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吧 关注:66贴子:754
  • 13回复贴,共1

王忠嗣 科普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忠嗣(706年-749年),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唐朝名将。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


1楼2016-01-14 04:37回复
    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伍大将军。忠嗣接入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2楼2016-01-14 04:38
    回复
      2025-05-12 03:23:30
      广告

      开元十八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开元十八年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后接替王侄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


      3楼2016-01-14 04:39
      回复

        天宝元年,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吐谷浑降唐。


        4楼2016-01-14 04:39
        回复

          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令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王忠嗣奏称,石堡形势险固,不宜轻举妄动,玄宗不听,王忠嗣只得出兵,结果大败而回。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唐玄宗对王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但在哥舒翰苦求下,将其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以终,年仅四十五岁。宝应元年,追封为兵部尚书。


          5楼2016-01-14 04:39
          回复

            四镇节度
            天宝四年(745年),又兼任河东节度采访使。从朔方到云中,边境线长达数千里,在要害地段开拓旧城,有的地方则自己制定规则,开拓边域各数百里。自从张仁亶守边四十多年之后,王忠嗣继承了他的功业,北塞的胡人又停止了战事。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皇甫惟明由于在河、陇战败,王忠嗣由此担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这月,又暂替朔方、河东节度使事。王忠嗣佩带四种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都归其掌握,自唐朝建国以来,还未曾有过这种事。不久授予鸿胪卿,其余官职如故,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授其一个儿子五品官职。后来频频在青海、积石作战,都大获全胜。不久又在墨离讨伐吐谷浑,占领其全国后凯旋。
            当初,王忠嗣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非常不习惯,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这年四月,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


            9楼2016-01-14 04:43
            回复

              被谗遭贬
              唐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策。”唐玄宗由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
              天宝六年(747年),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下诏命令忠嗣分兵接应他。王忠嗣勉强服从,董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告危,跑进来相告,等他来时,王忠嗣问:“李将军有什么事吗?”李光弼上前说:“请商议军情。”王忠嗣说:“为什么?”光弼回答:“大夫以士卒为己心,有拒绝董延光的怒色,虽然接受了诏令,实际上是耽误他的谋略。为什么?大夫以数万兵出战,却不悬以重赏,这怎么能鼓起三军的勇气?大夫财帛装满库房,何必可惜以万段的奖赏来堵住谗言之口呢?这次战斗若不能取胜,将归罪于大夫啊。”
              王忠嗣说:“李将军,我的决计已定。平生的初愿,难道是追求显贵吗?如今力争一城,得到了它也未能遏制敌人,没有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忠嗣怎么能以数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呢?如果陛下责备我,不就是失去一个金吾羽林将军,回朝做侍卫吗!其次,难道失去一个在黔中的辅佐人吗?这些我也心甘情愿了。即使这样,你还是关心我的。”李光弼谢道:“我担心连累大夫,因而向你提出忠告。大夫能遵循古人之事,不是我能达到的。”于是恭敬退出。
              等到董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却上奏说是王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王忠嗣曾经说:“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
              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几乎被陷害致死。适逢哥舒翰代替忠嗣为陇右节度,承蒙唐玄宗宠爱,因而上奏说王忠嗣为冤枉,辞语非常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唐玄宗怒气才稍稍消释,不过扔将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
              天宝七年(748年),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
              天宝八年(749年),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追赠其为兵部尚书。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忠嗣位列其中。


              10楼2016-01-14 04:44
              回复

                家庭成员
                父:王海滨
                养父:李隆基
                子:王震


                12楼2016-01-14 04:45
                回复
                  2025-05-12 03:17:30
                  广告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五十三》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五十八》


                  13楼2016-01-14 04:45
                  回复
                    礼赞王忠嗣清源县公!


                    14楼2016-11-27 02:05
                    回复
                      李光弼: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


                      15楼2018-01-16 03:01
                      回复
                        友吧~李绩一般指李勣。
                        英国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6-17 16:39
                        回复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苏敬、孔志约、许敬宗、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6-20 12:27
                          回复
                            🔯王忠嗣🔯 楼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6-21 1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