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素材吧 关注:7,545,579贴子:475,366,226

回复:高考语文必备:字词万千 点滴墨香舒豪情·WJC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平坦并且距离近的地方
⑤小学而大遗 。 大的方面,小的方面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处
⑧问其深,则好游者……。 深度
⑨常在于险远 。 危险偏远的地方
⑩圣益圣 。 圣人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⑦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存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使……高昂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者的区别:
使动用法: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
匠人斫而小之。[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
意动用法:主观意念的感觉,只是主观上觉得(认为)宾语怎样了。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天下变小了”只是主观感受]
为动用法:为宾语而行动。 华佗脉之。[有为宾语怎样的意味]


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6-01-30 10:57
回复
    二、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
    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
    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
    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字形法、结构法、迁移法、代入法(语境法)
    (一)字形法
    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例:
    1、如“振长策而驭宇内。”“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 (竹质)马鞭”。
    2、再如“理”,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治玉”。
    3、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荆轲刺秦王》
    4、用“糸”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往下吊)
    5、解释下列句中“籴”字的含义:
    ①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②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全国I)
    解析: “籴”是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dí)——买进粮食
    “粜”(tiào)——卖出粮食
    积累:
    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古代主要指金属)、
    氵(水)、灬(火)、土、木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 、犭、 鸟、虫——与动物有关。
    辶(辵、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讠(言)、忄(心)——与语言、心理有关;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 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女”——与妇人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
    “冖”——与笼罩有关;
    “攴(pū) ”与敲击有关
    “尸”—— 与身体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月”—— 与肉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页”——与首有关;
    “自”——与鼻有关;
    “目”——与眼有关。


    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6-01-30 10:58
    回复
      三、迁移法(课内迁移、通假迁移、成语迁移、邻字迁移)
      1、课内迁移
      高考文言虽选自课外,而答案差不多在课内。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一般词语、成语中的用法,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07年广东卷)
      “善”理解为“友好”是否正确?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友好,与……交好。
      2、通假迁移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1)、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影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娶 ”。
      3、成语迁移
      借助现代汉语中熟知的词语、成语来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 (2006年湖南卷)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日薄西山 bó
      〖解释〗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4、邻字迁移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同义连用)。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16-01-30 11:00
      回复
        (四)代入法(语境法)
        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根据实词在文中的特定环境来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1、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
        (1)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玩味 (2007广东卷)
        (2)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 (2007广东卷)
        2、紧扣人物进行分析推断
        (1)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理解为“以……为王”还是“让……为王”?
        王:让……为王,使……为王
        (2)谭谢不纳,母大困(06年广东卷)谢:道歉
        “谢”理解为“道歉”是否正确?
        谢:拒绝。人物比较,谭敬先是允恭的朋友,不接纳允恭的母亲,而杜环只是允恭的朋友的儿子,却收留,可见其善良厚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16-01-30 11:00
        回复
          接下来不知道发什么。。让我想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6-01-30 11:03
          回复
            句式?句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6-01-30 11:04
            回复
              文言句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16-01-30 11:04
              回复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
                a、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b、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
                a、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b、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
                c、其巫,老女子也。(《西门豹治邺》)
                3.……者,……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
                a、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粟者,民之所种。(《论贵贮疏》)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c、宴婴,齐之喜辞者也。(《宴子使楚》)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如: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没有关系,这是行仁政的途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6-01-30 11:05
                回复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如:
                  (1)有罪受贰。(《左传·哀公六年》)
                  因有罪不被信任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人控制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表示被动。“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你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
                  王之蔽甚矣。
                  大王被蒙蔽很深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16-01-30 11:05
                  回复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1)廉颇为赵将,( 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
                    (二)省略谓语
                    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 觉)非前物。
                    (三)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1.省介词“于”,如:
                    岁征(于)民间
                    2.省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16-01-30 11:06
                    回复
                      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但在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有些文言文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主语“汝之不惠” 谓语“甚”)
                      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孰、安、焉等)。
                      如:1、“大王来何操(操何)?”(《史记·项羽本纪》)
                      2、“何以(以何)战?”(《曹刿论战》)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
                      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 中心词+定语+者
                      如: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何刺秦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中心词+而+定语+者
                      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3. 中心词+之+定语
                      如: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注意:
                      1、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2、数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如:“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今译时一般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88楼2016-01-30 11:06
                      回复
                        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袁州老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办法报答总管。
                        3.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 (人、物、事)
                        几无所逃着。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取吾城,不予我壁,奈何?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
                        6.如……何
                        译为“把……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方法,人,物”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
                        夫子何命焉为? ( 有)什么见教呢?
                        12.何……为,译为“为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庸……乎,译为“难道……吗?”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其……乎,译为“难道……吗?”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中国难道果真是老大(落后衰老)帝国吗?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7.……之谓也,
                        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18.孰与,与……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19 .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0. 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如: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1. 有……者,译为“有个……人。”
                        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来自Android客户端89楼2016-01-30 11:06
                        回复
                          我需要去吃个饭!


                          来自Android客户端90楼2016-01-30 11:07
                          回复
                            接下来!更文学常识![一般出现在选择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8楼2016-01-30 23:49
                            回复
                              文学常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9楼2016-01-30 23: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