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甲骨文起源
——漢字有8000年的發展史
在劉正英的頭腦裏,一直有兩個重要問題縈繞著,這就是半坡陶文的繼續發展問題和商甲骨文的起源問題。
由於我國考古學起步較遲,甲骨文發現也較遲,其他早期文字材料就發現得更遲,而且很少。西方學者以1625年發現的一塊同時刻有漢字和敘利亞文字的景教石碑為依據,認為漢字是由中東傳入的,這種觀點在國際學術界一直佔統領地位。
遺憾的是,我國一些帶有疑古傾向的學者,竟然認為女媧、伏羲、黃帝都是神話中的人物,伏羲制八卦、倉頡造字都是無稽之談,這些學者無根據的懷疑和無意識的否定與西方學者對漢字外來說的有意識的肯定幾乎同樣有力。
劉正英認真鑽研古文字知識,查閱了大量的文史資料。經過近一年時間的鑽研,他的靈感終於被激發出來,既然《說文解字》是中國古代最權威的文字學著作,何不就用說文解字的方式來解決這一難題呢?
劉正英經過反復分析研究,認為把“黃帝史官倉頡造字”作為攻堅點比較合適。據史學家推算,黃帝是距今4600年左右的人,距半坡時代1000多年,距商中後期也有1000多年,正好處在中間位置上,如果能將這個問題考證清楚,則半坡文字的繼續發展問題和商代甲骨文的起源問題,就有可能同時解決。
劉正英是這樣分析研究的:在中國歷史上,在黃帝以前有名的領袖人物只有幾個,關於他們的事跡傳下來的很少,只有關於黃帝的事跡流傳下來的比較多,說明黃帝時代應該有一位會造字的史官,他造的字能記下許多事。劉正英接著分析,如果黃帝有一位會造字的史官,那麼這位史官首先就應該會造“黃帝”這兩個字。黃帝是堯、舜、禹及夏、商、週三代公認的祖先,假如“黃帝”這兩個字被造出來,就應該能被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而且這兩個字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基於上面一層一層的推理,劉正英認識到,保存于甲骨文的“黃帝”二字應該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於是,他對甲骨文中的“黃帝”二字進行了仔細研究。他首先研究“帝”字,發現甲骨文中的“帝”字顯得非常抽象,按文字學家唐蘭的“三書”法進行分析,它既不是象形字,也不是象聲字,而只能是象意字,而這個字的特點與半坡文字符號非常相似。劉正英根據自己對半坡文字符號的辨認結果,立刻就看出,甲骨文中的“帝”字是由半坡陶文中的“一”、“三”、“五”、“七”、“九”幾個數字組合而成。《易·係辭》稱這五個數為天數,說明古人確實是把這幾個數字符號當成同一類數字看的,用這幾個數字符號組成的“帝”字有表示“天”的意思,這與古代一些文字學家對“帝”字的解釋完全吻合。劉正英又分析出甲骨文中的“黃”字基本上是由半坡陶文中的“二”、“四”、“六”、“八”與上古的“田”字合在一起組成的,有表示“地”的意思。這個古代的文字學家對“黃”字的解釋也基本相同。
顯然,用“天”、“地”之數來創造當時最重要的人物“黃帝”的名字,表示“黃帝”位居天地之間,管理四面八方一切事務,可以與天地相等同。
這樣,劉正英把“黃帝”二字的造字原理研究清楚了,造字的過程也分析出來了,同時也就把半坡陶文的繼續發展問題和甲骨文的起源問題一同解決了。原來,半坡陶文是商甲骨文的重要源頭。
劉正英將自己考證的結果撰寫成長篇論文《從半坡陶文看甲骨文起源》,發表在1997年第3期《淮陰師專家學報》上,後被收入中共中央黨校和北京大學共同主編的《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寶典》(1998年8月)大型理論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