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世界里,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爱上不该爱的人?你爱的人却不爱你?爱你的人你不爱?明明相爱却被迫分离?或者,是永远失去后方知珍惜?
恐怕都不是。
最痛苦的事情,是那个被真爱的光明照出原型的“真我”,自己却不爱。
李安的电影有个永恒的哲学主题:真我与社会定义的我的内在矛盾。也许与弗洛伊德所划分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是差不多的意思。
弗洛伊德的本我,是“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它虽然是我们活动的内驱力,但却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为快乐原则所支配,它不理会任何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无节制地追求自身满足而无视任何后果。”
也许真我比本我更加丰富和复杂,真我是我从出生、成长到成熟的人生过程中,外界与内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造就的结果。当我面对世间万物在情感上做出最真实最自发的反应时,真我便出现了。而这个“真我“我的人格本性,却不一定被”我“自己所认知,而更为可怕的是,他甚至可能与”我“的价值观完全背离。
李安热衷于表达这个主题,我想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自幼对艺术有种格外的敏感和天分,却被父亲所代表的世俗权威将其压制。他生来就是这个人类社会的最敏感的皮肤细胞,却偏偏被父亲教育要去做最有功能性的肌肉细胞(比如当教师当医生),否则便是无用之人。这种被压制感,成为李安人生早期挥之不去的苦痛与梦魇。当然,因为最后他获得了自由,也因为他爱父亲,理解并敬重父亲,因此在表现这种矛盾时,他的手法总是温柔的,谦逊的,甚而,是慈悲的。
回到电影。这段刻骨铭心的牛仔之恋,最动人之处也是最苦痛之处,便是杰克的冒险与爱,使得深埋在恩尼斯潜意识之中的“真我“得以显现,这个”真我“虽然在灵魂上与杰克相爱相依,却不被恩尼斯自己所认同。恩尼斯成为他自己渴望却又害怕甚至憎恨成为的那个人。
首先,我们来看看,恩尼斯和杰克,他们为何相爱?
理由一,被压抑的真我,在对方面前得以完全的释放。影片从一开始,就着力在各种细节中表现恩尼斯的压抑感,比如他总是低着头,脚在地上不断的划着,或踢着石子。比如他尊重权威树立的各种规则,牧场老板给他们立下的规矩,他会不折不扣的去执行。
这样看来,恩尼斯确实是一个十分驯服的人,不仅没有反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反抗的愿望。影片从他轻描淡写的关于他原生家庭的陈述,也许在有意给他为何会成为这样的人做注解。从小失去父母,被姐姐和哥哥养大,随着姐姐和哥哥相继成家,他不得不出来独自谋生。他的陈述中有种逆来顺受的宿命感,也有种近乎残忍的生命韧劲。
直到杰克出现。杰克的性格与他是如此的不同。杰克的骨子里就有种反抗精神,比如敢于反抗他自己的父亲,反抗牧场老板的规矩。杰克的反抗有种与生俱来的少年天性,这一点,对恩尼斯而言有种致命的诱惑力,虽然在最开始他并不自知。
因此,你会看到影片开篇那段田园般的生活片段中,两个牛仔相处的点点滴滴,你能感受到恩尼斯对杰克各种跳脱行为的宽容、兴趣,乃至欣赏。
其实杰克爱上恩尼斯更需要理由,而恩尼斯爱上杰克近乎理所当然。杰克令恩尼斯被压抑的真我开始觉醒,并逐渐向自我挑战。
这种挑战,在杰克向他伸出“情欲魔掌“的时候,达到第一个高潮。恩尼斯的反应是什么?逃离?不,是近乎恐慌性质的报复。这说明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一,说明恩尼斯内心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情感反应不是厌恶,而是恐惧;第二,说明恩尼斯对待突破内心防御规则的事件没有任何应对办法,只有自残式的暴力反抗。
