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上大体同意cantonesegood网友的看法,只不过他认为广东话的重新流行,是因为年青人到了一定时候,就要找到身份和文化的认同,而普语不足以让其找到地方上的认同感。而我的观点,除了对于这位网友观点的认同外,另外还建立在经济分析上面。注意了,我的看法,代表对将来的预测,而不是什么单纯的愿景。
深圳,一直在广东省内客观上存在着与广州的经济竞争关系,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它有必要也一直要求建建立一个通向珠江西岸的交通要道。
而此前,在深圳地区的广东粤语使用人士,主要就是深圳的围头人,还有本地的客家人和后面迁移过来的潮汕人,但是对于后两者来说,粤语并非母语,在粤语流行时,其使用次数可能超过本身的母语,但在另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如普语出现后,很可能就会转过去说普语了。 围头人,本身是粤语的支系,但围头人在香港主要多生活在新界地区,也就是农村,再考虑到深圳在改革前只是个小县,那么可以说,围头人在改革开放后大量知识程度高部分兼有身体和资金背景的北方人士南下的情况下,变得沉默,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因为在文化上知识程度上资金上,都比较难与北方人竞争,何况对方在人数上占了绝对的优势。深圳粤语人历史上出来的厉害人物,除了澳门的何赌王家族外,我真没听说过有哪位了。 再看看深圳,周边地区,地图上右边沿着凤岗清溪还有龙岗一直去到惠阳惠东,这些镇和县,多数都是非粤语为母语的客家人,再过去就是海陆丰和潮汕了 。向下看,理论上深圳是接壤着香港的,但是大家看地图就知道,实际上深圳的核心地区,也就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如福田罗湖等,相邻的都是香港的农村,分两边走,一边是元朗,一边是上水,沿路下去,要走很远的一段路才能到达香港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区。而元朗上水粉岭大埔屯门这些农村地区,客家人占的比例不小,有的还是近半数,剩下来的就多是围头人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香港跟深圳历来相邻,但是香港的商业文化三十年来却不能对深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只能是辅助性的作用。这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然,深圳也是有跟粤语经济强区接壤的,比如说东莞的粤语人区域,但是可惜的是,接触面太窄。而且,大家不要忘记,东莞在改革开放前,原来也只是个小县,他也没有自已很强的经济文化去影响深圳后来的北方移民。东莞现在的经济也比较强大,但是,这个强大是在过去三十年来慢慢形成的,而且本地人在制造业的力量并不算太强,主要力量是在会展和酒店业等服务业上。也就是说,现在深圳,基本上都是被客家或者是本身文化影响力稍弱的粤语支系地区所围绕。
但是这种局面,将在未来几年里迅速改变,2006年中旬,深圳市政府提出興建深中大橋,以連接深圳市和中山市。其实深圳一直有这方面的建议,但网上说是广州不高兴,所以计划一拖再拖,改了又改,因为怕这样影响了广州在全省的经济中心地位。当然,这些仅是传闻,未必可足信。但也从侧面上说明了,这条道路的重要性。因为,一旦建成,深圳将从现在的主要跟珠江东岸地区交往,转变成离珠江西岸的中山市,仅仅是三十分钟路程。而,原来,则是一个半小时以上。而现在的信息是,正式的名称是深中通道,五年后完成,投资约四百多亿元,是国家的重点建设工程。
中山仅仅是一个县发展过来的市,人口有限。为什么国家要投这么大一笔钱建这个桥?为什么深圳又极力争取?因为,深中通道瞄准的,不只是中山,而是整个珠江西岸地区,包括了中山珠海江门(也叫做五邑)还有阳江一直远至茂名湛江等地。 建了这条桥,深圳在广东省的地位才能够稳固,它的作用才完整,因为这样,它才可能幅射到珠江西岸地区,同时,也把珠江西岸地区的财富人才吸纳过来。 做到这点,它跟广州的竞争就有了更佳的位置,毕竟,现在相邻的惠州,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是市区和博罗,而不是惠阳和惠东,更不用说海陆丰,深圳肯定考虑过,自已的一边是较弱的市,还是市中较弱的区,而另一边的东莞已经发展起来,不太听使唤,且另一边的东莞离广州太近,随时有被广州磁力吸附的危险。但是,凡事必有两重性。
中山和珠海,古称香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建国前广东商帮能在旧上海与江浙商帮一较高下,大家平起平坐,为首的就是香山商帮,代表性的,是上海第一街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老板全是香山人。 当然,接下来的同属广府人的佛山商帮和潮汕商帮都很不错,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香山商帮,除了四大百货公司外,还有上海的电影院大王卢根,还有糖果大王马玉山马宝山兄弟。 香山人在香港的实力也很强,比如说四大地产家族之一的郭家,香港最大的两个本地百货永安和先施,就都是香山人之后。 香山历史上因为出了孙中山,本地人见识不凡,这也是一个优势。