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兰韵吧 关注:2,242贴子:45,184

宋梅真假之辨(总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宋梅被称为春兰之王。国兰双壁。但是现今原生种宋梅却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找,世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似宋非宋的组培杂交么科技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又如何防止交学费呢?读完此篇,兰友们必定能悟出其中的真谛!

(上)
去年很多兰友就在要求我梳理一下“宋梅”,那是因为近几年想要买到好的原生种都已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原生种的“宋梅”存世量已无法统计,因为在文革期间该铭品就流落到了民间小种植户手中。其实“宋梅”自从70年代就被进行了组培,虽然量不是太大,但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间接地投放了市场,由于需求量大一下就无声无息地消化掉了。另外再加上80年代中期又从日本进入上海口岸,90年代再由广东口岸大量返销回国,严格来说国内已经有很多的种源了。早年日本过来的种源和国内是一样的都是原种基因,栽培植料是以颗粒为主,管理方式是以自然或半自然状态,这样所出的苗子质量都是非常高,故到了中国容易栽培复壮。
我记得很清楚在2000年初,有些老兰家们说“宋梅”的白舌头开品是从日本返销回来的,国内的原生种舌面具有丹顶红状,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后来通过大量的实践求证得出瓣型花中的舌头变成白色那是一种正常的偶变现象,这具有不稳定性故不能作为鉴别是否为原生种的依据。只要该铭品基因不被篡改或破坏及丢失,那就是原种基因了。因此,只能说存在栽培方法不一样而已。例如:“宋梅”的有机料和无机料种植其开品变化就存在出入。像无锡丁建星先生使用泥炭土种植的该种开品就是非常棒,外三瓣明显有紧边感,在紧边作用下其瓣开品必佳。

无锡丁建星先生使用泥炭土种植的“宋梅”开品初期呈明显的紧边状态
在2000年开始“宋梅”被大量的杂交育种,4-5年后这些杂交子嗣被无序上市弄得市场非常乱。后来这个铭品被弄得错综复杂,毫不夸张地说已经辐射全国各地兰市。
鉴于盘面太大故一直没有动笔梳理这块,其实不管如何地乱,按照顺序归咎起来也就是先进行了组培育种,这块投放市场后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过多关注,再就是后来的种间和种内杂交了。造成该铭品的乱局出现主要还是出在后者的无序上市上。后者杂交所得的子嗣那都是杂交新生一代,“宋梅”只能算是父母本的一方而已,因此这些杂交的子嗣在2006年左右都是冒充新花为主,当后来杂交这块渐渐被广大兰友所识别后,这些源源不断地被弄出的杂交苗就当作“宋梅”在销售了。熟知特性的老兰友自然不会上当引进,但是对于一些不在鉴别鉴赏上花工夫的人来说,上当受骗也就是成了家常便饭,新入兰市的人就更加不用说了。
我在2006年参加贵阳中国第十六届兰博会时就见自由交易区的“宋梅”、“集园”、“汪字”、“杨氏素荷”等江浙传统春兰老种顶着花当作新花在销售,价都在20000元左右地叫。这些百年以上的经典开品出现在市场上被临时取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或直接就是说新花,上当受骗的人那是难以计数。出现这样屡屡被得手的原因就是当时西部兰友对江浙的传统种了解不够,这也从另一个面说明西部兰友对兰文化和“瓣型学说”的重视度不够,这才让不良的兰商钻了空子。
这个时候以“宋梅”作为父母本或多次反交的科技草子嗣,更是当作落山新花在做市场了,2006年那是兰市第三波最高峰期可想而知。

以“宋梅”作为父母本杂交出的子嗣“帝王梅”系列开品之一
一、宋梅简史
为了新兰友对“宋梅”有个基本的了解,在这里要从乾隆年间讲一下该铭品的史料记载。该铭品是乾隆年间选出,但并没有记载在公元1796年由朱克柔编著的《第一香笔记》中,直到1891年许霁楼编著《兰蕙同心录》才有了清晰的记载。乾隆的生卒年月是1711-1799年,因此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进行推断亦有可能“宋梅”是在《第一香笔记》成稿发行后落山的,故无法载入。
时隔80-90年后载入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形成图文并茂的记载,这才是我们所见到最早的“宋梅”双钩白描图。这桢图片和今年的“宋梅”开品对照倒也栩栩如生。这就是“宋梅”开品特征最早的源头记载,后面该种的传承一直是围绕着这个作为蓝本在继续着,从这个方向去考证脉络永远是对的。
下面我们来查看由1891年到1984年跨度达93年中经过四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兰著记载。

宋梅
一名锦旋。五瓣紧边,极阔厚。翠嫩。头带尖锋。刘海舌,肩平。梗白,壳下稍紫,上三苞衣全绿色。贵种也。
广平词赋迥超尘,倾国寒香点额新。
春色三分芳讯远,可容借掷卜归人。
武林高龚甫先生句 羹梅录
—— 许霁楼编著《兰蕙同心录》1891年
《兰蕙同心录》对春、蕙的鉴赏是着重于花艺部分的神韵和态势,而对于植物的特性如株型和草性却是没有记载,故在这个时期我们只能看到“宋梅”的花艺方面的鉴赏描述了。

宋锦旋梅
五瓣极紧边,极圆,有尖峰,刘海舌,细干,平肩,色俏。乾隆时出绍兴宋锦旋家。开荷形水仙时居多;中草能开五瓣结圆梅;如极起发之草,亦能开并头也。
——吴恩元、唐驼《兰蕙小史》1923年
我们再来看32年后的《兰蕙小史》,这本书基本上是以《兰蕙同心录》作为蓝本记述的,但是其在记载“宋梅”特性则比较详细,例如壮草开品时水仙形态较浓,中草开五瓣结圆之品和种得好的草有双花台开现象。这里增加了草的特性,但是株型和叶姿、花苞和芽色依然是没有重视记载入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1-15 09:48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1-15 11:00
    回复
      2025-05-15 19:55:27
      广告
      好贴!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1-15 11:07
      收起回复
        又有好货了


        7楼2016-01-15 11:20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1-17 17:09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1-17 19:03
            回复
              收藏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1-22 15:55
              回复
                好好学习学习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1-23 15:15
                回复
                  2025-05-15 19:49:27
                  广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1-28 10:42
                  回复
                    这是转载自国香居吗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01-28 10:44
                    收起回复
                      @白客002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1-29 16:47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2-04 15:56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2-05 14:05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2-10 15:59
                            回复
                              2025-05-15 19:43:27
                              广告
                              学习


                              IP属地:浙江18楼2016-03-26 2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