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丛艳吧 关注:2贴子:56
  • 13回复贴,共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1-03 02:31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1-04 15:43
    回复
      #(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1-04 15:44
      回复
        在人体中沉默的跳跃基因【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1-06 20:41
        回复
          生物学家们经常说,细胞所做的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分裂。这是因为分裂中的细胞需要进行DNA复制,而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差错,也就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能会使得生物体丧命,但它也是进化的关键,通过基因突变以及自然选择,生物就可以进化出各种各样的种类和形态。
          而在细胞分裂时,一些DNA片段可以在基因组里发生随机转移,从一个地方跑到一个新的地方。这种DNA片段被称为跳跃基因(也称为转座子)。跳跃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扮演着无名英雄的角色,因为它可以改变基因组的组成结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1-06 20:42
          回复
            可是,在所有哺乳动物的遗传物质中,跳跃基因就占了一半。如果这些跳跃基因细胞分裂时不断跳跃,那细胞岂不是时时面临危险?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细胞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就是非常擅长让跳跃基因不发生转移,或者说是让跳跃基因沉默。因此,无须担心我们身体里的跳跃基因——它们大都是处于休眠状态的。
            可是新的研究发现,大脑却与众不同。2000年,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神经生物学家拉斯提·盖奇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人类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也就是未成熟的干细胞发展为成熟的神经细胞的过程。而在对这些干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调查时,他们困惑地发现,这些细胞里的跳跃基因大都是活跃的。它们不是处在沉默中,而是在欢叫着。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1-06 20:42
            回复
              2.人脑中的跳跃基因格外活跃
              盖奇对这个发现感到意外的同时,也感到一丝的不安。如果在这些干细胞中,跳跃基因会随机地篡改基因组,那么这意味着每一个成熟后的大脑细胞的基因组都是略有不同的,每一个都具有不同的行为。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1-06 20:43
              回复
                上面这种基因组被篡改的现象被称为基因嵌合现象,在身体的其他组织中很少会发生这种现象。例如,保护我们肺部的纤毛细胞和血细胞的基因组是完全一样的,尽管纤毛细胞看起来像海葵,血细胞看上去就像一个糖片。它们之所以看起来不同,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方式(细胞按照基因指令产生蛋白质的过程)。而与此相反的是,尽管神经细胞彼此看起来比较相似,但是在基因层面上却是千差万别的。
                盖奇等人在之后的几年里对一些人类尸体中的单个神经细胞进行了DNA测序,发现的确如此。在同一个大脑中,每一个神经细胞在遗传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盖奇很快意识到,这个新发现可能有助于解答神经学领域里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大自然究竟是如何组装大脑这种复杂系统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1-06 20:43
                回复
                  生物学家经常研究的秀丽隐杆线虫,拥有2万多个基因,而神经细胞总数为302个。相比之下,我们人类也有2万多个基因,但是我们总共有超过800亿个神经细胞。这就像给了两个厨师看似相同的原料,第一个厨师只想出了几个菜谱,而第二个厨师竟然能想出几百几千个菜谱!这是因为第二个厨师的原料偶尔会发生转换,例如芹菜有时能变为土豆或茄子。根据盖奇的发现,跳跃基因使得这种转换成为可能,由此可以使得神经细胞变得复杂和多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1-06 20:44
                  回复
                    例如,C57BL/6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老鼠,它们是由近亲繁殖培养出来的,这样它们可拥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基因组。那么,这样是否可以避免基因带来的差异呢?事实情况是,基因差异仍然存在。盖奇提出了一个假想实验:把一些这样的老鼠一个大盒子里,它们都是同卵多胞胎,性别也都相同。对它们进行行为检测,会发现它们的性情会大不相同,一个可能会呆若木鸡,而另一个会疯狂地转圈。这是因为跳跃基因使得每一个老鼠大脑的基因都变得不同。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们很难找到神经系统疾病的遗传基础,因为大脑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基因组。事实上,许多脑部疾病都与大脑内跳跃基因变得活跃起来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千差万别的大脑可能加深了每个人性格的差异,由此看来,这种奇怪的喜欢跳跃的基因最终帮助我们每一个人成就了独特的自己。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1-06 20:45