改革开放后,中山就是广东经济上的四小虎之一,民营经济一直不错。接下来就谈同属广府人的五邑,五邑是广东的侨乡,号称是海外侨胞人数相等于本地人数,而且多数在北美,至今美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华社中华会馆,就是五邑人份量最大,美国的华人首富,在全美排第三十九名,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陈颂雄,就是台山人。 江门(也叫做五邑)出了名是GDP一般,但是手上的侨汇多美钞多。 光算中山珠海还有江门,本地人都多达五百万人,而且文化上绝对是以广府文化为主,且与香港和澳门关系很深,比如说澳门三分之二人口就是中山珠海和五邑的广府人。所以,深中通道建成后,广府文化粤语文化对于深圳的影响事必是加倍的。我们也不要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广东最富的,其实不是大城市的原居民,而是工业活跃的县级地区的土豪,比如说顺德南海中山还有东莞的原居民,所以,当这些人进入深圳后,必然带来自已的资金和文化影响。
这还不算,另一个重点工程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跟珠海的距离缩短到约四十分钟,对于珠江西岸的影响力同样加深。 在香港人的收入和商业文化对于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至今尚有一定优势的情况下,我相信对于中山珠海江门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影响力会更强,也就是说很好的加强了珠江西岸的粤语地区在与深圳交往过程中的文化稳固程度。 而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时间,我估计应是三年至五年左右。更厉害的一点是,随着香港人口的不断增多,市区住宅用地的不断减少和房价的高昂,新移民和部分低收入的青年港人,只能是涌入元朗上水这些农村地区,以后这些地方的客家或粤语次级方言的因素会减少,而粤语标准音的文化会不断增加,所以,深圳会变成是三面都与粤语区接壤。
同样的,因为深圳自身的定位是全国性的高科技中心和经济重点城市,所以,将来南下的北方人仍会是络绎不绝,但是因为深圳市区的房价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相信以后相当比例的北方外来劳力人员会是迁移到邻区的关外及邻近的惠州东莞等城市。而自身收入较高的北方南下成功人士,则会在市区安家立业并入籍。结果是深圳的整体人员迁移度下降,慢慢形成自已的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深圳将来很可能是普语和粤语并行的双语城市。 这是由深圳的地理位置和它追求成为周边地区的金融业和服务业优势所决定的。
深圳,一直在广东省内客观上存在着与广州的经济竞争关系,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它有必要也一直要求建建立一个通向珠江西岸的交通要道。
而此前,在深圳地区的广东粤语使用人士,主要就是深圳的围头人,还有本地的客家人和后面迁移过来的潮汕人,但是对于后两者来说,粤语并非母语,在粤语流行时,其使用次数可能超过本身的母语,但在另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如普语出现后,很可能就会转过去说普语了。 围头人,本身是粤语的支系,但围头人在香港主要多生活在新界地区,也就是农村,再考虑到深圳在改革前只是个小县,那么可以说,围头人在改革开放后大量知识程度高部分兼有身体和资金背景的北方人士南下的情况下,变得沉默,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因为在文化上知识程度上资金上,都比较难与北方人竞争,何况对方在人数上占了绝对的优势。深圳粤语人历史上出来的厉害人物,除了澳门的何赌王家族外,我真没听说过有哪位了。 再看看深圳,周边地区,地图上右边沿着凤岗清溪还有龙岗一直去到惠阳惠东,这些镇和县,多数都是非粤语为母语的客家人,再过去就是海陆丰和潮汕了 。向下看,理论上深圳是接壤着香港的,但是大家看地图就知道,实际上深圳的核心地区,也就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如福田罗湖等,相邻的都是香港的农村,分两边走,一边是元朗,一边是上水,沿路下去,要走很远的一段路才能到达香港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区。而元朗上水粉岭大埔屯门这些农村地区,客家人占的比例不小,有的还是近半数,剩下来的就多是围头人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香港跟深圳历来相邻,但是香港的商业文化三十年来却不能对深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只能是辅助性的作用。这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然,深圳也是有跟粤语经济强区接壤的,比如说东莞的粤语人区域,但是可惜的是,接触面太窄。而且,大家不要忘记,东莞在改革开放前,原来也只是个小县,他也没有自已很强的经济文化去影响深圳后来的北方移民。东莞现在的经济也比较强大,但是,这个强大是在过去三十年来慢慢形成的,而且本地人在制造业的力量并不算太强,主要力量是在会展和酒店业等服务业上。也就是说,现在深圳,基本上都是被客家或者是本身文化影响力稍弱的粤语支系地区所围绕。
