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妙法莲华经吧 关注:58贴子:270
  • 6回复贴,共1

《观经》九品往生章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题记:花了几天时间,整理了《观经》九品往生章注,所有注释均来自于《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等权威佛学词典。读经看注,以正其义。很多人讲“往生”直入《观经》“下品下生者”,如果对照“九品往生”原经文,或许“下辈三品往生”恰恰是最难的,而“下品下生”则是难中之难。原经文中,“下辈三品往生”都要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临命终时,得遇善知识”。那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福报善根因缘在那个关键时机遇到善知识?《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对妙庄严王说:“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遇到的不是善知识那情况可就不妙了。平时不培植福报,遇到善知识是很难的。如果有幸遇上了,还得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在善知识的指导下你首先得“信”;其次,你得放下所有的恩怨愿求往生;再次,当地狱猛火猛烈扑来时,你还得能定住心神“至心”称念十声佛号,这都非常难。虽然诸佛菩萨以大悲心怜念摄受十方有情,但于我辈恶业众生,往生之路是来不得半点侥幸的,必须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阿弥陀佛!


IP属地:江苏1楼2016-01-07 16:36回复
    《观经》九品往生之上品上生者
    经文: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1】,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2】。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3】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4】;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5】;三者,修行六念【6】。回向【7】发愿,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8】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9】、百千比丘【10】、声闻【11】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12】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13】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14】,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15】。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16】受记【17】。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18】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IP属地:江苏2楼2016-01-07 16:37
    回复
      2025-05-20 00:07:34
      广告
      《观经》九品往生之上品下生者
      经文: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1】,不谤大乘【2】,但发无上道【3】心。以此功德【4】,回向【5】愿求生极乐国【6】。彼行者【7】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8】,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9】,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10】,赞言:‘法子【11】,汝今清净【12】,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13】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14】。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15】,得百法明门【16】,住欢喜地【17】。是名上品下生者。


      IP属地:江苏6楼2016-01-07 16:40
      回复
        《观经》九品往生之下品上生者
        经文: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1】,作众恶业【2】,虽不诽谤方等经典【3】,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4】。命欲终时,遇善知识【5】,为说大乘十二部经【6】首题名字【7】,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8】极重恶业。智者【9】复教合掌叉手【10】,称‘南无【11】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12】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13】,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14】,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15】。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16】,发无上道【17】心。经十小劫【18】,具百法明门【19】,得入初地【20】。是名下品上生者。


        IP属地:江苏14楼2016-01-07 16:47
        回复
          《观经》九品往生之下品中生者
          经文: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1】,毁犯五戒【2】、八戒【3】及具足戒【4】。如此愚人,偷僧祇物【5】,盗现前僧物【6】,不净说法【7】,无有惭愧【8】,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9】故,应堕地狱【10】。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11】,以大慈悲【12】,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13】威德【14】,广赞彼佛光明【15】神力【16】,亦赞戒、定、慧【17】、解脱【18】、解脱知见【19】。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20】,迎接此人,如一念顷【21】,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22】。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23】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24】甚深【25】经典【26】。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27】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IP属地:江苏16楼2016-01-07 16:49
          回复
            《观经》九品往生之下品下生者
            经文: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1】,五逆【2】十恶【3】,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4】,经历多劫【5】,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6】,种种安慰,为说妙法【7】,教令念佛【8】。彼人苦逼,不遑【9】念佛,善友【10】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11】。’如是至心【12】,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13】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14】生死【15】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16】,即得往生【17】极乐世界【18】。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19】,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20】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IP属地:江苏18楼2016-01-07 16:50
            回复
              注释:
                1.【不善业】即恶业也。
                2.【五逆】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3.【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4.【恶道】为‘善道’之对称。与‘恶趣’同义。道,为通之义。即指生前造作恶业,而于死后趣往之苦恶处所。系对所趣之依身及器世界之总称,主要指地狱。在六道之中,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者称为三恶道,阿修罗、人间、天上则称为三善道。
                5.【劫】古代印度的时间单位。亦泛指极长的时间。又作劫波、劫跛、劫簸、劫波、羯腊波。意译作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在印度,通常以之为梵天的一日,即人间的四亿三千二百万年。佛教则视之为不可计算的极长时间。
                6.【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又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另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经论中胪举善知识之各种类别,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如下三种:(一)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三)教授,指善巧说法。
                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则说十种善知识,即: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着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
                7.【妙法】第一最胜不可思议之法。
                8【念佛】即在心里称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观想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佛之名号,皆称为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称为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现佛之功德及佛相,称为观想念佛;而口称佛名,则称为称名念佛、口称念佛。
                9.【遑】闲暇之意。
                10.【善友】即善知识。
                11.【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意译为无量寿、无量光,故阿弥陀佛亦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12.【至心】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
                13.【南无】又作南牟、那谟、南谟、那摩、曩莫、纳莫等。意译作敬礼、归敬、归依、归命、信从。原为‘礼拜’之意,但多使用于礼敬之对象,表归依信顺,含救我、度我、屈膝之意。如称南无三宝,即表归依佛、法、僧三宝之意。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妙法莲华经等,将‘南无’两字冠于佛名或经名前,亦表归依之意。
                14.【劫】古代印度的时间单位。亦泛指极长的时间。又作劫波、劫跛、劫簸、劫波、羯腊波。意译作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在印度,通常以之为梵天的一日,即人间的四亿三千二百万年。佛教则视之为不可计算的极长时间。
                15.【生死】有二意。一是指有情的出生与死亡,即生、老、病、死四相中的最初与最后。《胜鬘经》解作︰‘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诸根起。’盖有生者必有死,有因者必克果,是以生死轮回永无休止。故诸经论皆教示凡夫当离有漏生死界,以得不生不灭之大涅槃。二是指生死轮回,意译轮回、生死,即凡夫由于有漏或无漏的业因而生死相续,流转不止。
                16.【一念顷】(喻)极短的时间。
                17.【往生】离开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18.【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因其国只有快乐而无痛苦,故名。
                19.【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20.【菩提】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IP属地:江苏19楼2016-01-07 16: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