                    回复
                      4. 跳跃基因更有趣的地方
                      如果对比猿类和人类,我们还会发现关于跳跃基因更有趣的地方。
                      2013年,盖奇等人比较了猿类和人类干细胞跳跃基因活动的不同。他们发现,猿类身体里的跳跃基因比起人类体内的活跃得多。因此,来自相隔几千米的不同群体的两个黑猩猩之间的基因差异,比地球上任何两个人之间的都大。事实上,猿类和人类中都存在着另一种类似的基因,它们能让跳跃基因不活跃。不过,人类中这些基因的表达能力比猿类的更强,是它们的10到20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1-06 20:45
                      回复
                        这样,与猿类相比,我们人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差,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盖奇认为,这可能使得我们被迫远离基因层面上的进化,从而走向文化层面上的进化。也就是说,我们会使用我们的医学知识与疾病作斗争,而且还能通过语言等途径把知识传给下一代,而不是依赖基因变异,来随机找到抵抗疾病的方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1-06 20:46
                        回复
                          意识并不能从物质分离出来,也可以说是一种物质。现代物理学的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一种叫宇宙弦的基本元通过不同的振动形式产生的,意识也这个基本元不同的振动方式产生的不同表现,每个人的意识都不一样,石头没有意识是因为组成石头的弦没有进行人类意识的振动方式,或者很弱。人死之后,许多能量消失,弦的振动方式发生改变,意识也就不存在。人死之前不能预知来世,人生之后不能记忆往世,是因为弦的振动只存在你活着的这一生的身体上,死了就会改变。不过大家不用担心,既然死了,就算100亿年你什么都感觉不到,直到出现新的生命体,形成新的意识,当然,那个新的意识和现在的你不一样,也不是你,是一个新的人,新的意识。所以,不要悲观厌世,也不要害怕死亡,因为人的意识只是宇宙弦在一定阶段演奏的一段交响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2-25 02:31
                          回复
                            A:你为什么如此执着地追求它?
                            B:因为生存的压力之鞭抽打着我。
                            C:因为它许诺给我无痛的幸福。
                            D:因为它是那永恒的真理。
                            (而我听到的唯一顺耳的回答则是:)
                            因为——这就是我。我,难道是出于什么世俗浮夸的“目的”,而去追求它的吗?不。有一股强风从我生命的背后袭来、推送着我,怎可能不使我如此!我深知:这样下去,等待着我的必将是一条坎坷多难之路:可这就是我……倘若生命注定是艰难的,那么,艰难即是“被祝福的”——亦即是“圣洁的”。执着,是执着者的品质——而不是“说服他执着下去的理由”……无能者是无药可救的:因为无能,即是活生生的他本人。没有解释!没有借口!没有废话!人们要尽可能远离那些无药可救的悲观者、虚无者、绝望者: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一切存在的事物(包括他们自己)搞得——比不存在还不如……
                            我爱这样的人:他从不把自己所思、所念、所追求的一切,夸大为某种”真正客观而永恒的真理“,并浮夸这种真理的普世性;而只是像他一贯的那样,一语不发地,从永恒真理的议论者的身旁走过,继续默默做着——他自己。有太多的人,总喜欢倾向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求之物,提升为某种形而上的客观真理,然而不仅无能于践行它、达至它,反而由于力不从心而最终放弃,堕入原初的平庸之中,一事无成。——生命说:这是一种背叛于自我良心的讽刺!我爱这样的人:他毫不在乎自己所思所念所求的一切是否具有“真理性”,而只在乎一件事:他是否是他。我爱这样的人:他坚决打破人们对一切思想观念的形而上推崇、坚决砸烂一切“客观真理”的永恒雕像,而在这片废墟之上,彻底将一个人所思所求之物的“真理性”,归结为——它们是否真实地诉说着、显映着他自己……而这一点是一个普遍事实——即:当一个人说”世界”本就是怎样怎样时,他所使用的形容词与其说反映的是世界的“客观面貌”,不如说只是对他自己本性与现实境况的侧面映照与揭示。我尊敬尼采:因为我从他的著作者,看到了一个强力而真实的心脏在跳动着;这种真实,不是强打起精神、鼓足奋劲的弱者所能模仿得出的……有太多、太多的弱者,由于天性具有一些艺术气质或者思考者气质,而在与人们的交流中,不断被人们所误解——即以为他们是富于人格魅力与思想魅力的人。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恰恰相反!他们只是把自己的虚弱、悲观、绝望、无能的生命心理包裹在了“艺术与思考”的华美外衣中,仅此而已!人们可知道:”艺术与思考“,同时也是某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3-15 1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