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吧小凌酱吧 关注:811贴子:7,787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摘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1-02 18:53回复
    二、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根本区别在那里呢?在于对哲学的根本问题,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相反的回答。唯心论认精神(意识,观念,主体)为世界一切的根源,物质(自然界及社会,客体)不过为其附属物。唯物论认物质离精神而独立存在,精神不过为其附属物。从这个根本问题的相反的回答出发,就生出一切问题上的分歧意见来。
    在唯心论看来,世界或者是我们各种知觉的综合,或者是我们的或世界的理性所创造的精神过程。对外面的物质世界,或者完全把它看成虚构的幻想,或者把它看成精神元素之物质的外壳。人类的认识,是主体的自动,是精神的自己产物。
    唯物论相反,认宇宙的统一就在他的物质性。精神(意识)是物质的本性之一,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发生的。自然,物质,客观世界,存在于精神之外,离精神而独立。人的认识,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3楼2016-01-02 18:55
    回复
      三,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唯心论认物质为精神的产物,颠倒着实在世界的姿态。这种哲学的发生与发展的根源何在?
      前面说过,最初唯心论之发生,是原始野蛮人类迷妄无知的产物。但在生产发展之后,促使唯心论形成哲学思潮之首先的条件,乃是肉体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发生分工,分工再发展,分出了专门从事精神劳动的人们。但在生产力贫弱时期,两者的分裂还没有达到完全分离的程度。到了阶级出现,私产发生,剥削成为支配阶级存在的基础之时,就起了大变化了。精神劳动成为支配阶级的特权,肉体劳动成为被压迫阶级的命运。支配阶级开始颠倒地去考察自己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劳动者给他们以生活资料,反而是他们以生活资料给与劳动者,因此他们鄙视肉体劳动,发生了唯心论的见解。消灭肉体与精神劳动的区别,是消灭唯心论哲学的条件之一。
      使唯心论哲学能够发展的社会根源,主要的进在于这种哲学意识地表现剥削阶级的利害。唯心论哲学在一切文化领域的优越,应该拿这个去说明。假如没有剥削阶级的存在,唯心论就会失掉它的社会根据。唯心论哲学之最后消灭,必须在阶级消灭与共产主义社会成立之后。
      使唯心论能够发达,深化,并有能力同唯物论斗争,还须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寻找其根源。人类在使用概念来思考的时候,存在着溜到唯心论头的可能性。人类思考时,不能不使用概念,这就使我们的认识分裂为二方面,一方面是个别的与特殊性质的事物,一方面是一般性质的概念(例如“延安是城”这个判断)。特殊和一般本来是互相联系不可分裂的,分裂就脱离了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表现于一般与特殊之一致的,没有特殊,一般就不存在,没有一般,也不会有特殊。把一般同特殊脱离开来,即把一般当作客观的实体看待,把特殊只当作一般之存在的形式,这就是一切唯心论者所釆取的方法。一切唯心论者,即是拿意识,精神或观念来代替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的。从这里出发,唯物论便强调着人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他们不能指出意识受物质限制的这种唯物论的真理,却主张只有意识是能动的,物质不过是不动的集合体。加上被阶级的本性所驱策,唯心论者便用一切方法把意识的能动性夸张起来,片面地发展了它,使这一方面在心智之中无限制的胀大成为支配的东西,掩蔽着别一方面,并使之服从,而把这一人工的胀大的东西确定为一般的宇宙观,以至化为物神或偶像。经济学上的唯心论,过分夸大交换中非本质的一方面,把供求法则提高到资本主义的根本法则。许多人看到科学在社会生活上发生了能动的作用,不知道这种作用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规定与限制,而作出科学是社会发动力的结论。唯心论历史家把英雄看成历史的创造者,唯心论政治家把政治看成万能的东西,唯心论军事家实行拚命主义的作战,唯心论革命家主张白朗基主义,蒋介石说要复兴民族惟有恢复旧道德,都是过分夸张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我们的思维不能一次反映出当作全体看的对象,而是构成一个具有接近于现实的一切种类的无数色调的,生动的,认识之辩证法的过程。唯心论依据于思维的这种特性,夸大其个别方面,不能给过程以正确反映,反把过程弄弯曲了。列宁说:“人类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这一曲线之任何一段,都可以变为一段单独的完整的直线,这段直线就有引你陷入迷阵的可能。直线性和片面性是见树不见林和呆板固执性,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一一这些就是唯心论的认识论的根源”。哲学的唯心论是将认识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方面,片面地夸张成为一种脱离物质、脱离自然的神化的绝对体。唯心论就是宗教的教义,这是很对的。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机械唯物论)没有强调思维在认识上的能动性,仅给以被动作用,把它当作反映自然的镜子看。机械唯物论对唯心论采取横暴的态度,不注意其认识论的根源。因此不能克服唯心论。只有辩证唯物论,正确地指出思维的能动性,同时又指出思维受物质的限制。指出思维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同时又能动的指导实践。只有这种辩证法的“知行合一”论,才能彻底地克服唯心论。


