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氏家谱吧 关注:886贴子:6,296

打锅申“蒙汉之争”的研究现状及客观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申)志新
在晋冀鲁豫一带的申姓族人中,有一支打锅申人,祖传在元末明初时期,有一家居住在山西潞城的曰家人,遭人陷害,举家避难,在逃难前,曰家族长曰璟公(有称曰政)把家里的一口铜锅(有称铁锅)砸成十八片,分给十八个儿子,每人一片,作为将来团聚的证据,然后十八子分散逃避於晋冀鲁豫一带,六百年来,打锅申的后裔们相互之间都在寻亲,演绎出打锅申族人的各种传说,正是由于打锅申后裔的相互寻亲,只要是见到姓申的人,都要问是不是打锅申,打锅申人的那种真挚亲情,带动了整个申姓族人的亲情感,逐步形成天下申姓是一家,打锅申人亲更亲的局面,不客气地说,申姓人之所以比其他姓氏人群更显团结和亲密,打锅申人几百年来的寻亲推动是功不可没的。
目前,在晋冀鲁豫申姓族人中成立了四个影响较大的研究型、联谊型民间组织。最早成立的是以河北邯郸永年县申庄村原支部书记申相民宗亲、企业家申士江宗亲创立的“申氏文化研究会”,于2009年6月29日在永年申庄村召开第一次会议,来自晋冀鲁豫150名代表参会,截至目前已经召开三百人以上大会五次,小型研讨会若干次,发行《申氏文化丛书》(河北.邯郸版)一套,现任会长是邯郸市原地方史志办主任申凤鸣宗亲。2012年11月10日,以郑州中医学院中文教授申志均宗亲为倡议人,在河南郑州召开了以河南、山东、山西部分宗亲为主力的“申氏文化论坛”第一次会议,截至目前已经召开三次大会,召开小型论坛会议若干次,发行《申氏文化论坛》杂志三期、《姓申的人》杂志一期。
2013年1月27日,河北沧州成功人士、企业家申得良宗亲、《沧州晚报》副主编、沧州市社科联副主席申明人宗亲在沧州召开《申氏家谱文存》族人研讨会,2013年11月15日在沧州召开“申氏联谊协商促进会”第一次成立大会,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申姓代表上百人参加,截至目前,已经召开三次大会,发行《申氏家谱文存》一套两册,举办各种研讨活动活干次。2014年,以山东日照民营企业家申立柱宗亲为核心的原《申氏文化论坛》编辑人员另行成立了以网络联谊为主的《中华申氏网》,联系会员达三百多人,截至目前,发行研究型杂志《申氏文化论坛(三)》一期。
以上四个研究型、联谊型组织的成立,极大地方便了申姓家亲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申氏文化研究、探讨,宗亲之间的亲情联谊、感情促进搭好了桥,铺好了路。
但是,在申氏族人里,特别是在打锅申人里,关于太始祖曰璟公(或称曰政、曰鸿文)的民族渊源,历来争论不下,在河南、山东一带,流传的说法是在南宋末年,将军申宪在议转浙西制置使时因得罪权相贾似道,为避祸隐姓埋名逃於潞安州长子县,改申为曰,延四世,后在元末明初因避谗言之祸太始祖曰政破锅为记,改曰为申,十八子四散分逃。而河北邯郸、邢台一带的打锅申人流传的说法是太始祖曰璟公是元顺帝胞叔(或从堂叔),恩赐指挥,任宰相衔,避元季之乱而破锅为记,改曰为申,十八子四散分逃。这就是存在于打锅申人的“蒙汉之争”。
笔者祖籍河北磁县申庄村,父亲申习章在解放初期(当时父亲12岁)因避抄家之祸,祖母将我父亲送给邻村王姓人家,父亲因此改王姓,但是笔者血管里流淌着打锅申的血脉,自小就听父亲和申家爷爷讲过打锅申的传说,大学报考的就是历史专业,这些年来一直研究打锅申的历史,对“蒙汉之争”双方观点都比较清晰,现将“蒙汉之争”的历史缘由、蒙汉之争双方证据的局限性、本人对蒙汉之争的观点、打锅申渊源研究建议,分四个篇章叙述如下。
第一篇;蒙汉之争的历史缘由
一、 双方的共同观点;
1、 “打锅”的发生时期相同,基本上都是元末明初时期。
2、 基本都认同打锅申是“曰改申”。
3、 基本都认同太始祖有十八个儿子,也就是俗传“十八公”之说。
4、 都认同来自山西,并且多数传说是来自山西潞城县天宫村。
5、 家族谱系基本上都是第二十---二十七、八代之间。
笔者很赞同郑州申志均教授在《申氏探源》一文中“河北的记述,则把曰政称为曰璟,璟、政近音,当是口耳相传的不同,决不会是同时、同地、同事件的两个人”的观点。
二、 双方的不同观点;
1、 传说太始祖民族不同,也是最根本的不同观点;河南、山东持“申改曰、曰改申”观点,简称炎帝后裔说;河北邯郸、邢台持“元皇曰改申”观点,简称元皇后裔说。
曰改申的原因不同;河南、山东一带的传说属于“离奇怪象说”;主流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元朝末年居住于潞安府长子县的曰家祖坟被当地占卜官上告有王气,朝廷派人来查看,发现塚墓“果有