但是这种局面,将在未来几年里迅速改变,2006年中旬,深圳市政府提出興建深中大橋,以連接深圳市和中山市。其实深圳一直有这方面的建议,但网上说是广州不高兴,所以计划一拖再拖,改了又改,因为怕这样影响了广州在全省的经济中心地位。当然,这些仅是传闻,未必可足信。但也从侧面上说明了,这条道路的重要性。因为,一旦建成,深圳将从现在的主要跟珠江东岸地区交往,转变成离珠江西岸的中山市,仅仅是三十分钟路程。而,原来,则是一个半小时以上。而现在的信息是,正式的名称是深中通道,五年后完成,投资约四百多亿元,是国家的重点建设工程。
中山仅仅是一个县发展过来的市,人口有限。为什么国家要投这么大一笔钱建这个桥?为什么深圳又极力争取?因为,深中通道瞄准的,不只是中山,而是整个珠江西岸地区,包括了中山珠海江门(也叫做五邑)还有阳江一直远至茂名湛江等地。 建了这条桥,深圳在广东省的地位才能够稳固,它的作用才完整,因为这样,它才可能幅射到珠江西岸地区,同时,也把珠江西岸地区的财富人才吸纳过来。 做到这点,它跟广州的竞争就有了更佳的位置,毕竟,现在相邻的惠州,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是市区和博罗,而不是惠阳和惠东,更不用说海陆丰,深圳肯定考虑过,自已的一边是较弱的市,还是市中较弱的区,而另一边的东莞已经发展起来,不太听使唤,且另一边的东莞离广州太近,随时有被广州磁力吸附的危险。但是,凡事必有两重性。
中山和珠海,古称香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建国前广东商帮能在旧上海与江浙商帮一较高下,大家平起平坐,为首的就是香山商帮,代表性的,是上海第一街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老板全是香山人。 当然,接下来的同属广府人的佛山商帮和潮汕商帮都很不错,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香山商帮,除了四大百货公司外,还有上海的电影院大王卢根,还有糖果大王马玉山马宝山兄弟。 香山人在香港的实力也很强,比如说四大地产家族之一的郭家,香港最大的两个本地百货永安和先施,就都是香山人之后。 香山历史上因为出了孙中山,本地人见识不凡,这也是一个优势。改革开放后,中山就是广东经济上的四小虎之一,民营经济一直不错。接下来就谈同属广府人的五邑,五邑是广东的侨乡,号称是海外侨胞人数相等于本地人数,而且多数在北美,至今美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华社中华会馆,就是五邑人份量最大,美国的华人首富,在全美排第三十九名,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陈颂雄,就是台山人。 江门(也叫做五邑)出了名是GDP一般,但是手上的侨汇多美钞多。 光算中山珠海还有江门,本地人都多达五百万人,而且文化上绝对是以广府文化为主,且与香港和澳门关系很深,比如说澳门三分之二人口就是中山珠海和五邑的广府人。所以,深中通道建成后,广府文化粤语文化对于深圳的影响事必是加倍的。我们也不要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广东最富的,其实不是大城市的原居民,而是工业活跃的县级地区的土豪,比如说顺德南海中山还有东莞的原居民,所以,当这些人进入深圳后,必然带来自已的资金和文化影响。
这还不算,另一个重点工程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跟珠海的距离缩短到约四十分钟,对于珠江西岸的影响力同样加深。 在香港人的收入和商业文化对于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至今尚有一定优势的情况下,我相信对于中山珠海江门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影响力会更强,也就是说很好的加强了珠江西岸的粤语地区在与深圳交往过程中的文化稳固程度。 而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时间,我估计应是三年至五年左右。更厉害的一点是,随着香港人口的不断增多,市区住宅用地的不断减少和房价的高昂,新移民和部分低收入的青年港人,只能是涌入元朗上水这些农村地区,以后这些地方的客家或粤语次级方言的因素会减少,而粤语标准音的文化会不断增加,所以,深圳会变成是三面都与粤语区接壤。
同样的,因为深圳自身的定位是全国性的高科技中心和经济重点城市,所以,将来南下的北方人仍会是络绎不绝,但是因为深圳市区的房价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相信以后相当比例的北方外来劳力人员会是迁移到邻区的关外及邻近的惠州东莞等城市。而自身收入较高的北方南下成功人士,则会在市区安家立业并入籍。结果是深圳的整体人员迁移度下降,慢慢形成自已的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深圳将来很可能是普语和粤语并行的双语城市。 这是由深圳的地理位置和它追求成为周边地区的金融业和服务业优势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