      4楼2016-01-02 18:59
      回复
        第二章 辩证法唯物论
        这个题目中准备讨论下列问题,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一一辩证法唯物论;
        二、过去哲学遗产同辩证法唯物论的关系;
        三、在辩证法唯物论中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
        四、哲学对象问题;
        五、物质论;
        六、运动论;
        七、时空论;
        八、意识论;
        九、反映论;
        十、真理论;
        十一、实践论。


        6楼2016-01-02 19:02
        回复
          三、辩证法唯物论中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同时又是无产阶级认识周围世界的方法和革命行动的方法;它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唯心论的马克思主义修正派认为辩证法唯物论的全部实质只在于它的“方法”,他们把方法从一般哲学的宇宙观割裂开来,把辩证法从唯物论割裂开来。他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一一辩证法,不是如同黑格尔一样的唯心的辩证法,而是唯物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丝毫也不能离开它的宇宙论的。另一方面,机械唯物论者却又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般哲学的宇宙观,割去了它的辩证法,而且认为这种宇宙观就是机械的自然科学之各种结论。他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不是简单的唯物论,而是辩证法的唯物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这两种割裂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辩证法唯物论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


          9楼2016-01-02 19:04
          回复
            四、唯物辩证法的对象问题一一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什么的
            列宁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理科学来看的)唯物辩证法看做关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法则。及(在辩证法的各范畴中反映这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法则的学问。他说:论理学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问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及精神的事物之发展法则的学问,即关于世界的一切具体内容及其认识之发展法则的学问。换言之,论理学是关于世界认识之历史的总计、总合、结论。列宁虽然把作为一般的科学方法论看的唯物辩证法的意义强调起来,然而这是因为辩证法系由世界认识的历史中得出来的结论。因此他说:“辩证法就是认识的历史。”


            10楼2016-01-02 19:05
            回复
              上述列宁对于当作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及其对象所给予的定义,他的意思是说:第一,唯物辩证法与其他任何科学同样,有它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便是自然、历史和人类思维之最一般的发展法则。并且研究的时候,唯物辩证法的任务,不是从头脑里想出存在于各现象间的关系,而是要在各现象本身中观察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来。列宁的这种见解同少数派唯心论者把(事实上离开了具体科学及具体知识的)范畴的研究当做唯物辩证法的对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因为少数派唯心论者企图建立一个认识历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现实发展中游离了的各范畴的哲学体系,这样他们就事实上放弃唯物辩证法。第二,各个科学分析(数学、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及其认识之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各个科学的法则是狭隘地片面地被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所限制了的。唯物辩证法则不然,它是一切具体科学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一般内容,及人类的其他一切科学认识之总计、结论、加工和普遍化。这样,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判断和法则,是极其广泛的(包含着一切科学的最一般的法则,因此也包含着物质世界的本质的)各种规律性和规定。这是一方面,在这方面,它是宇宙观。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是从一切空想、僧侣主义和形而上学解放出来的真正科学认识上理论学和认识论的基础,因此,它同时又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唯一确实的有客观真实性的方法论。我们说唯物辩证法或辩证法唯物论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在这里更加明白了。这样对于否认哲学存在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者和庸俗化者的错误,也可以懂得了。


