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吧 关注:3,671贴子:6,296
  • 3回复贴,共1

李俊慧:为什么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为什么套套逻辑不是科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是《“武汉之行”纪要(之二)》(http://tieba.baidu.com/p/4138451296)的最后一部分。


IP属地:广东1楼2016-01-29 13:06回复
    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有读者推荐了一本叫《向伪心理学说不》的书。这本书是一个外国的心理学家写的,以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普通人讲解真正的心理学是什么。那读者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里面一开头也是致力于澄清心理学的科学本质,因此也讲解了“可证伪性”这个用于判断科学还是非科学的标准。我稍稍看了一下此书的开头,感觉此书说是通俗,但还是写得相当拘束,格式行文比较像学术论文,跟张五常教授的“经济散文”那种洒脱相比,真个是没得比。其次此书的作者对于什么是科学的事实验证其实还是半通不通,只认可能重复进行的实验室实验,未能摆脱“精确地错”的思维误区,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量度”。但此书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它解释了为什么要用“可证伪性”来为判断科学还是非科学的标准。这一点我就是看波普尔的书也没搞明白,但此书在这一点上就真的讲得非常通俗易懂。
    它说,波普尔观察各种学科的发展,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学科发展迅速,而有些学科却发展停滞。于是波普尔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学科的发展速度呢?瞧,波普尔作为一个研究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的学者,他也是在做解释现象的事情啊!只不过科学是研究各种事物的规律,而科学哲学就是研究科学本身的规律。通过考察各种学科的发展情况,波普尔找到了规律:凡是发展迅速的学科,它的理论都具有“可证伪性”!因为学科的发展,就是表现为新理论涌现,取代旧理论,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前进。如果理论不能被事实推翻(被证伪),则何来新理论取代旧理论,又何来认识的不断前进呢?所以,先别管目前的理论是对是错,它起码是必须要具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可证伪性),否则就会断绝了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机会,学科的向前发展就无从谈起了。而那些发展停滞的学科,正是因为现有的理论连在逻辑上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都没有,也就在逻辑上完全终结了学科的向前发展。波普尔所举出的典型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看似热闹非凡,什么都能解释,却导致心理学从此无法再进一步。只有在摆脱了精神分析法之后,心理学才继续踏上前进的征程。
    看了此书对波普尔为什么会提出“可证伪性”为科学的标准,我深感受益。其后我把思考引申到“套套逻辑”之上。套套逻辑不是科学是因为它没有可证伪性,这固然是直接了当的回答。但想深一层,为什么要把套套逻辑排除在科学之外呢?所谓“套套逻辑”是指同义反复,是一个命题的后半部分只是在重复前半部分,也就是说它没有包含着任何新增加的信息,不能让人类从中得到任何新知识!而人类研究科学,是为了增长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套套逻辑尽管一定是对的,却是毫无意义的对。这一下子就与张五常教授所说的“套套逻辑空洞无物”的说法完全地吻合了。说它空洞无物,其实是指它不包含新信息,不能带来新知识,则再正确都是没用的,与科学的意义毫不相关。虽然套套逻辑不是造成丧失可证伪性的唯一原因,但在套套逻辑上我们可以最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学需要可证伪性,为什么永远、绝对的正确反而毫无意义。


    IP属地:广东2楼2016-01-29 13:07
    收起回复
      之前发布了《“武汉之行”纪要(之二)》一文,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为什么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为什么套套逻辑不是科学?
      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对有关问题的理解达到更深入——我认为是达到了最深入的——境地,所以特地再发这个“补充帖”,同时也补充另一些与该文的评论互动有关的内容。
      一、“可证伪性”是科学在适者生存的竞争压力下必须采用的标准
      铁观音ALAN
      可证伪性不只是科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的前提,真是太好了!

      正因为科学需要发展,就必须要以可证伪性作为要求,即可证伪性是最能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标准,经历适者生存的淘汰后,能留下来的科学一定是符合可证伪性这一特征的。
      这个对“可证伪性”的理解我认为已经达到最深入的层面了。这是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没有达到的深度。他没有解释为什么科学的特征必须是“可证伪性”,我们只是把它当作属于科学哲学而非经济学的内容,被动地接受了这个武断的观点。
      但现在看来,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特征不是武断地提出的,而是为了要应对适者生存的竞争而出现的。
      铁观音ALAN
      是的,教授只说套套逻辑没有内容,不能证伪,科学要能证伪。但没有说这是科学发展的需要,进而是适者生存的竞争,再进而是人类的自私选择是其根本原因。

