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碎
人生若只如初见 , 何事西风悲画扇。
一
向晚,暮秋的街道,瞎子在漆金的朱门外缓缓拉动琴弦,咿呀而凄切。路过的人瞥见他近乎麻木的面孔上有着难以捉摸的表情,只是在铜钱落入瓷瓮时才微微点头,琴声未断。
秋风已凉,宁府的轿子在青石板上掠起薄薄一层灰尘,轿夫脚步笃实而微微踉跄,口中喘着粗气。风像刀片一样割在他们租糙的脸上,轿夫们低声地埋怨,这个秋天竟这么寒。
宁鸢掀开轿帘,凉风灌入,她不禁裹了一下衣裳。昏黄的街道被风吹得迷惘,碎沙都扬洒在枯叶中。宁鸢望见一旁的景致颠颠簸簸,没了生气,连路旁痴痴蹲坐的少年都不像活物。
土墩一样处在街旁的少年感到身子一片冰凉,想要起身却早已麻木了,只能在怀中掏出一个麻布的小包裹。他翻开层层的碎布,摩擎着其中带着体温的玉佩。
不早不晚, 瑛玉的光泽穿过旧日一样的风沙射入宁鸯的眸中。宁鸢心中一震,唤声“ 停轿” 。轿夫闻言连忙缓了两步,将轿子突兀地横在街上,压碎了脆弱的枯叶; 街边的少年也被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到,抬起稚嫩而脏兮兮的面容,澄澈的眼神有些惊慌。
宁鸢下轿,走向褴偻的少年, 神情似乎有几分紧张。少年不由揣紧了怀中的玉佩,想要离开却动弹不得,如同受惊的小兽。宁鸢露出微笑, 柔缓而清晰地道:“这玉佩,是你的么?”少年点点头,仍不肯放松警惕,宁鸢吸了一口干冷的凉气。
“你叫什么名字?”宁鸢靠近几乎要冻僵的少年。
“风玉。”枯瘦得快要凋落的身躯里发出干涩的声音。
“风玉,风玉。”宁鸢默念,并执起风玉冰冷的手,眼神温柔,意味流转在遥远而不着边际的地方。
风玉——黄昏一样模糊的少年不明就里地看着眼前如此温柔的女子眼角竟带着微微泪光,身子不禁向后缩。
风尘过,日光惨淡。金辉的骏马来到转角,蹄声要止,夕阳将他的战甲涂抹得熠熠生辉。十八岁的金辉在扬尘的转角望见莲花一般的宁鸢于晕黄的暮色中呢喃, 面容素净,一颗心充满了柔情。此生若能与其相伴,足矣。金辉眼神铿锵,意念已决。
莲花一样的女子用力拉起街边石头一样的少年,飘扬的云袖在日光中隐约,牵少年上轿。
金辉勒马,看迷了眼前的一切。
江淮的暮秋干涩得只剩下风沙,而金辉的心中却泱泱不平。
二
宁母仔细地端详这块雕琢精细的玉佩,泪水忽然爬上深深浅浅的褶皱。
宁鸢连忙拭去母亲的泪,安慰道:“娘,人都找到了,还有什么要哭的呢。” 语罢凝望梳妆后已是焕然一新的风玉欣慰地又展了笑靥。
宁母点头言是, 轻轻拂着风玉的脸颊。其上的伤痕在目,点点揪紧了宁母的心。“不知这孩子吃了多少年的苦,受了多少年的罪啊 !”
不知缘由的风玉盯着宁母头上几根隐约的银丝,想起不久前已离人世的母亲那苍苍白发,咬紧了嘴唇,眼眶酸红:这些年他所受的苦痛可是三言两语能言尽?他偷粮食被人追打,逃命险些掉进沼泽;每一次饥寒交迫,昏昏欲睡间不知是否能见到明日的晨曦…… 可是这些年都一晃而过,反倒眼前这个富丽的大宅叫他惶惶不安。
宁母看到风玉惹人怜爱的模样,不禁感叹:“十七年了,十七年了啊!”
