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京剧艺术网上有谭孝曾的《朱痕记》唱段“听我妻赵锦棠细说一遍”。好像是在2008年春节京剧晚会上唱的。唱腔方面,基本上与谭富英先生1958年的录音相同,但调门高一点,是F调而不是E调。唱法上,受谭元寿先生的影响很大。谭孝曾的嗓子亮,气很足(在这方面似乎胜过崔英)。总体感觉还不错,特别是反复听了以后。但在我看来,这段唱有两大弱点。
第一是“英雄气味”过重。比如第一句“听我妻赵锦棠细说一遍”的“遍”字拖腔,和第二句“好一似刀割肉剑把心穿”的“穿”字拖腔,似乎都是用了百分之二百的力气。也许是演唱会,为了讨俏要好。但与人物剧情不合。听听谭富英先生的录音就知道了。谭富英先生是表现“心痛”而不是“义愤填膺”。当然这种“过火”的唱法不是谭孝曾先生的专利,而是现在舞台上的普遍现象,是“样板戏”后遗症的一种表现。
第二个弱点是个别发音缺乏美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莫不是她死的苦冤魂不散”的“散”字。这个字拖腔的开端很好,但随音量的放大,发音部位越来越向前移,最后完全没有了遮盖,变得很不好听(类似小孩咧嘴哭闹时发出的那种声音)。我把这段唱放给朋友听,他们也都这样认为。这种处理还不止一处。使整个唱段的美感打大折扣。然而这种发音是可以纠正的。不知为什么孝曾先生身边的人
没有向他指出(夫人就是很好的老师呀)。良药苦口,为了谭派的继承发展,恳请孝曾先生三思。
第一是“英雄气味”过重。比如第一句“听我妻赵锦棠细说一遍”的“遍”字拖腔,和第二句“好一似刀割肉剑把心穿”的“穿”字拖腔,似乎都是用了百分之二百的力气。也许是演唱会,为了讨俏要好。但与人物剧情不合。听听谭富英先生的录音就知道了。谭富英先生是表现“心痛”而不是“义愤填膺”。当然这种“过火”的唱法不是谭孝曾先生的专利,而是现在舞台上的普遍现象,是“样板戏”后遗症的一种表现。
第二个弱点是个别发音缺乏美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莫不是她死的苦冤魂不散”的“散”字。这个字拖腔的开端很好,但随音量的放大,发音部位越来越向前移,最后完全没有了遮盖,变得很不好听(类似小孩咧嘴哭闹时发出的那种声音)。我把这段唱放给朋友听,他们也都这样认为。这种处理还不止一处。使整个唱段的美感打大折扣。然而这种发音是可以纠正的。不知为什么孝曾先生身边的人
没有向他指出(夫人就是很好的老师呀)。良药苦口,为了谭派的继承发展,恳请孝曾先生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