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楼的故事
明朝末年(1644年),戚氏祖戚振业由东平城西昆山迁往白里戚庄后又迁到现寿张集镇西北二里许,并建楼起名为戚楼村沿用至今。
在村碑西有一座简陋的戚家老奶奶庙,关于这座庙有一段故事。据戚氏后裔感念碑载,戚氏十四代孙鸣壁字伯雍,清初庠生,天性好善,迥超世俗,遭遇变故,危险叵测,家人离散。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戚武举了。
相传,鸣壁的叔兄弟戚志启是一名武举,是寿张集的姑爷,在寿张集也可谓称霸一方,身强力壮。每天要途径寿张集西门羊市王门,并且附近的人们要在戚武举到来之前给爱马准备好饮水,春夏秋冬,日日如此。在过了很久的一个冬日,王门的人们烦恼了,便不再给戚武举的爱马打水,戚武举变一个腋窝夹上一块石轱辘将其井口封住。因此,便发生了争执,王门将戚武举告至东平府,府衙因抓不住戚武举,便扬言要清洗戚家楼,所以全村人逃往老家昆山。即便是这样,也未能幸免,被府衙的官兵把整个昆山给围了起来,眼看就要到了春节,其中一亲支用弓箭从山脚东南向上射上去一封信,信中说要戚武举在特定的路线下山,戚武举下山后便逃走了,没有了下落,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全村人被困在昆山时,山上有一座泰山老奶奶庙,整天烧香,并且许愿若到年终能阖家旋里,定在泰山神前诵经三年,果然,全村人到了腊月二十八都如愿回到家乡。
鸣壁克敦前言,远赴泰山神前虔诚诵经,侍奉三年。三年期满后偕友人西入华山修道,绝迹家门,以了尘凡。其间,鸣壁的两个儿子宗汤、宗贤曾西入华山访问两次,均未见到。一入华山,便远远模糊的看到父亲在另一个山头上敲木鱼,爬上那一座山头,又看到在另外一座山头上。在山路上遇到一位道士问他们姓什么叫什么,其中一人答道:“姓戚,叫八叉。”道士对着他俩说:“哦,你们不要再来了,见到我也就像见到你父亲,如果遇到大灾大难,你们父亲自然会回去,切记切记。”便留下他俩吃饭,住了一宿打发回家了,并且送了一句话:“戚家不做官。”一问原因,道士说:“村里有一大水坑”。直至今日,戚楼真未出过大官。
后来虽遭遇大乱现象数次,全村均免危险,信以为鸣壁显灵护获之力。
戚元盛 78岁 退休教师 戚万凯 78岁 老支部书记 口述
李维东 李维博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