不过,恩尼斯断背山那个远离社会规则的世外桃源时,很快的,他就屈服于真我了,当然,也因为在断背山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屈服的成本是很低的。
理由二,孤独,无尽的孤独。苍茫天地,群峦叠嶂,蓝天绿地,除了羊群,便只有面前这个同类。实在是太孤独了,这种孤独感除了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渺小寂寞之外,还有这两个人前半生各自的艰苦生活和长期的孤苦无助所导致的无依无靠感。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给两位主人翁的感情蒙上一层近乎悲凉的色彩。这种孤独感在二人从断背山下来,各自回到各自的世俗生活轨道中时,继续延续了下去。结婚生子,艰苦工作,即便这样,他们的灵魂也始终部分的抽离在现实之外,从未能放下那关于断背山的朦胧理想。逐渐的,彼此的存在便具有了一种隐隐的对抗世俗生活的全新的意义。
理由三,本能的情欲,以及最终对情欲的超越。无论是在作者笔下还是在李安的电影中,恩尼斯和杰克都是没有什么文化,更谈不上什么理想和高尚情操,他们的所思所想更多的受到本能驱动,包括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一开始,就是无法控制的情欲。然而,让人惊讶甚而震撼的却是,这以本能和粗俗的情欲开始的感情,最后却超越了情欲本身,升华为人与人关系中最亲密最微妙最精深的情愫,成为那种生而相依,死而相吊的精深寄托,那种与真我相生相伴无法割舍的灵魂的成分。这最开始植根于泥沼粪土之中的种子,却开出了最为炫目的花朵。
无论是在《断背山》的原著小说中,还是电影中,我都最爱他们这个“无言的,与性爱无关的“”朴实无华,有种喜悦“的拥抱。
让杰克·崔斯特一直念念不忘却又茫然不解的,是那年夏天在断背山上埃尼斯给他的那个拥抱。当时他走到他身后,把他拉进怀里,充满了无言的、与性爱无关的喜悦。
当日,他们在篝火前静立良久,红彤彤的火焰摇曳着,把他俩的影子投在石头上,浑然一体,宛如石柱。只听得埃尼斯口袋里的怀表滴答作响,只见火堆里的木头渐渐燃成木炭。在交相辉映的星光与火光,埃尼斯的呼吸平静而绵长,嘴里轻轻哼着什么。杰克靠在他的怀里,听着那稳定有力的心跳。这心跳仿佛一道微弱的电流,令他似梦非梦,如痴如醉。直到埃尼斯用从前母亲对自己说话时常用的那种轻柔语调叫醒了他:“我得走了,牛仔你站着睡觉的样子好像一匹马。”说着摇了摇他,便消失在黑暗之。杰克只听到他颤抖着说了声“明儿见”,然后就听到了马儿打响鼻的声音和马蹄得得远去之声。《断背山》小说
这个慵懒的拥抱凝固为他们分离岁月的甜蜜回忆,定格为他们艰难生活的永恒一刻,朴实无华,由衷喜悦。即使后来,他意识到,埃尼斯不再因为他是杰克就与他深深相拥,这段回忆、这一刻仍然无法抹去。又或许,他是明白了他们之间不可能走得更远……无所谓了,都无所谓了。
那么,最后,杰克和恩尼斯究竟谁更惨?
杰克毁灭于社会认同,被族类杀害,而恩尼斯最终毁灭于自我认同的泥潭。
恩尼斯最大的痛苦,便在于被杰克的爱所照出的这个“真我“,与他所执着的社会之我是如此的矛盾,而他天生没有处理这种矛盾的魄力。恩尼斯是如此逆来顺受,在压抑和苦痛中,他反而能够更平静。就像杰克离开之后,他没有痛哭,没有怨恨,更没有疯狂,比照之前在自我认同矛盾漩涡之中他近乎暴力般的行为,失去杰克之后,他的行为显得异常的平静。
如果此生没有遇到杰克,恩尼斯不过是个灵魂很早就被压碎的人而已。杰克一走,他那起死回生苟延残喘的灵魂也最终得到了安息。
李安不断表现着真我与道德理想的社会之我的矛盾,但他从来不刻意抬高或贬低任何一方。李安的哲学是悲悯的,我觉得按照他的意思,社会我的过度压制是许多人生悲剧的根源,但同样的,真我的过度膨胀也是死路一条。不仅仅是断背山,之前的卧虎藏龙,象征道德理想的我的李慕白和象征真我的玉娇龙最终不都是双双死去吗?