      要不是读了《向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我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深度。所以尽管这本书整体而言写得不算是有深度,但这一个亮点是非同小可的。
      闲来卖桔
      李师的这段理解可以加入到文中。科学也是适者生存,以解决问题为竞争准则的话,游戏规则中就要有可证伪性。李师没说之前,都没意识到自己先武断的接受了教授的观点。
      那她他
      对“可证伪”规则的解释大赞!这个规则适用于所有以归纳法建立起来的科学系统了。
      突然又想到卷一关于竞争准则和游戏规则谁先谁后的问题了。以此看来,的确是准则在先。从生物个体,到理论体系,适者生存是最终级的准则了。
      城市规划民工
      我记得波普尔书里有一句原话是“人类只能在错误中学习。”
      平风i
      我瞎扯一句,聪明的人是在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普通的人是在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愚蠢的人做错而不自知!
      西六级小飞侠
      没想到,这句话的内涵原来这样大。。。。。
      二、如何识别套套逻辑?不同的套套逻辑也有不同的意义
      angelscharlie
      套套逻辑是识别伪科学的一大利器,但感觉掌握起来好难,中招的人无数
      dreamguyzf
      一般现实中的套套逻辑只是多了逻辑链条的长度,老师示范是从A到B,现实是从A到D到G,到X,Y,Z,只要记录每步的推理过程就可以反向检测那个过程出错,这是线性的,还有总分总的支线型,等等,套套逻辑就是过程很完美,虽然逻辑链条很长,但只能体会推理的美学,因为最后结论回到A,形成闭合链条,程序中会出现死循环。当然无解。
      angelscharlie
      学习了,这一段对我有用,套套逻辑有时隐蔽性很强

      我觉得套套逻辑很容易辨析啊,一眼就能看穿。不用看过程,看看开头,看看结尾,就行了。
      闲来卖桔
      教授举例说哈佛优秀论文被阿尔钦指出套套逻辑,看来套套逻辑伪装的深,也要用功力看。

      因为他们过于着重看过程的分析,被里面的花哨看花了眼,就觉得深不可测,厉害无比。其实看解释对错的第一步是直接看开头与结尾,看有没有违反自私假设,有没有存在着非均衡的情况,是不是套套逻辑。这些“陷阱”都没犯再去细看中间的分析。这就是快速判断的最佳途径。
      springredliao
      新技能get~难怪李师每日吧里拂尘辣么高效~~~老长的发言,三眼两眼看完,三刀两刀剖到位

      套套逻辑也不是毫无意义,好的套套逻辑通过添加局限条件可以收束成很有用的理论。同样是套套逻辑,“四只动物有四条腿”真的是怎么都没办法变成有意义,但“自私”假设却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局限条件变成需求定律,威力强大。
      任何理论其实都是以某个套套逻辑为起点,所以套套逻辑之间还是有高下之别的。能成为理论起点的套套逻辑,都不简单。
      donots721
      自私这个套套逻辑可以当逻辑起点,民族性之类不能解释,但可以引导继续寻找解释。怎么利用套套逻辑也是一门学问啊,但是是绝对不能直接用于解释的
      猫咪乖贝贝
      有些套套逻辑是很高明,只要加进局限,依然可以影响很多人,例如很多人说研究历史就深受黑格尔的启发。
      小健健6868
      我今天刚刚读了张五常教授当年的一篇英文文章,教授当年就说过有三种经济学理论,一种是在效用模型上下功夫,一种是在production function上,最后是在constraint上面。教授自然是支持最后一种的,因为可以证伪。
      教授的博士论文里面的模型,尤其是生产模型是没有写出来的,最后也没具体写,同样的,GARY BECKER有一篇文章说要想用效用真正解释人的行为,必须假设人人效用一样。其实他们都是说生产模型与效用模型都必须假定没有变化,否定了他们的意义,然后在CONSTRAINTS上找答案。

      你不提,我都忘了效用函数与生产函数是对称的,其实是本质一样的东西。不过生产函数毕竟还是事实,效用函数完全就是心理。生产函数的问题不是它非事实,而是它本质上是工程学理论,与经济学无关。
      小健健6868
      是的,老师,一个是事实一个虚无缥缈。所以我好像从来没见过张五常教授用过效用函数,像angelscharlie说的,都是套套逻辑。生产函数在《佃农理论》用过,但是没求解,这也是否定了他的解释力,只是当符号用。

      生产函数也不是完全没有解释力,但只能解释纯工程学的问题。
      三、 再论“双盲测试”既不等于事实验证,也不等于科学本身
      dreaminit
      双盲实验不是科学的必备条件,而是实验验证的必备条件?!实验验证不是科学验证的唯一方法。
      web大魔王
      双盲实验是一种方法,与科学也无关。

      把双盲当科学,其实有点类似于把数学证明为正确(或可计算、可定量分析)当科学的错误。只不过前者的错出现在事实验证阶段(科学第三步),后者的错出现在逻辑推理阶段(科学第二步)。


      IP属地:广东4楼2016-01-31 16: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