              11楼2016-01-02 19:06
              回复
                五、物质论
                马克思主义继续和发展哲学中的唯物论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彻底唯物地指出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或意识对于存在的依赖关系)。
                承认物反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客观存在为前提的。隶属于唯物论营垒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承认物质世界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一一人类出现以前它就存在,人类出现以后也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承认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前提。
                拿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证据是多得很的。人类时刻同外界接触,还须用残酷的手段去对付外界(自然界同社会)的压迫和反抗;还不但应该而且能够克服这些压迫和反抗一一所有这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实践的实在情形,就是最好的证据。经过了万里长征的红军,不怀疑经过地区连同长江大河、雪山草地以及和他作战的敌军等等的客观存在,也不怀疑红军自己的客观存在;中国人不怀疑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国人自己的客观存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也不怀疑这个大学和学生自己的客观存在;这些东西都是客观地离开我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的东西,这是一切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就是哲学的物质观。
                哲学的物质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是不相同的。如果说哲学的物质观在于指出物质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就是说的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感觉,并在感觉中得到反映),那末这种说法是永远不起变化的,是绝对的。自然科学的物质观则在于研究物质的构造,例如从前的原子论,后来的电子论等等,这些说法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变化的,是相对的。
                根据辩证法唯物论的见地去区别哲学的物质观与当然科学的物质观,是彻底贯彻哲学的唯物论方向之必须条件,在向唯物论和机械唯物论作斗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唯心论者根据电子论的发见,宣传物质消灭的谬说,他们不知道关于物质构造之科学知识的进步,正是证明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论之正确性。因为表现在旧的物质概念中的某些物质属性(重量、硬度、不可入性、惰性等等),经过现代自然科学的发现即电子论的发现,证明这些属性仅存在于某几种物质形态中,而在其他物质形态中则不存在。这种事实,破除了旧唯物论对于物质观念的片面性与狭隘性,而对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客观存在之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却恰恰证明其正确。原来辩证认唯物论的物质观,正是以多样性去看物质的世界的统一,就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物质观,对于物质由一形态转化到另一形态之永久普遍的运动变化这一种事实,丝毫也没有矛盾。“以太”、电子、原子、分子、结晶体、细胞社会现象、思维现象一一这些都是物质发展的种种阶段,是物质发展史中的种种暂时形态。科学研究的深入,各种物质形态的发现(物质多样性的发现),只是丰富了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的内容,那里还会有什么矛盾?区别哲学的物质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是必要的,因为二者有广狭之别,然而是不相矛盾的,因为广义的物质包括了狭义的物质。
                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不承认世界有所谓非物质的东西(独立的精神的东西)。物质是永久与普遍存在的,不论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从来如此”与“到处如此”的东西(就其统一性而言),那就是哲学上的所谓客观存在的物质。用彻底的唯物论见地(即唯物辩证法见地)来看意识这种东西,那末,所谓意识不是别的,它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是人类物质头脑的一种特殊性质,是使意识以外的物质过程反映到意识之中来的那种物质头脑的特殊性质。由此可知,我们区别物质同意识并把二者对立起来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只在认识的见地内有意义。因为意识或思维只是物质(头脑)的属性,所以认识与存在的对立就是认识的物质同被认识的物质的对立,不会多一点。这种主体同客体的对立,离开认识论领域,就毫无意义。假如在认识论以外还把意识同物质对立起来,就无异于背叛唯物论。世界上只有物质同它的各种表现,主体自身也是物质的,所谓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永久与普遍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这是这个意思。一句话,物质是世界的一切,“一切归于司马懿”,我们说“一切归于物质”,这就是世界的统一原理。


                14楼2016-01-02 19:09
                回复
                  六、运动论(发展论)
                  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在于它的物质论,即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客观实在性和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这种世界的统一原理,在前面物质论中已经解决了。
                  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二个基本原则,在于它的运动论(或发展论),即承认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是物质多样性的表现,这就是世界的发展原理。世界的发展原理同上述世界的统一原理相结合,就成为辩证法唯物论整个的宇宙观。世界不是别的,就是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或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辩证法唯物论的运动观,对于(一)离开物质而思考运动,(二)离开运动而思考物质,(三)物质运动的简单化,都是不能容许的。辩证法唯物论的运动论,就是同这些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及机械的观点作明确而坚决的斗争建立起来的。
                  辩证法唯物论的运动论,首先是同哲学的唯心论及宗教的神道主义相对立的。一切哲学的唯心论及宗教的神道主义的本质,在于他们从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出发,设想世界的运动及发展是没有物质的,或在最初是没有物质的,而是精神作用或上帝神力的结果。德国唯心论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现在的世界是从所谓“世界理念”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周易哲学及宋明理学都作出唯心论的宇宙发展观。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世界,佛教及中国一切拜物教都把宇宙万物的运动发展归之子神力。所有这些离物质而思考运动的说法都和辩证法唯物论根本不相容。不但唯心论与宗教,就是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唯物论及现在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唯物论,当他们说到自然现象时是唯物论的运动论者,但一说到社会现象时就无不离开物质的原因,而归着于精神的原因了。