所以,李安只能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
这个断背山是安放真我的地方。
爱上不该爱的人?你爱的人却不爱你?爱你的人你不爱?明明相爱却被迫分离?或者,是永远失去后方知珍惜?
恐怕都不是。
最痛苦的事情,是那个被真爱的光明照出原型的“真我”,自己却不爱。
李安的电影有个永恒的哲学主题:真我与社会定义的我的内在矛盾。也许与弗洛伊德所划分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是差不多的意思。
弗洛伊德的本我,是“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它虽然是我们活动的内驱力,但却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为快乐原则所支配,它不理会任何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无节制地追求自身满足而无视任何后果。”
也许真我比本我更加丰富和复杂,真我是我从出生、成长到成熟的人生过程中,外界与内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造就的结果。当我面对世间万物在情感上做出最真实最自发的反应时,真我便出现了。而这个“真我“我的人格本性,却不一定被”我“自己所认知,而更为可怕的是,他甚至可能与”我“的价值观完全背离。
李安热衷于表达这个主题,我想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自幼对艺术有种格外的敏感和天分,却被父亲所代表的世俗权威将其压制。他生来就是这个人类社会的最敏感的皮肤细胞,却偏偏被父亲教育要去做最有功能性的肌肉细胞(比如当教师当医生),否则便是无用之人。这种被压制感,成为李安人生早期挥之不去的苦痛与梦魇。当然,因为最后他获得了自由,也因为他爱父亲,理解并敬重父亲,因此在表现这种矛盾时,他的手法总是温柔的,谦逊的,甚而,是慈悲的。
回到电影。这段刻骨铭心的牛仔之恋,最动人之处也是最苦痛之处,便是杰克的冒险与爱,使得深埋在恩尼斯潜意识之中的“真我“得以显现,这个”真我“虽然在灵魂上与杰克相爱相依,却不被恩尼斯自己所认同。恩尼斯成为他自己渴望却又害怕甚至憎恨成为的那个人。
首先,我们来看看,恩尼斯和杰克,他们为何相爱?
理由一,被压抑的真我,在对方面前得以完全的释放。影片从一开始,就着力在各种细节中表现恩尼斯的压抑感,比如他总是低着头,脚在地上不断的划着,或踢着石子。比如他尊重权威树立的各种规则,牧场老板给他们立下的规矩,他会不折不扣的去执行。
这样看来,恩尼斯确实是一个十分驯服的人,不仅没有反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反抗的愿望。影片从他轻描淡写的关于他原生家庭的陈述,也许在有意给他为何会成为这样的人做注解。从小失去父母,被姐姐和哥哥养大,随着姐姐和哥哥相继成家,他不得不出来独自谋生。他的陈述中有种逆来顺受的宿命感,也有种近乎残忍的生命韧劲。
直到杰克出现。杰克的性格与他是如此的不同。杰克的骨子里就有种反抗精神,比如敢于反抗他自己的父亲,反抗牧场老板的规矩。杰克的反抗有种与生俱来的少年天性,这一点,对恩尼斯而言有种致命的诱惑力,虽然在最开始他并不自知。
因此,你会看到影片开篇那段田园般的生活片段中,两个牛仔相处的点点滴滴,你能感受到恩尼斯对杰克各种跳脱行为的宽容、兴趣,乃至欣赏。
其实杰克爱上恩尼斯更需要理由,而恩尼斯爱上杰克近乎理所当然。杰克令恩尼斯被压抑的真我开始觉醒,并逐渐向自我挑战。
这种挑战,在杰克向他伸出“情欲魔掌“的时候,达到第一个高潮。恩尼斯的反应是什么?逃离?不,是近乎恐慌性质的报复。这说明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一,说明恩尼斯内心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情感反应不是厌恶,而是恐惧;第二,说明恩尼斯对待突破内心防御规则的事件没有任何应对办法,只有自残式的暴力反抗。
