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作为像我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科级公务员,也许在很长时间内都难有离开体制去打拼的机会和魄力。而即便在体制内的一次“跳槽”,对于许多公务员而言,同样是遥不可及。
在区里待了五年多之后,终于借着并区的机会,通过内部选调前往市级机关工作。这算是一次从原单位的“跳槽”,但是兜兜转转还是留在了体制内。
我报名的是市委某机关的“材料岗”,因为工作经历与岗位匹配度比较高,所以我也没有遇到太大的竞争者,也就顺利入围面试并最终入选。现在已经在走最后的调档程序了。
若是在平时,公务员想变动工作岗位,却没有这般容易。
这两年公务员辞职现象不再罕见,但作为局内人,我认为所谓的公务员辞职还远没有形成“潮”,最多也只能算是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条件下,人员的正常流动。至少就我身边熟悉的公务员朋友而言,也只有一位区商务委科长去了一家过去频繁联络的企业做了个中层经理。
身边的公务员大都还稳稳当当地端着这铁饭碗,“围城”外反而倒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纷纷断言又一轮辞职潮起,这多多少少是由公务员群体谨慎寡言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所致。
按照现行的体制,特别是去年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之前,由于体制内的养老保险与社会上不接轨,对于中年公务员而言,辞职去企业拿个三、四十万的年薪,并没有太大诱惑。毕竟,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残酷的竞争压力,体制内的安逸与“仁慈”以及可预期的十余万年薪和将来还算丰厚的养老金,仍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所以不难发现,前两年彻底离开体制的公务员,要么是刚入职没多久的新人,他们在体制内的积累还远没又达到令人难以割舍的地步;要么是有人脉有能力的领导干部,他们离职是为了换一个空间来实现人生价值,而他们所得的回报,也自然是普通公务员所难企及的。之前山东济宁市长梅永红辞职后任职华大基因,便可视为此类。
因此,作为像我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科级公务员,也许在很长时间内都难有离开体制去打拼的机会和魄力。而即便在体制内的一次“跳槽”,对于许多公务员而言,同样是遥不可及。
“跳槽”方法一:公务员选调
如果你想在体制内“跳槽”换个环境,首选是公务员选调。一般选调每年都有,主要面向主任科员及以下的公务员群体,市级机关和基层部门都会提供一些岗位。选调与普通公务员招考的最大区别,就是它只面向已具备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岗位的适配性、促进人员流动、提升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机制。
选调一般都只能选取同样级别的岗位报考,所以也不涉及到晋升问题,主要是面向那些对原工作岗位或单位不满意、想换个离家近点的单位或者单纯就是抱着“树挪死人挪活”的想法而要换个环境的公务员,但却很受基层公务员的欢迎。
不过,选调也有其残酷一面,因为大多是基层公务员想去往市级机关,虽然收入少,可是晋升快、更体面,想去的人多了也导致竞争很激烈,加上选调单位可以自行划定“1:5”的入围面试和考察的比例,所以很多参加选调的公务员都要做好“人倒没走成后院先起火”、引起领导侧目等“严重”后果。
跳槽方法二:领导慧眼识珠
相较于选调,领导的私下推荐就非常可贵了。机关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上级机关总希望网罗下级单位的优秀人才。几年前,我们单位来了个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小伙子不仅工作态度认真,业务能力更是没得话说,结果没待两年,一次开会机会就被上级领导慧眼识珠了,没过多久上面就直接把他调走了。
当然,如果碰上比较开明的领导,发觉在上级单位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就本着爱才惜才的心态,会成人之美将“爱将”送往更好的平台。
仔细算了下,就这两三年,周围同事去市级机关的有十数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每次公务员招考市级机关岗位总是那么少。市级单位更倾向于选用有过相关工作经历的,而从基层直接调用,比从应届大学生中直接招考要靠谱得多了。
跳槽方法三:逆向流动
有上的就一定有下,这也是一种体制内的“跳槽”方式。一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为了完善履历而下基层去“滚”几年。
之前与我相熟的一位处长,如今正在某镇的镇长任上。我们区前两年也制定了一项政策,选取一批优秀的区委区府机关科长,与街镇的优秀科长岗位对调,彼此都增添了履历,对坐惯办公室的区委干部来说,还真有点“上山下乡”的味道。
跳槽方法四:其他
