我这病?我真不相信。”看到王钏钏这么年轻,他更失望了。
因为没有更好的法子,马大爷不得已只能让王钏钏看病。很快,王钏钏的治疗有了效果,更明显的是,马大爷的精神好了很多。
“很多我们想不明白的事,王大夫能给讲明白。不仅医术高,素质更高。”马大爷说,每次来复诊,他都喜欢跟王大夫聊两句,不断给他宽心,讲讲这次药方有了什么调整,如果人不多,王钏钏还会讲一些身边逐渐好转的病例,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王钏钏自己也说,越是病重的患者,心理越是脆弱,如果没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治疗是很难取得疗效,因此帮助患者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非常重要。
这个小王大夫到底有多受欢迎?11月12日,院长王喜平告诉我们,王钏钏的号已经排到了10天之后。据垣曲县中医院统计,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王钏钏共接诊患者近万余人次,不仅有本地区民众,还有周边县市甚至河南省等地的患者。
截至目前,王钏钏的门诊接诊肿瘤治疗达上千次,接诊肿瘤患者100余人次,有部分患者复诊次数达几十次以上,甚至个别患者复诊次数达百余次,“从临床观察来看获得了很好的远期疗效,甚至有个别肿瘤患者达到了临床治愈效果。”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