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聽了黃家正的open lab,當他開門的那一剎我依然feel到了這個青年音樂家如少年时般清洌的氣場。不過或許因太過興奮,一開始並未能把握機會將一些一直以來的疑問與他交流。
認識黃家正,始於張經緯的紀錄片。那是鋼琴老師的一份功課,說是看完還要寫觀後感。come on,這樣的作業不是讀中文或者讀電影、編導才做的嗎?當初作為音樂生的我匆匆寫了篇800多字的“高考論文”敷衍了事。那時候的我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作為一個讀中文的學生去聆聽他的音樂,甚至用那部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去作為我「語言文化學」final paper的研究對象。
41屆香港藝術節的時候,KJ和吳懷世合作了一場「音樂就係咁」的concert,當時的我還是站在音樂生的角度去聆聽和欣賞。我會在意KJ有沒有彈錯音,技巧如何,在做力度、表情的時候是否和我理解的或者與老師講解的不一致,或許那時候就註定了我不會是個好的音樂生,又或許,音樂這條路真的不是那麼適合我。
去年,做final paper的時候,不知是否因為角度不同,亦或是我已比當初年紀長了不少,再看「音樂人生」竟然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除了分析人物語言、行為、終極信仰之外,我竟會代入KJ的角色,站在當初的他的視角去聽,去看,去體會那個或許與他有些格格不入的社會⋯
我很慶幸,昨天的我是以一個中文系學生的角度去聆聽或者說感受KJ的音樂。王良和先生說「文學會使人多愁善感」。我很感激,這樣的「多愁善感」讓我開始鍾意思考,學會從不同的方面去看問題。
去參加Open Lab之前看到了一則關於KJ的報導,編者問他看完「音樂人生」的感受,他好像說了句「呢條友,咁都得既」。而記者的旁白則大概是說,如今的KJ比起當年收斂了不少鋒芒,現在有自己的生意要顧,不會像當初那麼「串」,轉而溫和了很多。見到他之前我一直在想,當初那個孤獨、敏感、對音樂有著獨特見解和堅持的少年如今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待客之時,無疑,他是客氣而謙和的,他自己也曾說過:謙遜也是一種力量。然而,這樣的KJ卻讓我有一絲忐忑,或許是因為我太過熟悉「音樂人生」裡的黃家正,如今,本尊和影像似乎有些出入。當然人都會成長,在不同的時期看待和對待問題的態度和做法都不盡相同。可我依然憂心,當初的那個孩子,雖然尖銳、敏感,卻有著一顆全世界最純淨的心。他用乾淨無雜質的精神和思想與音樂交流,活在只有音樂的世界裡。有些人說他孤獨、可悲,我卻不這麼看。真正能與音樂相伴的人是幸福的,因為音樂世界是簡單而公平的,你與之付出,它就會給你回報。跟金錢、名利無關,而是神思的交流,音樂能讓人明白和看透世間的一切。
可是,世界上沒有人能完全脫離社會而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這種改變是可喜的。他已經開始學會擁抱和融入這個社會,用溫暖的態度面對著身前的人和事,可這是一種適應還是一種妥協?如今他的音樂是否依然純粹?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顯然都是我多慮了⋯他在Open Lab上所表現出來的自信、專注、童心,他對音樂的堅持,希望對聽眾傳達的理念都在告訴我,他依然是黃家正,自始自終都沒有改變。一如他所說,他是個「Genius」,這個天份在我看來並非是在「fingerman」中設計出了多麼非一般的「橋」,也非曲子與曲子之間存在了多麼隱晦卻有深意的聯繫,而是,他似乎在音樂和現實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既能與大眾和諧相處又不會在音樂上做任何的妥協。
王良和先生還說過「文學最難得和有價值的地方在於讀者對於作品的再創造」,音樂也有相似之處。然而,音樂卻有更勝於文學的地方。讀者對於文學作品能做到的僅僅只是欣賞和模仿,而學音樂的人不僅如此,還能將經典作品加入理解,再度演繹。我相信,真正醉心音樂的人是能通過作品與作者直接交流溝通的。在我看來這就是音樂最與眾不同的地方⋯![](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e96c0adae014c08193b28ad3a7a025b/d9c6a026cffc1e174d30c1354d90f603728de993.jpg)