有位同事家住在郊区,却在中心城区做公务员,每天来回奔波太劳累也缺少归属感,于是就想办法跟组织申请,调回郊区的一个镇上任职。因为不涉及到晋升都是平级调动,且属于逆向流动(从市区去郊区),组织最后也就通情达理地同意了。当然,这个过程听听容易,如果真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作为像我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科级公务员,也许在很长时间内都难有离开体制去打拼的机会和魄力。而即便在体制内的一次“跳槽”,对于许多公务员而言,同样是遥不可及。
在区里待了五年多之后,终于借着并区的机会,通过内部选调前往市级机关工作。这算是一次从原单位的“跳槽”,但是兜兜转转还是留在了体制内。
我报名的是市委某机关的“材料岗”,因为工作经历与岗位匹配度比较高,所以我也没有遇到太大的竞争者,也就顺利入围面试并最终入选。现在已经在走最后的调档程序了。
若是在平时,公务员想变动工作岗位,却没有这般容易。
这两年公务员辞职现象不再罕见,但作为局内人,我认为所谓的公务员辞职还远没有形成“潮”,最多也只能算是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条件下,人员的正常流动。至少就我身边熟悉的公务员朋友而言,也只有一位区商务委科长去了一家过去频繁联络的企业做了个中层经理。
身边的公务员大都还稳稳当当地端着这铁饭碗,“围城”外反而倒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纷纷断言又一轮辞职潮起,这多多少少是由公务员群体谨慎寡言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所致。
按照现行的体制,特别是去年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之前,由于体制内的养老保险与社会上不接轨,对于中年公务员而言,辞职去企业拿个三、四十万的年薪,并没有太大诱惑。毕竟,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残酷的竞争压力,体制内的安逸与“仁慈”以及可预期的十余万年薪和将来还算丰厚的养老金,仍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所以不难发现,前两年彻底离开体制的公务员,要么是刚入职没多久的新人,他们在体制内的积累还远没又达到令人难以割舍的地步;要么是有人脉有能力的领导干部,他们离职是为了换一个空间来实现人生价值,而他们所得的回报,也自然是普通公务员所难企及的。之前山东济宁市长梅永红辞职后任职华大基因,便可视为此类。
因此,作为像我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科级公务员,也许在很长时间内都难有离开体制去打拼的机会和魄力。而即便在体制内的一次“跳槽”,对于许多公务员而言,同样是遥不可及。
“跳槽”方法一:公务员选调
如果你想在体制内“跳槽”换个环境,首选是公务员选调。一般选调每年都有,主要面向主任科员及以下的公务员群体,市级机关和基层部门都会提供一些岗位。选调与普通公务员招考的最大区别,就是它只面向已具备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岗位的适配性、促进人员流动、提升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机制。
选调一般都只能选取同样级别的岗位报考,所以也不涉及到晋升问题,主要是面向那些对原工作岗位或单位不满意、想换个离家近点的单位或者单纯就是抱着“树挪死人挪活”的想法而要换个环境的公务员,但却很受基层公务员的欢迎。
不过,选调也有其残酷一面,因为大多是基层公务员想去往市级机关,虽然收入少,可是晋升快、更体面,想去的人多了也导致竞争很激烈,加上选调单位可以自行划定“1:5”的入围面试和考察的比例,所以很多参加选调的公务员都要做好“人倒没走成后院先起火”、引起领导侧目等“严重”后果。
跳槽方法二:领导慧眼识珠
相较于选调,领导的私下推荐就非常可贵了。机关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上级机关总希望网罗下级单位的优秀人才。几年前,我们单位来了个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小伙子不仅工作态度认真,业务能力更是没得话说,结果没待两年,一次开会机会就被上级领导慧眼识珠了,没过多久上面就直接把他调走了。
当然,如果碰上比较开明的领导,发觉在上级单位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就本着爱才惜才的心态,会成人之美将“爱将”送往更好的平台。
仔细算了下,就这两三年,周围同事去市级机关的有十数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每次公务员招考市级机关岗位总是那么少。市级单位更倾向于选用有过相关工作经历的,而从基层直接调用,比从应届大学生中直接招考要靠谱得多了。
跳槽方法三:逆向流动
有上的就一定有下,这也是一种体制内的“跳槽”方式。一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为了完善履历而下基层去“滚”几年。
之前与我相熟的一位处长,如今正在某镇的镇长任上。我们区前两年也制定了一项政策,选取一批优秀的区委区府机关科长,与街镇的优秀科长岗位对调,彼此都增添了履历,对坐惯办公室的区委干部来说,还真有点“上山下乡”的味道。
跳槽方法四:其他
有位同事家住在郊区,却在中心城区做公务员,每天来回奔波太劳累也缺少归属感,于是就想办法跟组织申请,调回郊区的一个镇上任职。因为不涉及到晋升都是平级调动,且属于逆向流动(从市区去郊区),组织最后也就通情达理地同意了。当然,这个过程听听容易,如果真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