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真诠真解吧 关注:2,627贴子:47,746

回复:中医漫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医治病无非攻邪扶正,和其阴阳。攻邪最直观的就是发汗,催吐,泻下,利尿,即逐邪于外,通过汗法逐其表邪,如伤风伤寒,风湿类风湿,皮肤病及过敏性,风水(浮肿)痰饮之类的,其脉浮而津血不亏者,太阳病者皆可用汗法逐邪出表,邪去则解。不过汗法伤阳,阳气微弱不可汗,若津血有亏亦不可发汗,不是太阳病者不可轻用汗法。
吐法当病在上焦,中焦也可稍用,下焦则不可用,其病当位于消化或呼吸管道痞满等症。如曾遇一例按胸膜炎久治无效者,,其自述常觉背心寒冷,遂断其心下有寒饮,重用附子理中汤,药后即吐,食尽吐水,自觉甚凉,后轻用理中汤调理而安。非附子理中汤能催吐,而是温中散寒而力能胜邪,而出现身体自然排异现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16-01-21 17:09
回复
    阳明之病易热结下焦,下焦不通亦有或吐或泄或否或硬或秘等症状,以其热结者,多因阳气而寒而郁结,郁而化热,久若不去,传变阳明之故也。需用泄下之法,逐邪于下则安。
    至于利小便,当为湿饮内结,或寒结,或热结,寒结者温阳利水,热结者清热利水,湿饮寒热,随小便而去。
    然治病当先去表,无表症方可用下法,若表邪尚在而用下法,表邪顺势而入里了,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了。
    亦可扶正而不祛邪,若邪轻但可扶正,和其阴阳,补其气血,正已足则身可胜邪,自然汗出,或吐或泻,或小便增多,其邪自去了。
    中医用药,有汗吐泄泻,甚至衄血便血,这很可能是排异逐邪现象,也有可能是药误,所以不可轻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2楼2016-01-21 17:30
    收起回复
      三阴多寒症,也多虚症,三阳多热症,也多实症。实症宜攻,虚症宜补,寒症宜温,热症宜热。但热与寒,虚与实往往结伴而行,既无单一的虚症或实症,亦无单纯的热症与寒症。如其人体表发热,很可能是因其寒结于内,其人体表发凉,也有可能是热结于内,中医辩证不可不细,毕竟望闻问切,只是感觉,又容易疏漏,不得不胆小谨慎,故中医想快也快不起来,在急症处理更是缺乏有效的手段,配药煎药也很麻烦,不如在一些慢性病中去争站一席之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16-01-21 17:47
      收起回复
        中医有三圣,黄帝,神农与伊尹。 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传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于世。而张仲景所作《伤寒论》,一般认为与《汤液经》有收录与师承关系,现代已无法见到汤液经原貌了,无论是收录还是师承,正如王好古说 :“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5楼2016-01-22 09:50
        回复
          后来的中医流派,是以《伤寒论》为根本而各自形成的一隅之见而已,再难有如张仲景之集大成者出现。张仲景从六经论治,仍是不离阴阳,三阳三阳之分,乃阴阳表里之分,是从形而区分的。气血津精之分,是从质而区分的,人体自然体质,其阳为能量,阴为物质,气与精者为阳,津与血者为阴。五行是从系统内在的制衡与协同结构关系来划分的,这与五脏极性相统一。这三种阴阳辩证关系,就是内在本质,结构关系,分布形态的阴阳矛盾关系,这与老子所揭示的三种辩证方法是相符的。换句话说,阴阳,五行,六经已足以分析人体从本质,结构到形式的矛盾了,其它似是而非的辩证分析方法,不仅不能更为清晰,反而会导致理解与认识的困惑与混乱。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楼2016-01-22 10:25
          回复
            三大辩证工具,正是从易学中重新梳理出来,再重新应用于中医治法与治方,以期中医能返朴归真,这就是重拾中医的目的。以阴阳本质为两仪,气血津精为四象,五行制化为圆方,三维六经而拟形,升维以分析,降维以综合,化繁为易,去芜存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16-01-22 10:39
            回复
              医易同源的说法也对也不对的,中医基本观点理法是源于易学的,中医学是易学的应用分支。易学中的两仪,四象,圆方,五行,六爻在中医学中演变为阴阳质能,系统化(圆三)与气血津精(方四),五行协同与制衡,六经(爻)定位与传变,正是二三四五六这些基本数的应用。也有人提到七日一来复,七是传变节律周期数,不过阴数六,阳数七的真正意思是指终于六而始于七,仍是以六而不是以七为周期数的。传统数中零一二三四五六都是基本数,严格地说六是三的交,表示的是两相作用,本不应归于基本数之列,但作为时间的周期数是与五行的空间序数可以相并列的。四象生八卦,五行生十天干,六爻生十二地支,这些都是由基本数所衍生的大数了。所以中医基本理法会以六为终结的,六经辩证之外已没必要再多的数理分析方法存在了。辨证法(一分为二)与系统化就是中医最为基本的方法,由二与三衍生的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已足以应对系统自组织静态的,动态的,立体的分析了。若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在中医理论构建中,同样适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楼2016-01-22 14:52
              回复
                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既无能力去重新厘定中药学,也没实力去完成西医理法的中化。只是想给现行中医体系减减肥,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但这真的是很难,这比细讲一遍《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要难上太多。况且讲伤寒金匮的大家数不胜数,论阅历还是资历都是自己只可仰视的人物。这条道上不差人,另辟蹊径也许会有一些成功的希望,也有可能是中医学的希望。
                只是目前自己连大纲都没有,只好随想随记,期待二十年后,能将其系统化,若能如此,不负此生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16-01-22 15:48
                收起回复
                  《黄帝内经》是《素问》九卷与《灵枢》(针经)九卷的合集,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历经战国至西汉年间,是这一时期的黄老学派中医家论文的收集,整理而汇编成集的,文集多以黄帝问答体裁。