認識黃家正,始於張經緯的紀錄片。那是鋼琴老師的一份功課,說是看完還要寫觀後感。come on,這樣的作業不是讀中文或者讀電影、編導才做的嗎?當初作為音樂生的我匆匆寫了篇800多字的“高考論文”敷衍了事。那時候的我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作為一個讀中文的學生去聆聽他的音樂,甚至用那部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去作為我「語言文化學」final paper的研究對象。
41屆香港藝術節的時候,KJ和吳懷世合作了一場「音樂就係咁」的concert,當時的我還是站在音樂生的角度去聆聽和欣賞。我會在意KJ有沒有彈錯音,技巧如何,在做力度、表情的時候是否和我理解的或者與老師講解的不一致,或許那時候就註定了我不會是個好的音樂生,又或許,音樂這條路真的不是那麼適合我。
去年,做final paper的時候,不知是否因為角度不同,亦或是我已比當初年紀長了不少,再看「音樂人生」竟然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除了分析人物語言、行為、終極信仰之外,我竟會代入KJ的角色,站在當初的他的視角去聽,去看,去體會那個或許與他有些格格不入的社會⋯
我很慶幸,昨天的我是以一個中文系學生的角度去聆聽或者說感受KJ的音樂。王良和先生說「文學會使人多愁善感」。我很感激,這樣的「多愁善感」讓我開始鍾意思考,學會從不同的方面去看問題。
去參加Open Lab之前看到了一則關於KJ的報導,編者問他看完「音樂人生」的感受,他好像說了句「呢條友,咁都得既」。而記者的旁白則大概是說,如今的KJ比起當年收斂了不少鋒芒,現在有自己的生意要顧,不會像當初那麼「串」,轉而溫和了很多。見到他之前我一直在想,當初那個孤獨、敏感、對音樂有著獨特見解和堅持的少年如今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待客之時,無疑,他是客氣而謙和的,他自己也曾說過:謙遜也是一種力量。然而,這樣的KJ卻讓我有一絲忐忑,或許是因為我太過熟悉「音樂人生」裡的黃家正,如今,本尊和影像似乎有些出入。當然人都會成長,在不同的時期看待和對待問題的態度和做法都不盡相同。可我依然憂心,當初的那個孩子,雖然尖銳、敏感,卻有著一顆全世界最純淨的心。他用乾淨無雜質的精神和思想與音樂交流,活在只有音樂的世界裡。有些人說他孤獨、可悲,我卻不這麼看。真正能與音樂相伴的人是幸福的,因為音樂世界是簡單而公平的,你與之付出,它就會給你回報。跟金錢、名利無關,而是神思的交流,音樂能讓人明白和看透世間的一切。
可是,世界上沒有人能完全脫離社會而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這種改變是可喜的。他已經開始學會擁抱和融入這個社會,用溫暖的態度面對著身前的人和事,可這是一種適應還是一種妥協?如今他的音樂是否依然純粹?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顯然都是我多慮了⋯他在Open Lab上所表現出來的自信、專注、童心,他對音樂的堅持,希望對聽眾傳達的理念都在告訴我,他依然是黃家正,自始自終都沒有改變。一如他所說,他是個「Genius」,這個天份在我看來並非是在「fingerman」中設計出了多麼非一般的「橋」,也非曲子與曲子之間存在了多麼隱晦卻有深意的聯繫,而是,他似乎在音樂和現實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既能與大眾和諧相處又不會在音樂上做任何的妥協。
王良和先生還說過「文學最難得和有價值的地方在於讀者對於作品的再創造」,音樂也有相似之處。然而,音樂卻有更勝於文學的地方。讀者對於文學作品能做到的僅僅只是欣賞和模仿,而學音樂的人不僅如此,還能將經典作品加入理解,再度演繹。我相信,真正醉心音樂的人是能通過作品與作者直接交流溝通的。在我看來這就是音樂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e96c0adae014c08193b28ad3a7a025b/d9c6a026cffc1e174d30c1354d90f603728de99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