                  15楼2016-01-02 19:10
                  回复
                    七、时空论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运动的物质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并且物质的运动本身是以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为前提的。空间和时间不能与物质相分离。“物质存在于空间”这句话,是物质本身具有伸张性,物质世界是内部存在着伸张性的世界,不是说物质被放在一种非物质的空虚的空间中。空间和时间都不是独立的非物质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感觉性的主观形式,它们是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形式。它们是客观的,不存在于物质以外,物质也不存在于它们以外。
                    把空间和时间看作物质存在的形式的这种见解,是彻底的唯物论的见解。这种时空观,同下列几种唯心论的时空观是根本相反的:(一)康德主义的时空观,认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的实在,而是人类的直觉形式;(二)黑格尔主义的时空观,认发展着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日益接近于绝对观念;(三)马赫主义的时空观,认时间和空间是“感觉的种类’,“使经验和谐化的工具”。所有这些唯心论观点,都不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都不承认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自身发展中反映着物质存在的形式,这些错误理论,都被辩证法唯物论一个一个地驳了。
                    辩证法唯物论在时空问题上,不但要同上述那些唯心论观点作斗争,而且要同机械唯物论作斗争。特别显著的是牛顿的机械论,他把空间看做同时间无关系的不动的空架子.物质被安置到这种塞架子里面去。辩证法唯物论反对这种机械论,指出我们的时空观念是在发展的。“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便没有别的东西,而运动的物质若不在空间和时间中便无运动之可能。人类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是相对的,但是这些相对的概念积集起来就成为绝对的真理。这些相对的概念不断发展着,循着绝对真理的路线而前进,日益走近于绝对真理。人类关于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变动性,始终不能推翻二者的客观实在性,这正和关于物质的运动形式及其组织之科学知识的变动性,不能推翻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样的”(列宁)。


                    18楼2016-01-02 19:14
                    回复
                      八、意识论
                      辩证唯物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之一形式,是一定物质态的形特性。这种唯物主义同历史主义的意识论是和一切唯心论及机械唯物论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根本相反的。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意识的来源,是由无意识的无机械发展到具有低级意识形态的动物界,再发展到具有高级意识形态的人类。高级意识形态不但同生理发展中的高级神经系统不可分离,而且同社会发展中的劳动生产不可分离。马克思、恩格斯曾着重指出意识对物质生产发展的依赖关系,和意识同人类言语发展的关系。
                      所谓意识是一定物质形态的特性,这种物质形态就是组织复杂的神经系统,这样的神经系统只能发生于自然界进化的高级阶段上。整个无机界,植物界和低级的动物界,都没有认识在它们内面或外面发生着的那些过程的能力,它们是没有意识的。仅在有高级神经系统的动物体,才具有认识过程的能力,即具有自内反映或领悟这些过程的能力。吾人神经系统中的客观生理过程,是同它之内部取意识形式的主观表现相随而行的。凡就本身论是客观的东西,是某种物质的过程,它对于具有头脑的实体却同时又是主观的心理的行为。
                      特殊思想实质的精神是没有的,有的只是思想的物质一一脑子。这种思想的物质是有特别质地的物质,这种物质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中言语的发展而达到高度的发展。这种物质具有思想这一种特殊性质,这是任何别的物质所不具备的。
                      然而庸俗唯物论者却认思想是脑子分泌出来的物质,这种见解歪曲了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观念。须知思想、感情和意志的行为,.不具有重量和伸张性的东西,意识同重量伸张等是同一物质之不同的性质。意识是运动的物质之内部状态,是反映着在这动的物质中所发生的生理过程的特殊性质。这种特殊性,同客观的神经作用过程不可分离,但又不与这过程相同,把这两者混同起来,推翻意识的特殊性,这就是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和这同样,冒牌的马克思主义的机械论,附和心理学中某些资产阶级的左翼学派的见解,实质上也完全推翻了意识。他们把意识解作理化的生理的过程,认为高级实体的行为之研究可以由客观生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去执行。他们不了解意识的本质之质的特殊性,看不到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他们把客观和主体之具体历史一致代之以主客的等同,代之以片面的机械的客观世界。这种把意识混同于生理过程的观点,无异取消了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个哲学中的根本的问题。
                      孟塞维克的唯心论企图用一种妥协理论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把唯物论同唯心论调和起来。他们拿客观主义同主观主义的“联盟”的原则,去对抗辩证法的原则,而这种原则既非机械的客观主义,也非唯心的主观主义,而是客观和主观之具体历史的一致。
                      可是还有怪议论,这就是普列汉诺夫关于意识问题的物活论的见解,在他的“石子也是有意识的”一句名言中充分表现着。照他的意见,意识不是发生于物质发展过程中的,而是从最初就存在于一切物质的,石子及低级有机体的意识和人的意识之间,仅仅在于程度上的区别。这种反历史的见解,对于辩证法唯物论认为意识是最后发生的具备着质的特殊性的见解,也是根本相反的。
                      只有辩证唯物论的意识才是意识问题上的正确的理论。


