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破解难题 完善机制
大学生村官工作应做到“五破解,五完善”
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中央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改善基层党政干部来源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基层组织部门是这一重大战略的牵头实施者,必须把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当前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和创新领域,作为一名管了十年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组工干部,终于有空在闲暇之余对自己的工作开展一个“回头看”,我觉得应该借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之风,对照“八破八立”,补齐思想意识上的短板,积极破解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形成一套集素质培训、教育管理、组织保障于一体的长效制度链条。
一是破解大学生村官入村“水土不服”的问题,完善人性化关爱机制。思想上的不稳定,是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大学生到村任职普遍存有心理落差,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前途压力等等,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态,将其形象地概括为:“单身者”的孤独寂寞感、“乡下人”的自卑无奈感、“边缘人”的失落压抑感、“失败者”的挫折无能感、“局外人”的迷茫无助感。部分到村任职大学生只是把当村官作为边工作边择业的权宜之计,缺乏长期在农村锻炼成长的打算,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脚踏实地的谋划。需要超前对他们加强心理干预和辅导,切实加强岗前培训和各种体验式的培训,落实工作生活补贴,落实各项保险待遇,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完善人性化关爱机制,教育引导他们在思想上扎下根来,做到既“身入”又“心入”,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入村“水土不服”的问题,坚定他们在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
二是破解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的问题,完善岗位管理机制。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其岗位上往往找不到工作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更不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部分乡镇和村居,在实际使用上,对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认识不清,角色定位不准,仅仅把他们当作传统意义上的“内务主任”使用,导致他们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收发文件、撰写材料甚至端茶倒水、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这就偏离了中央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初衷。应该进一步对大学生村官明岗定责,完善岗位管理机制,明确和细化大学生村官宣传教育、事务管理、民事代理、矛盾调解、创业示范、参与中心等6项岗位职责,对年度目标和聘期目标做出具体规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支持他们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切实发挥岗位作用,使他们找准定位,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三是破解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不牢”的问题,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当前,大学生村官“借用”、“走读”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乡镇从自身出发,随意抽调、截留大学生村官,从事各种临时性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实际上脱离了村级工作岗位,成为乡级机关的“跑腿”和“打杂”,分散、牵扯了大学生村官的精力。少数大学生村官工作作风漂浮,不愿深入村居一线,占着村官的岗位不作为、不干事。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做好考勤登记,规定走访入户数量,撰写《工作手记》,严格请销假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持定期述职制度,公开承诺制度,强化管理考核,加强督查督导,坚决杜绝借调现象的发生,引导大学生村官自觉屡职尽责、兑现承诺,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动态管理,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保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促使大学生村官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四是破解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本领恐慌”的问题,完善教育培养机制。村官有村官的岗位要求,村官有村官的职业特点,大学生所学专业大多远离农村和农民急需。知识和能力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有较大的落差。对农村社会问题认识不深、了解不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懂农村的“人情世故”,不善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讲“地方话”;只会与群众论“大道理”,不会与群众拉家常。少数大学生村官好高骛远,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能力建设,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弥补他们能力结构的不足,让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难以对接,“有理论用不上、有知识道不出”的尴尬局面。
五是破解大学生村官聘期结束“出路不明”的问题,完善有序流动机制。部分大学生村官对3年聘期、甚至6年聘期期满之后的再就业感到茫然,虽然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研究生可以加分,但是考试与扎根农村当村官实际上又是存在冲突的,想当好村官,就没时间静下心来复习备考,“田头”和“案头”之间存在矛盾。同时,“考试升迁”只能解决少数人的出路问题,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村官对“未卜前途”感到焦虑和迷茫。要进一步明晰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畅通拓宽留村任职、招录公务员、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和继续学习深造“五条出路”。同时定期评选市、县先进个人,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可探索破格选拔到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村党组织书记岗位,同时加大公务员和选调生、事业单位定向招录力度,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获得表彰的大学生村官,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看到希望,不仅“有为”,还要“有位”。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程,是一项富于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系统工程,面对新的形势,参加完体验式培训,见了世面,发现了不足,自己觉得还有许多东西要学,必须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举措、完善的机制,把大学生村官工作做好,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大学生村官工作应做到“五破解,五完善”