凤玉听见这样的话语忽然捂住胸口隐隐作痛。他似乎又看到命在危浅的娘握着他的手,气息微弱, 断断续续地说:“十七年了 , 十七年了啊!孩子, 拿好这块玉,不要怪娘离你而去,愿它能替娘照顾你……”而后自己的哭声伴随着嚎叫般的风声,席卷了风玉的意识。
烈风撕划着脸颊,他跪在娘的尸体旁能不知所措。娘的身子渐渐凉了,他始终不肯起身,不知前路要如何走。世界轰然倒塌。
宁母没料到风玉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只以为他十几岁就受了这么多苦,心中悲切。宁母路风玉拉到身边,安详地摸着风玉的发。
等待啊,等待催人老。十七年如昨日渺无着落,而其轨迹却似三千白发遥遥无际。宁母开口,将个中缘由娓娓道来 , 身后的宁鸢捋着发尾,出了神。
三
三月烂漫,春闱初揭。
宁府的大门在和煦的微风中被扣响,朱门大开 , 木鱼声声,苦行僧面相安和,捧着一个破旧的包裹求见宁母。宁母常年信佛吃斋,以为佛道缘便接见了僧人。
僧人不紧不慢地敲动木鱼, 逗乐了襁褓中哭声不止的宁鸢,宁母心中自然舒缓。僧人将手中包裹打开, 翻出半掌大小的一块玉佩。
字母望见璞玉无华,而圆润有佳,尚不解其中意味,示意僧人赐教。僧人合笑不语,只将玉佩塞进宁鸢的小袄中, 退后几步,神情从容而坦然。他开口,声音浑厚有力,告知宁母,此玉便是宁鸢的缘分:玉佩乃一对,个中镌刻着两人姓名,其一为宁鸢,其二便是宁鸢命中注定的郎君,只有找到玉佩所属之人方能寻到幸福;而玉佩中的姓名未能在玉佩外表得知,只有玉碎的时候才得相见。然而玉一旦碎了, 缘分便尽。
宁母着急,向前一步追问另一块玉佩在何人手中。僧人却笑而不答,缘分自然是自己寻的,你若能找到他便终成眷属;你若寻不着他,便是上天有意造化。最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晃了红尘。
僧人渐行渐远,最后消失。留给宁府十七年灼热的找寻,未果。
直到这个寒冷而干涩的暮秋,宁鸢于茫茫荒流中偶然瞥见怀揣相同璞玉的风玉,落空心思又装满甸甸情意。
人生若只如初见 , 何事西风悲画扇。
一
向晚,暮秋的街道,瞎子在漆金的朱门外缓缓拉动琴弦,咿呀而凄切。路过的人瞥见他近乎麻木的面孔上有着难以捉摸的表情,只是在铜钱落入瓷瓮时才微微点头,琴声未断。
秋风已凉,宁府的轿子在青石板上掠起薄薄一层灰尘,轿夫脚步笃实而微微踉跄,口中喘着粗气。风像刀片一样割在他们租糙的脸上,轿夫们低声地埋怨,这个秋天竟这么寒。
宁鸢掀开轿帘,凉风灌入,她不禁裹了一下衣裳。昏黄的街道被风吹得迷惘,碎沙都扬洒在枯叶中。宁鸢望见一旁的景致颠颠簸簸,没了生气,连路旁痴痴蹲坐的少年都不像活物。
土墩一样处在街旁的少年感到身子一片冰凉,想要起身却早已麻木了,只能在怀中掏出一个麻布的小包裹。他翻开层层的碎布,摩擎着其中带着体温的玉佩。
不早不晚, 瑛玉的光泽穿过旧日一样的风沙射入宁鸯的眸中。宁鸢心中一震,唤声“ 停轿” 。轿夫闻言连忙缓了两步,将轿子突兀地横在街上,压碎了脆弱的枯叶; 街边的少年也被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到,抬起稚嫩而脏兮兮的面容,澄澈的眼神有些惊慌。
宁鸢下轿,走向褴偻的少年, 神情似乎有几分紧张。少年不由揣紧了怀中的玉佩,想要离开却动弹不得,如同受惊的小兽。宁鸢露出微笑, 柔缓而清晰地道:“这玉佩,是你的么?”少年点点头,仍不肯放松警惕,宁鸢吸了一口干冷的凉气。
“你叫什么名字?”宁鸢靠近几乎要冻僵的少年。
“风玉。”枯瘦得快要凋落的身躯里发出干涩的声音。
“风玉,风玉。”宁鸢默念,并执起风玉冰冷的手,眼神温柔,意味流转在遥远而不着边际的地方。
风玉——黄昏一样模糊的少年不明就里地看着眼前如此温柔的女子眼角竟带着微微泪光,身子不禁向后缩。
风尘过,日光惨淡。金辉的骏马来到转角,蹄声要止,夕阳将他的战甲涂抹得熠熠生辉。十八岁的金辉在扬尘的转角望见莲花一般的宁鸢于晕黄的暮色中呢喃, 面容素净,一颗心充满了柔情。此生若能与其相伴,足矣。金辉眼神铿锵,意念已决。
莲花一样的女子用力拉起街边石头一样的少年,飘扬的云袖在日光中隐约,牵少年上轿。
金辉勒马,看迷了眼前的一切。
江淮的暮秋干涩得只剩下风沙,而金辉的心中却泱泱不平。
二
宁母仔细地端详这块雕琢精细的玉佩,泪水忽然爬上深深浅浅的褶皱。
宁鸢连忙拭去母亲的泪,安慰道:“娘,人都找到了,还有什么要哭的呢。” 语罢凝望梳妆后已是焕然一新的风玉欣慰地又展了笑靥。
宁母点头言是, 轻轻拂着风玉的脸颊。其上的伤痕在目,点点揪紧了宁母的心。“不知这孩子吃了多少年的苦,受了多少年的罪啊 !”
