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所以召见司马懿,还有一个原因。有人告诉曹操,司马懿发表了一番特别的言论。据说,他对曹丕说了如此的一席话:「要论子桓和子建,谁更有才能成为魏王太子,无疑是子桓。理所当然地,有一部份的理是基于子桓是懿的学生。可是,另一个取决条件为两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相较之下,子建的性格比子桓更为不羁,而子桓则较为稳重。这也是建基于子建受庄子的思想影响,正因如此,子建比子桓不谙权谋,而且浪漫洒脱又自视清高。很可惜的是,文人雅士的洒脱浪漫跟政治并不相容。曹公亦很明白在乱世中的政治中必要的手段和心态并非子建能完全做到的。更重要的关键是,子建根本无心恋战,至少乍看之下正是如此。论子建与子桓的治国才能应是不相伯仲,但论平天下,高下立见。故在考虑乱世中谁能称霸,非子桓莫属。子桓又何需担心?」
司马懿的这一席话,让曹操加深了对他的关注。司马懿懂曹操的心思,亦看破了曹植的意思。如此一个聪明人,为何在过去的三年中表现平庸呢?曹操自知他不简单。等待适当的时机,在正确的地点展现光芒才是上策。而那正好是司马懿目前做到的。
「仲达无须慌张,孤只是来看看司马家的后人是否一如既往的聪明。果然司马防没有让孤失望。而且,仲达还是个美人呢,哈哈!」曹操如此说道,可让司马懿更惊恐。难道曹操得知了什么吗?他思考。
事实上,曹操并不是没有顾忌之心,让一个有着如此心思的人留在身边绝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事,只怕某天他倒伐那就后患无穷了。但司马懿现在并没有把心思放在不好的方面,还助他儿子成长,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姑且放在身边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