1楼2016-01-08 16:23回复

    说,而阿木哥家族也正好有两位公主下嫁高丽: 一是阿木哥之女金童公主,泰定元年(1324年)下嫁高丽忠萧王王焘,另一位是孛罗帖木儿之女宝塔失里,至正十一年(1351年)嫁与高丽恭愍王。由此看来,朝鲜、韩国渊源之说,也不是空穴来风。
    (11)、《元史》明-宋濂,本纪—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丙辰,監察御史脫脫穆言:“去歲河南之賊窺伺河北,惟河南與山東互相策應,為害尤大。為今之計,中書當遴選能將,就太不花、荅失八都魯、阿魯三處軍馬內,擇其精銳,以守河北,進可以制河南之侵,退可以攻山東之寇,庶幾無虞。從之”。
    从1330年阿鲁被封西靖王出镇陕西,1341年封右丞,1357年调阿鲁军守河北(黄河以北)可以看出,阿鲁封右丞是挂衔,仍是带兵的能将西靖王,他的活动区域应该是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12)、阿木哥第四子孛罗帖木儿1324年袭封魏王,看来他应是嫡子。他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武将,至正十三年1353年,讨伐农民起义军,“知行枢密院事伯家奴封武国公,与诸王孛罗帖木兒同出军”。时襄阳录事司达鲁花赤塔不台字彦晖者,元统元年进士。魏王军汝、毫,塔不台来供饷。王嗜酒,轻战备。一夕,贼劫王,王卧未能起,为所执。塔不台驰骑夺王,亦为贼所得。比明,见贼酋,王拜乞活,塔不台以足蹴王曰:“犹欲生乎!”贼复屈其拜,塔不台拒而诟之,且与缚者角,遂支解。后魏王活命。
    1365年,元末军阀混战时,当顺帝在京密谋杀孛罗帖木儿之时,扩廓帖木儿派其将关保取太原。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联络也先及魏、辽、齐、吴、豫、幽诸王准备进兵京师。孛罗被杀后,顺帝诏皇太子还京。由史料看来,魏王(不知此魏王是孛罗帖木儿还是其子 )仍带兵参与元末顺帝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之争。
    (13)、有个别研究者认为;阿木哥的母亲郭氏是真金太子第二子答刺麻八刺(元顺宗)的侍妾,地位远低于元武宗、元文宗母妃答己,郭氏有可能与邢台郭守敬有亲缘关系。如果此研究成立,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曰璟公要隐姓埋名来到邢台沙河三王村,因为这可能就是其祖母的娘家亲地盘,方便照顾。
    (14)、《元朝魏王家族史事钩稽》作者元史专家张岱玉这样评价魏王家族;“真金的庶孙阿木哥受封魏王,后被流放到高丽。阿木哥之子孛罗帖木儿袭爵魏王,死于元末的战争。阿木哥父子的身世、经历在元代庶出宗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父王、母妃地位较低;依傍嫡支宗王;易卷入皇室纷争;所受处罚较轻,其后人可以承袭爵邑。他们见于记载的生平活动可概括为受赏赐、涉及皇室内争、军事征战三类”。
    这样一个不很受宠的庶出宗王家族,在大元朝北归后,不愿意追随漠北继续遭受冷眼,隐姓埋名留在汉地,恐怕与祖母郭氏为汉人,且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有关。
    (15)、“锅片申”家谱和碑文几乎都有记载“十八子”的传说,在元朝婴儿成活率很低的环境下,这应该属于极为罕见。最近在网上,发现一个叫“东方使者”的博主,曾发表一篇“祖先的故事”,介绍说他的祖先就是元朝魏王孛罗帖木儿第十六子,在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隐姓埋名,乔装哑巴,娶妻生子,每一代都是儿子成人后才告诉祖先的故事。很遗憾,笔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联系上这位叫“东方使者”的博主,不知道他的姓氏,但是,从他的“祖先的故事”里也可以看出,魏王孛罗帖木儿最少应该有十六个儿子,与我祖的十八公很接近。
    以上对元朝魏王家族的研究和推断,仅是个人根据各地家谱和部分碑文记述璟公的事略内容,查阅史料,推断得出的初步疑点和线索,还不能作为我祖璟公的身世史料,敬请各位指正并提供更多资料。
    笔者建议,我们还要开展对始祖十八公破锅分离地研究,到底是山西潞城县天宫村、长子县还是山西绛县或洪洞县?开展对始祖十八公是九乳双生?还是同父异母?还是叔伯兄?还是九子等等开展研究;开展对十八公破锅分离的原因研究,到底是因为祖坟上有王气,墓塚周围芦根结成人马形被染所陷?或是因为双生十八子属于天降异事,让十八子上京对证而潜逃?还是因为明兵灭元皇后裔或太始祖参与元季之乱而被迫隐居潜逃?开展对十八公的名讳排序研究;开展对十八公的迁移方向进行研究。
    这样全方位地开展研究,才能更好地揭示太始祖的历史原型,完成太始祖“锅铁为记、后世相认”的遗愿,共同促进申氏族人的繁荣昌盛,笔者将坚持不懈地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研究,愿意与各位家亲共勉!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的研究心得总述,由于笔者历史知识有限,掌握的打锅申资料有限,写作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2015年5月9日写于河北邢台