                  《内经》内容从阴阳,五行,六经,藏象,经络的阐释,到病因,病机,病症,运气的分析,再到诊治与养生,系统形成了中医的理法体系,而成为习医者不可不读的理论基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楼2016-01-23 12:38
                  回复
                    阴阳应象大论一节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何为本?阴阳者,天下之大本也,所以治病必求其阴阳,习医同样要先明白阴阳。
                    黄老学派的学说是一般是以老子思想为宗,而假黄帝之言为基本风格的。当然没有老子的承前启后,也不会有后来的诸子百八十九家。
                    《老子》一文就是讲三大阴阳(矛盾)辩证关系的,本质矛盾与结构矛盾是以”有“(实)与”无“(虚)来论述的,至于形(式)矛盾只是感观层次的一般性矛盾,反而论述的较少。
                    《内经》中的阴阳辩证法也是从这三种层次来论述的。就比如阴阳者,神之府也。这句是讲人体的自然属性与主观意识的关系,神(意识)是以客观物质(阴)与能量(阳)为载体的。
                    就如常说的精气神,气为阳中之阳,精为阳中之阴,气与精同为之阳(能量性质),神(意识)也隶属于阳(虚拟态)这一形态,客观存在是质能的阴阳合一,但客观与主观又是一对新的阴阳关系,这就是人体为阴,意识为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楼2016-01-23 13:11
                    回复
                      化精为气,化气为神。是说人的意识活动是依赖于气的化生,而气是依赖于精的化生,而精是五脏六腑之精,输送与汇集到肾的。
                      精与气是能量形式的再次划分,精与现代生理学中的激素类激素很是相似,如胆汁,胰岛素,肾上腺素之类的,有催化与推动人体新陈代谢的精微(少而精)的高能物质。
                      气当然也是能量了,比精要更虚无,在人体也有很多不同的形式的表现,如温熙,提供人体热量,如动能,推动津液运行,当然气要担当的角色很多,如防御功能,在表抵挡风寒入侵,如约束,在津血运行中约束其循经络运行,如攻击,邪入里则予以攻击与驱逐,即正邪交争,人体之升降沉浮,吐故纳新,都是气在推动与护卫。这正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5楼2016-01-23 13:38
                      回复
                        虽然这种表述远不及现代科学更精确,但能更好地适用于中医系统化要求,中医需要看清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某片树叶,一叶障目是中医系统化所不容的。
                        阴就是物质基础,就是人的形体,就是人体运行着的津与血,人体承载与涵养着意识(神),人体也是阴阳的复合形式,人体内在的运行变化是通过,津与血之阴与气与精之阳的流通来实现的。
                        阳者虚故其清轻,阴者实故其重浊,清阳喜升,浊阴喜降,故云清气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7楼2016-01-23 14:01
                        收起回复
                          今日气温陡降,有朋自远方来邀酒,遂同意,有人提出喝劲酒,以劲酒的配药要求点评,遂给出三点意见,酒本辛烈,而诸香性燥,丁香也不例外,燥易伤津,酒后易渴,添加丁香而助,此为败笔。酒清轻易上,易致其心神失守,二仙(仙茅淫羊霍)再添兴奋,则更易乱性,其为二败也,诸药多辛温而助酒之发散,虽有山药敛其精微,但终难敌发散之猛烈,此为三败也。一方而有三败,足见其组方并不高明。有人问及如何改进,遂言,南方有梅酒,取梅之酸敛,可抑其辛燥而敛阳生津,去其丁香而加枣皮(萸肉),虽不能增香,但能助山药敛其精微而不伤,去其一仙而加龟板重镇潜阳兼滋阴,则其辛中有敛,烈而不燥,升而有守。有人遂称,当以之为理想而奋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9楼2016-01-23 15:47
                          收起回复
                            阳在人谓神,阴在人谓形,形神相和则会康健,形胜神或神胜形,就是不健康的情形了。这就是阴阳失衡。所以中医诊病,首在望,望其形体与精神是否相和,形成一个基础判断,是形有余而神不足,还是神有余而形不足?中医之道,亦是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而已,阴平阳秘,形神相保。
                            与神同类者精与气,与形同类者津与血。这是要近一步观察与分析的内容。人体(形)之内,气血津精的有余或不足,流通的过通或不通,是需要进一步通过望闻问切来得出结论的。
                            精者,至精至微,最是难察,故中医论述的极少,这恰是西医的强项。而气者,人之体能,其可以通过热与寒,虚与实等体征予以判断,因气无形,这是中医的强项了。
                            津就是水,或者说结合水,津血同源,人体内津多血少,津
                            为阴中之阳,承载的能量(气精)会多一些,血为阴中之阴,所含的营养物质会多一些。阳者清而虚,阴者浊而实。
                            水在体内呈现病态时,会有燥,湿,饮,痰之分。这些概念会很复杂。水在人体内所占比例过半,也就是说过半的病皆伤于水,如何治水是中医的重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1楼2016-01-24 11:34
                            回复
                              五藏生成篇有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意思是说心主一身之血运,肺主一身之气运。又说,人卧时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营为水谷精微,营行脉中为血,卫为水谷悍气,卫行脉外为气。
                              《灵枢-营卫生会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又曰: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内经关于血的论述,血是水谷精微,由中焦受气,变化而赤,循于脉中而荣于一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2楼2016-01-24 1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