                      19楼2016-01-02 19:16
                      回复
                        九、反映论
                        做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单承认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不够的,还须承认意识对于物质的可认识性。
                        关于物质能否被认识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切过去哲学都觉得无力对付的问题,只有辩证法唯物论能够给予正确的解决。在这个问题上,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即同不可知论相反,又同直率的实在论不同。
                        休谟同康德的不可知论,把认识的主体从客体隔离开来,认为越出主体的界限是不可能的,“自在之物”和它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不可跳过的深沟。
                        马赫主义的直率实在论,则把客体同感觉等同起来,认为真理在感觉中就已经成就了完成的形态。同时,他们不但不了解感觉是外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了解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即外界作用在主体的感觉机关和思想的脑子中所做的改造工夫(取印象和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
                        只有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肯定地答复了可认识性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灵魂”。根据这一理论,指明我们的印象和概念不但被客观事物所引起,而且还反映客观事物。指明印象和概念,既不象唯心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主体自动发展的产物.也不是不可知论者所说的那样是客观事物的标准,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照像和样本。
                        客观的真理是不依靠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它虽然反映在我们的感觉和概念中,但不是一下子就取完成的形态,而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认为客观真理在感觉中就已经取着完成形态而被我们获得的那种直率实在论的见解,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客观真理在我们感觉和概念中,虽不是一次就取完成的形态,然而不是不能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的见解,认为意识是能够在认识过程中反映客观真理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未被认识的“自在之物”,反映到我们的感觉印象概念上来时,就变成“为我之物”了。感觉和思维,并不是如同康德所说的那样把我们同外界隔离开来,而是把我们同外界联系起来的,感觉和思维就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思想的东西(印象和概念)并非别的,不过是“人类头脑中所转现出来和改造过来的物质的东西”(马克思)。在认识过程中,物质世界是愈走而愈接近地、愈精确地、愈多方面地和愈深动地反映在我们的认识中。向着马赫主义和康德主义作两条战线的斗争,揭破直率实在论和不可知论的错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任务。
                        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认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无限度的,这和不可知论者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那种见解根本相反。但我们之接近绝对真理,却每一次有其历史上的确定界限。列宁这样说:吾人知识之接近客观的绝对真理,是历史地有限度的.但是这一真理的存在是绝对的,我们不断地向真理接近也是绝对的。图画的外形是历史地有条件的,但这张图画描绘着客观上存在的模型则是绝对的。我们承认人的认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真理是不能一次获得的。但我们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又承认真理能够完成于人类认识的历史运动中。列宁还说:对于自然在人类思想中的反映,不要死板板地或绝对去了解它。认识不是无这动的与无矛盾的,认识是处于永久的这动过程中。即矛盾之发生和解决的永久过程中。认识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着矛盾与斗争的运动,运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之见解。
                        一切哲学在认识论上的反历史观点,都不把认识当作过程看待,因此都带着狭隘性。感觉主义的经验论之狭隘性,在感觉和概念之间挖开了深沟。理性主义学派的狭隘性,则使概念脱离了感觉。只有把认识当作过程看待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反映论),才彻底除去了这样狭隘性,把认识放在唯物的与辩证的地位。
                        反映论指出:反映过程不限于感觉印象,也存在于思维中(抽象的概念中),认识是一个由感觉到思维的运动过程。列宁曾说:“反映自然的认识,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整体的反映,而是许多抽象的思考、概念,法则等等之形成过程。”
                        同时列宁还指出:由感觉到思维的认识过程,是飞跃式地进行的,在这一点上,列宁精确地阐明了认识中的经验元素和理性元素相互关系之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许多哲学家都不了解认识的运动过程中即从感觉到思维(从印象到概念)的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突变。因此,理解这一由矛盾而产生的飞跃式的转变,即理解感觉和思维的一致为辩证的一致,便是理解了列宁反映论的本质之最重要的元素。