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中央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改善基层党政干部来源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基层组织部门是这一重大战略的牵头实施者,必须把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当前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和创新领域,作为一名管了十年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组工干部,终于有空在闲暇之余对自己的工作开展一个“回头看”,我觉得应该借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之风,对照“八破八立”,补齐思想意识上的短板,积极破解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形成一套集素质培训、教育管理、组织保障于一体的长效制度链条。
一是破解大学生村官入村“水土不服”的问题,完善人性化关爱机制。思想上的不稳定,是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大学生到村任职普遍存有心理落差,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前途压力等等,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态,将其形象地概括为:“单身者”的孤独寂寞感、“乡下人”的自卑无奈感、“边缘人”的失落压抑感、“失败者”的挫折无能感、“局外人”的迷茫无助感。部分到村任职大学生只是把当村官作为边工作边择业的权宜之计,缺乏长期在农村锻炼成长的打算,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脚踏实地的谋划。需要超前对他们加强心理干预和辅导,切实加强岗前培训和各种体验式的培训,落实工作生活补贴,落实各项保险待遇,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完善人性化关爱机制,教育引导他们在思想上扎下根来,做到既“身入”又“心入”,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入村“水土不服”的问题,坚定他们在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
二是破解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的问题,完善岗位管理机制。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其岗位上往往找不到工作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更不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部分乡镇和村居,在实际使用上,对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认识不清,角色定位不准,仅仅把他们当作传统意义上的“内务主任”使用,导致他们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收发文件、撰写材料甚至端茶倒水、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这就偏离了中央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初衷。应该进一步对大学生村官明岗定责,完善岗位管理机制,明确和细化大学生村官宣传教育、事务管理、民事代理、矛盾调解、创业示范、参与中心等6项岗位职责,对年度目标和聘期目标做出具体规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支持他们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切实发挥岗位作用,使他们找准定位,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三是破解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不牢”的问题,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当前,大学生村官“借用”、“走读”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乡镇从自身出发,随意抽调、截留大学生村官,从事各种临时性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实际上脱离了村级工作岗位,成为乡级机关的“跑腿”和“打杂”,分散、牵扯了大学生村官的精力。少数大学生村官工作作风漂浮,不愿深入村居一线,占着村官的岗位不作为、不干事。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做好考勤登记,规定走访入户数量,撰写《工作手记》,严格请销假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持定期述职制度,公开承诺制度,强化管理考核,加强督查督导,坚决杜绝借调现象的发生,引导大学生村官自觉屡职尽责、兑现承诺,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动态管理,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保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促使大学生村官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四是破解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本领恐慌”的问题,完善教育培养机制。村官有村官的岗位要求,村官有村官的职业特点,大学生所学专业大多远离农村和农民急需。知识和能力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有较大的落差。对农村社会问题认识不深、了解不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懂农村的“人情世故”,不善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讲“地方话”;只会与群众论“大道理”,不会与群众拉家常。少数大学生村官好高骛远,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能力建设,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弥补他们能力结构的不足,让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难以对接,“有理论用不上、有知识道不出”的尴尬局面。
五是破解大学生村官聘期结束“出路不明”的问题,完善有序流动机制。部分大学生村官对3年聘期、甚至6年聘期期满之后的再就业感到茫然,虽然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研究生可以加分,但是考试与扎根农村当村官实际上又是存在冲突的,想当好村官,就没时间静下心来复习备考,“田头”和“案头”之间存在矛盾。同时,“考试升迁”只能解决少数人的出路问题,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村官对“未卜前途”感到焦虑和迷茫。要进一步明晰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畅通拓宽留村任职、招录公务员、扶持自主创业、引导另行择业和继续学习深造“五条出路”。同时定期评选市、县先进个人,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可探索破格选拔到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村党组织书记岗位,同时加大公务员和选调生、事业单位定向招录力度,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获得表彰的大学生村官,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看到希望,不仅“有为”,还要“有位”。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程,是一项富于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系统工程,面对新的形势,参加完体验式培训,见了世面,发现了不足,自己觉得还有许多东西要学,必须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举措、完善的机制,把大学生村官工作做好,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