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物质论
马克思主义继续和发展哲学中的唯物论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彻底唯物地指出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或意识对于存在的依赖关系)。
承认物反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客观存在为前提的。隶属于唯物论营垒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承认物质世界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一一人类出现以前它就存在,人类出现以后也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承认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前提。
拿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证据是多得很的。人类时刻同外界接触,还须用残酷的手段去对付外界(自然界同社会)的压迫和反抗;还不但应该而且能够克服这些压迫和反抗一一所有这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实践的实在情形,就是最好的证据。经过了万里长征的红军,不怀疑经过地区连同长江大河、雪山草地以及和他作战的敌军等等的客观存在,也不怀疑红军自己的客观存在;中国人不怀疑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国人自己的客观存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也不怀疑这个大学和学生自己的客观存在;这些东西都是客观地离开我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的东西,这是一切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就是哲学的物质观。
哲学的物质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是不相同的。如果说哲学的物质观在于指出物质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就是说的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感觉,并在感觉中得到反映),那末这种说法是永远不起变化的,是绝对的。自然科学的物质观则在于研究物质的构造,例如从前的原子论,后来的电子论等等,这些说法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变化的,是相对的。
根据辩证法唯物论的见地去区别哲学的物质观与当然科学的物质观,是彻底贯彻哲学的唯物论方向之必须条件,在向唯物论和机械唯物论作斗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唯心论者根据电子论的发见,宣传物质消灭的谬说,他们不知道关于物质构造之科学知识的进步,正是证明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论之正确性。因为表现在旧的物质概念中的某些物质属性(重量、硬度、不可入性、惰性等等),经过现代自然科学的发现即电子论的发现,证明这些属性仅存在于某几种物质形态中,而在其他物质形态中则不存在。这种事实,破除了旧唯物论对于物质观念的片面性与狭隘性,而对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客观存在之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却恰恰证明其正确。原来辩证认唯物论的物质观,正是以多样性去看物质的世界的统一,就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物质观,对于物质由一形态转化到另一形态之永久普遍的运动变化这一种事实,丝毫也没有矛盾。“以太”、电子、原子、分子、结晶体、细胞社会现象、思维现象一一这些都是物质发展的种种阶段,是物质发展史中的种种暂时形态。科学研究的深入,各种物质形态的发现(物质多样性的发现),只是丰富了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的内容,那里还会有什么矛盾?区别哲学的物质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是必要的,因为二者有广狭之别,然而是不相矛盾的,因为广义的物质包括了狭义的物质。
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不承认世界有所谓非物质的东西(独立的精神的东西)。物质是永久与普遍存在的,不论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从来如此”与“到处如此”的东西(就其统一性而言),那就是哲学上的所谓客观存在的物质。用彻底的唯物论见地(即唯物辩证法见地)来看意识这种东西,那末,所谓意识不是别的,它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是人类物质头脑的一种特殊性质,是使意识以外的物质过程反映到意识之中来的那种物质头脑的特殊性质。由此可知,我们区别物质同意识并把二者对立起来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只在认识的见地内有意义。因为意识或思维只是物质(头脑)的属性,所以认识与存在的对立就是认识的物质同被认识的物质的对立,不会多一点。这种主体同客体的对立,离开认识论领域,就毫无意义。假如在认识论以外还把意识同物质对立起来,就无异于背叛唯物论。世界上只有物质同它的各种表现,主体自身也是物质的,所谓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永久与普遍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这是这个意思。一句话,物质是世界的一切,“一切归于司马懿”,我们说“一切归于物质”,这就是世界的统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