不知缘由的风玉盯着宁母头上几根隐约的银丝,想起不久前已离人世的母亲那苍苍白发,咬紧了嘴唇,眼眶酸红:这些年他所受的苦痛可是三言两语能言尽?他偷粮食被人追打,逃命险些掉进沼泽;每一次饥寒交迫,昏昏欲睡间不知是否能见到明日的晨曦…… 可是这些年都一晃而过,反倒眼前这个富丽的大宅叫他惶惶不安。
宁母看到风玉惹人怜爱的模样,不禁感叹:“十七年了,十七年了啊!”
凤玉听见这样的话语忽然捂住胸口隐隐作痛。他似乎又看到命在危浅的娘握着他的手,气息微弱, 断断续续地说:“十七年了 , 十七年了啊!孩子, 拿好这块玉,不要怪娘离你而去,愿它能替娘照顾你……”而后自己的哭声伴随着嚎叫般的风声,席卷了风玉的意识。
烈风撕划着脸颊,他跪在娘的尸体旁能不知所措。娘的身子渐渐凉了,他始终不肯起身,不知前路要如何走。世界轰然倒塌。
宁母没料到风玉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只以为他十几岁就受了这么多苦,心中悲切。宁母路风玉拉到身边,安详地摸着风玉的发。
等待啊,等待催人老。十七年如昨日渺无着落,而其轨迹却似三千白发遥遥无际。宁母开口,将个中缘由娓娓道来 , 身后的宁鸢捋着发尾,出了神。
三
三月烂漫,春闱初揭。
宁府的大门在和煦的微风中被扣响,朱门大开 , 木鱼声声,苦行僧面相安和,捧着一个破旧的包裹求见宁母。宁母常年信佛吃斋,以为佛道缘便接见了僧人。
僧人不紧不慢地敲动木鱼, 逗乐了襁褓中哭声不止的宁鸢,宁母心中自然舒缓。僧人将手中包裹打开, 翻出半掌大小的一块玉佩。
字母望见璞玉无华,而圆润有佳,尚不解其中意味,示意僧人赐教。僧人合笑不语,只将玉佩塞进宁鸢的小袄中, 退后几步,神情从容而坦然。他开口,声音浑厚有力,告知宁母,此玉便是宁鸢的缘分:玉佩乃一对,个中镌刻着两人姓名,其一为宁鸢,其二便是宁鸢命中注定的郎君,只有找到玉佩所属之人方能寻到幸福;而玉佩中的姓名未能在玉佩外表得知,只有玉碎的时候才得相见。然而玉一旦碎了, 缘分便尽。
宁母着急,向前一步追问另一块玉佩在何人手中。僧人却笑而不答,缘分自然是自己寻的,你若能找到他便终成眷属;你若寻不着他,便是上天有意造化。最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晃了红尘。
僧人渐行渐远,最后消失。留给宁府十七年灼热的找寻,未果。
直到这个寒冷而干涩的暮秋,宁鸢于茫茫荒流中偶然瞥见怀揣相同璞玉的风玉,落空心思又装满甸甸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