不过,恩尼斯断背山那个远离社会规则的世外桃源时,很快的,他就屈服于真我了,当然,也因为在断背山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屈服的成本是很低的。
理由二,孤独,无尽的孤独。苍茫天地,群峦叠嶂,蓝天绿地,除了羊群,便只有面前这个同类。实在是太孤独了,这种孤独感除了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渺小寂寞之外,还有这两个人前半生各自的艰苦生活和长期的孤苦无助所导致的无依无靠感。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给两位主人翁的感情蒙上一层近乎悲凉的色彩。这种孤独感在二人从断背山下来,各自回到各自的世俗生活轨道中时,继续延续了下去。结婚生子,艰苦工作,即便这样,他们的灵魂也始终部分的抽离在现实之外,从未能放下那关于断背山的朦胧理想。逐渐的,彼此的存在便具有了一种隐隐的对抗世俗生活的全新的意义。
理由三,本能的情欲,以及最终对情欲的超越。无论是在作者笔下还是在李安的电影中,恩尼斯和杰克都是没有什么文化,更谈不上什么理想和高尚情操,他们的所思所想更多的受到本能驱动,包括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一开始,就是无法控制的情欲。然而,让人惊讶甚而震撼的却是,这以本能和粗俗的情欲开始的感情,最后却超越了情欲本身,升华为人与人关系中最亲密最微妙最精深的情愫,成为那种生而相依,死而相吊的精深寄托,那种与真我相生相伴无法割舍的灵魂的成分。这最开始植根于泥沼粪土之中的种子,却开出了最为炫目的花朵。
无论是在《断背山》的原著小说中,还是电影中,我都最爱他们这个“无言的,与性爱无关的“”朴实无华,有种喜悦“的拥抱。
让杰克·崔斯特一直念念不忘却又茫然不解的,是那年夏天在断背山上埃尼斯给他的那个拥抱。当时他走到他身后,把他拉进怀里,充满了无言的、与性爱无关的喜悦。
当日,他们在篝火前静立良久,红彤彤的火焰摇曳着,把他俩的影子投在石头上,浑然一体,宛如石柱。只听得埃尼斯口袋里的怀表滴答作响,只见火堆里的木头渐渐燃成木炭。在交相辉映的星光与火光,埃尼斯的呼吸平静而绵长,嘴里轻轻哼着什么。杰克靠在他的怀里,听着那稳定有力的心跳。这心跳仿佛一道微弱的电流,令他似梦非梦,如痴如醉。直到埃尼斯用从前母亲对自己说话时常用的那种轻柔语调叫醒了他:“我得走了,牛仔你站着睡觉的样子好像一匹马。”说着摇了摇他,便消失在黑暗之。杰克只听到他颤抖着说了声“明儿见”,然后就听到了马儿打响鼻的声音和马蹄得得远去之声。《断背山》小说
这个慵懒的拥抱凝固为他们分离岁月的甜蜜回忆,定格为他们艰难生活的永恒一刻,朴实无华,由衷喜悦。即使后来,他意识到,埃尼斯不再因为他是杰克就与他深深相拥,这段回忆、这一刻仍然无法抹去。又或许,他是明白了他们之间不可能走得更远……无所谓了,都无所谓了。
那么,最后,杰克和恩尼斯究竟谁更惨?
杰克毁灭于社会认同,被族类杀害,而恩尼斯最终毁灭于自我认同的泥潭。
恩尼斯最大的痛苦,便在于被杰克的爱所照出的这个“真我“,与他所执着的社会之我是如此的矛盾,而他天生没有处理这种矛盾的魄力。恩尼斯是如此逆来顺受,在压抑和苦痛中,他反而能够更平静。就像杰克离开之后,他没有痛哭,没有怨恨,更没有疯狂,比照之前在自我认同矛盾漩涡之中他近乎暴力般的行为,失去杰克之后,他的行为显得异常的平静。
如果此生没有遇到杰克,恩尼斯不过是个灵魂很早就被压碎的人而已。杰克一走,他那起死回生苟延残喘的灵魂也最终得到了安息。
李安不断表现着真我与道德理想的社会之我的矛盾,但他从来不刻意抬高或贬低任何一方。李安的哲学是悲悯的,我觉得按照他的意思,社会我的过度压制是许多人生悲剧的根源,但同样的,真我的过度膨胀也是死路一条。不仅仅是断背山,之前的卧虎藏龙,象征道德理想的我的李慕白和象征真我的玉娇龙最终不都是双双死去吗?
所以,李安只能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
这个断背山是安放真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