    7楼2016-01-08 16:31
    回复
      铁改余的后代路过,祝申姓蒙古后代繁荣昌盛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1-08 17:16
      回复
        王志心请你不要破坏家族的团结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1-16 00:05
        收起回复
          楼主是谁呀?志新的这篇文章属于他个人研究成果,你在这里公开发表,征询过他的意见吗?


          IP属地:河北10楼2016-02-11 15:03
          收起回复
            楼主没有完全把志新这篇文章上传,缺少对山东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刘文炳给申家写的家谱序言质疑分析,为什么少这一段最重要的文字?


            IP属地:河北11楼2016-02-11 15:16
            收起回复
              通过前文笔者所述元皇后裔说的主要证据,可以清晰看到,流传于河北邯郸、邢台一带的元皇后裔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从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申瑞澄为曰璟公所撰文的《故元潞王太始祖曰璟公墓志铭》记载才开始的,目前所知最早证据是明万历四十三(1615)年的《申贵墓志铭》记载,《申贵墓志铭》是相比流传于山东、河南一带的明朝赐进士、工科给事刘文炳为申氏所写申宪“申改曰”《申氏家谱原序》还要早三年,并且按照考古证据比较规则,墓志记载的证据真实性要大于家谱传抄记载的真实性。


              IP属地:河北13楼2016-02-13 17:26
              回复
                假定申宪真有其人,他的出生年龄应该在1210年前。而河南山东记载申宪的孙子曰政是元末明初“曰改申”
                前后跨越170---180年,我不知道这个申宪和曰政怎么能成祖孙两个?
                志新家亲的这一条“质疑”真是一针见血,太有力度了!


                IP属地:河北17楼2016-02-13 18:03
                回复
                  在申氏家族里,有些人谤圣贤(称炎帝之后),有些人附嫌贵(称成吉思汗之后),这都是不负责任。
                  锅申原始祖到底是谁?是干吗的?搞清楚再说吧!


                  IP属地:河北18楼2016-02-13 18:14
                  收起回复
                    谁也不见得比谁高贵,目的要放在真相上,而不是相互诋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2-16 16:19
                    回复
                      我是山西运城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5-06 09:22
                      回复
                        志新家亲这篇文章很客观,既表达了他自己倾向于打锅申是蒙古后裔的说法,也没有像其它一些家亲很肯定滴说就是,而是抱着研究的态度在分析问题,并且客观地提出双方观点的局限性。


                        IP属地:河北21楼2016-05-09 17:32
                        回复
                          照片上有锅申的,和我是同支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6-06-17 09:43
                          收起回复
                            申姓人为什么这么团结?我个人认为,就是因为我们这支打锅申的后人几百年来,遵照当时破锅时老祖宗的遗愿,一直在相互寻亲。没有打锅申后裔的相互寻亲,就没有申姓人的紧密团结和世代亲情。


                            IP属地:河北24楼2016-06-17 17:21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北25楼2016-09-05 1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