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志新
在晋冀鲁豫一带的申姓族人中,有一支打锅申人,祖传在元末明初时期,有一家居住在山西潞城的曰家人,遭人陷害,举家避难,在逃难前,曰家族长曰璟公(有称曰政)把家里的一口铜锅(有称铁锅)砸成十八片,分给十八个儿子,每人一片,作为将来团聚的证据,然后十八子分散逃避於晋冀鲁豫一带,六百年来,打锅申的后裔们相互之间都在寻亲,演绎出打锅申族人的各种传说,正是由于打锅申后裔的相互寻亲,只要是见到姓申的人,都要问是不是打锅申,打锅申人的那种真挚亲情,带动了整个申姓族人的亲情感,逐步形成天下申姓是一家,打锅申人亲更亲的局面,不客气地说,申姓人之所以比其他姓氏人群更显团结和亲密,打锅申人几百年来的寻亲推动是功不可没的。
目前,在晋冀鲁豫申姓族人中成立了四个影响较大的研究型、联谊型民间组织。最早成立的是以河北邯郸永年县申庄村原支部书记申相民宗亲、企业家申士江宗亲创立的“申氏文化研究会”,于2009年6月29日在永年申庄村召开第一次会议,来自晋冀鲁豫150名代表参会,截至目前已经召开三百人以上大会五次,小型研讨会若干次,发行《申氏文化丛书》(河北.邯郸版)一套,现任会长是邯郸市原地方史志办主任申凤鸣宗亲。2012年11月10日,以郑州中医学院中文教授申志均宗亲为倡议人,在河南郑州召开了以河南、山东、山西部分宗亲为主力的“申氏文化论坛”第一次会议,截至目前已经召开三次大会,召开小型论坛会议若干次,发行《申氏文化论坛》杂志三期、《姓申的人》杂志一期。
2013年1月27日,河北沧州成功人士、企业家申得良宗亲、《沧州晚报》副主编、沧州市社科联副主席申明人宗亲在沧州召开《申氏家谱文存》族人研讨会,2013年11月15日在沧州召开“申氏联谊协商促进会”第一次成立大会,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申姓代表上百人参加,截至目前,已经召开三次大会,发行《申氏家谱文存》一套两册,举办各种研讨活动活干次。2014年,以山东日照民营企业家申立柱宗亲为核心的原《申氏文化论坛》编辑人员另行成立了以网络联谊为主的《中华申氏网》,联系会员达三百多人,截至目前,发行研究型杂志《申氏文化论坛(三)》一期。
以上四个研究型、联谊型组织的成立,极大地方便了申姓家亲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申氏文化研究、探讨,宗亲之间的亲情联谊、感情促进搭好了桥,铺好了路。
但是,在申氏族人里,特别是在打锅申人里,关于太始祖曰璟公(或称曰政、曰鸿文)的民族渊源,历来争论不下,在河南、山东一带,流传的说法是在南宋末年,将军申宪在议转浙西制置使时因得罪权相贾似道,为避祸隐姓埋名逃於潞安州长子县,改申为曰,延四世,后在元末明初因避谗言之祸太始祖曰政破锅为记,改曰为申,十八子四散分逃。而河北邯郸、邢台一带的打锅申人流传的说法是太始祖曰璟公是元顺帝胞叔(或从堂叔),恩赐指挥,任宰相衔,避元季之乱而破锅为记,改曰为申,十八子四散分逃。这就是存在于打锅申人的“蒙汉之争”。
笔者祖籍河北磁县申庄村,父亲申习章在解放初期(当时父亲12岁)因避抄家之祸,祖母将我父亲送给邻村王姓人家,父亲因此改王姓,但是笔者血管里流淌着打锅申的血脉,自小就听父亲和申家爷爷讲过打锅申的传说,大学报考的就是历史专业,这些年来一直研究打锅申的历史,对“蒙汉之争”双方观点都比较清晰,现将“蒙汉之争”的历史缘由、蒙汉之争双方证据的局限性、本人对蒙汉之争的观点、打锅申渊源研究建议,分四个篇章叙述如下。
第一篇;蒙汉之争的历史缘由
一、 双方的共同观点;
1、 “打锅”的发生时期相同,基本上都是元末明初时期。
2、 基本都认同打锅申是“曰改申”。
3、 基本都认同太始祖有十八个儿子,也就是俗传“十八公”之说。
4、 都认同来自山西,并且多数传说是来自山西潞城县天宫村。
5、 家族谱系基本上都是第二十---二十七、八代之间。
笔者很赞同郑州申志均教授在《申氏探源》一文中“河北的记述,则把曰政称为曰璟,璟、政近音,当是口耳相传的不同,决不会是同时、同地、同事件的两个人”的观点。
二、 双方的不同观点;
1、 传说太始祖民族不同,也是最根本的不同观点;河南、山东持“申改曰、曰改申”观点,简称炎帝后裔说;河北邯郸、邢台持“元皇曰改申”观点,简称元皇后裔说。
曰改申的原因不同;河南、山东一带的传说属于“离奇怪象说”;主流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元朝末年居住于潞安府长子县的曰家祖坟被当地占卜官上告有王气,朝廷派人来查看,发现塚墓“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