                        20楼2016-01-02 19:17
                        回复
                          十、真理论
                          真理是客观的,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真理论。
                          真理首先是客观的。在承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之后,就等于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谓客观真理,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我们的知识或概念的内容之唯一来源,再也没有别的来源。只有唯心论者否认物质世界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一一这一唯物论的基本原则,才主张知识或概念是主观自生的,不要任何客观的内容,因而承认主观真理,否认客观真理。然而这是不合事实的。任何一种知识或一个概念,如果它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它就不是科学的知识,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主观的自欺欺人的迷信或妄想。人类以改变环境为目的之一切实际行动,不管是生产行动也罢,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行动也罢,其他任何一种行动也罢,都要受着思想(知识)的指挥的,这种思想如果不适合于客观的规律性,即客观规律性没有反映到行动的人的脑子里去,没有构成他的思想或知识的内容,那末这种行动是一定不能达到目的的。革命运动中所谓主观指导犯错误,就是指的这种情形。马克思主义所以成为革命的科学知识,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实际规律,它是客观的真理。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都是错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不根据于正确的客观规律,完全是主观的妄想。有人说,一般公认的就是客观真理(主观唯心论者波格达诺夫就这样说)。照这种意见,那末,宗教和偏见也是客观真理了,因为宗教和偏见虽然实质上是谬见,可是却常常为多数人所公认,有时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反不及这些谬见的普及。唯物辩证法根本反对这种意见,认为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性的科学知识,才能被称为真理,一切真理必须是客观的。真理与谬说是绝对对立的,判断一切知识是否为真理,唯一的看它们是否反映客观的规律。如果不合乎客观规律,尽管是一般人都承认的,或革命运动中某些说得天花乱坠的理论,都只能把它当作谬说看待。


                          21楼2016-01-02 19:19
                          回复
                            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另一种是唯心论的相对论,对于绝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之相互关系问题都是不正确的。
                            形而上学的唯物论者,根据于它们“物质世界无变化”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认为人类思维也是不变化的,即认为在人的意识中这一成不变的客观世界,是一下子整个被摄取了。这就是说,他们承认绝对真理,而这个绝对真理是一次被人获得的。他们把真理看成不动的、死的、不发展的东西。他们的错误不在于他们承认有绝对真理一一承认这一点是正确的,而在于他们不了解真理的历史性,不把真理的获得看成一个认识的过程,不了解所谓绝对真理者,只能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开发出来,而每一步向前的认识,都表现着绝对真理的内容,但对于全部真理说来,它具有相对的意义,并不能一下子获得绝对真理的全部。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关于真理的见解,表现了认识论的一个极端。
                            认识论中关于真理问题的再一个极端,就是唯心论的相对论。他们否认知识之绝对真理,只承认它的相对意义。他们认为一切科学的发明,都不包含绝对真理,因而也不是客观真理,真理只是主明的与相对的。既然这样,那末一切谬说都有存在的权利了,帝国主义侵略弱小民族,统治阶级剥削劳动群众,这些侵略主义与剥削制度也就是真理,因为真理横竖只是主观与相对的,否认客观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结果,必然到达这样的结论,并且唯心论的相对论,它们的目的本来就是为着要替统治阶级作辩护的,例如相对论的实用主义(或实验主义)之目的,就在于此。
                            这样看来,不论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或是唯心论的相对论,都不能正确解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只有唯物辩证法,既给思维与存在相互关系问题以正确的解答,并且随之而来又确定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再则,还同时给了绝对与相对真理以正确的理解。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真理论。


                            23楼2016-01-02 19:20
                            回复
                              真棒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6-01-04 07:53
                              回复